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干旱对梭梭水力性状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彭兰周晓兵陶冶尹本丰...
    257-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荒漠优势种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为对象,基于2017年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布设的降水量变化(减少100%和对照)的野外原位实验,开展了连续3年干旱处理下梭梭茎的水力特性以及同化枝(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对梭梭茎的水分传输效率(比导水率、叶比导水率)、栓塞程度以及枝叶性状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干旱处理下,梭梭通过显著提高同化枝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来维持其渗透压,提高保水能力;同时,通过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使丙二醛含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梭梭茎的比导水率与栓塞程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比叶重呈显著正相关;木材横截面积与叶比导水率和栓塞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梭梭主要通过增加渗透调节能力和保护酶活性协同抵御干旱胁迫,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而较高的自然栓塞程度可能也是梭梭长期在荒漠区极端干旱生境中所形成的一种耐旱策略.

    干旱荒漠灌木水分传输效率气穴化栓塞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不同坡向分枝成株野核桃种群结构与动态

    魏海英黎一阳尚天翠张维...
    26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野核桃(Juglans regia)系国家Ⅱ级渐危物种,其主干倒伏或死亡后,若干分枝可形成主干并生长至成龄树.为了解分枝成株野核桃的种群结构与动态,采用普查法对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分枝成株种群进行调查,利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及匀滑技术建立分枝成株野核桃种群的年龄结构、静态生命表,得到年龄结构动态指数,绘制种群存活曲线、死亡曲线、消失曲线、生存函数曲线,进而获得分枝成株野核桃种群年龄结构与动态趋势.结果表明:1)4个坡向分枝成株野核桃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和Vpi'均大于0,种群年龄结构呈增长型,存活曲线属Deevey-Ⅱ型;2)不同坡向2龄级个体数远大于1龄级,1龄级分枝成株野核桃比2龄级更难通过环境筛;3)阴坡种群增长最高,半阳坡种群稳定性最好、种群抗干扰能力最强,阳坡种群稳定性最差,种群抗干扰能力最低;4)生存函数分析显示,阳坡种群早期稳定,中期脆弱,而半阳坡、阴坡、半阴坡种群早期脆弱,中晚期稳定.

    野核桃年龄结构数量动态生存分析坡向

    基于器官-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樟子松和赤松人工林养分利用策略

    王凯齐悦彤那恩航陶江...
    274-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与赤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不同器官、凋落叶和土壤的C、N、P化学计量,比较研究两个树种的养分保存与利用机制.结果表明:樟子松叶C含量及C∶N、C∶P和N∶P、枝N含量以及根N和P含量显著高于赤松,而叶P含量、枝C∶N、根C含量及C∶N和C∶P显著低于赤松.樟子松N和P含量随枝叶年龄增加而下降,而赤松P含量表现为当年和二年生枝叶显著高于一年生枝叶.樟子松凋落叶C、N、P含量均显著高于赤松,C∶P和N∶P显著低于赤松.赤松叶片P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樟子松,并且两个树种的P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N重吸收效率.樟子松林土壤P含量显著低于赤松林,而C∶N和C∶P显著高于赤松林.樟子松养分主要供给新生组织器官,而老年枝叶的养分保存能力下降,凋落叶更易于分解,不利于土壤养分保存,土壤P含量较低.赤松养分保存能力更强,通过维持较高养分重吸收效率,提高体内养分利用效率,降低对土壤P的消耗.

    养分限制器官差异养分重吸收树种选择科尔沁沙地

    若尔盖高寒沙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全碳和植物根系特征的变化

    李露航类延宝陈秋捷邓先智...
    282-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对全球碳循环和土壤碳固存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草地约95%的碳都储存在土壤中.本研究以若尔盖高寒草地为对象,选取了未恢复、恢复1年、恢复4年、恢复8年的4块沙化草地,探究高寒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全碳和植物根系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寒草地土壤碳含量受恢复时间和土壤深度的影响,恢复草地的土壤全碳、有机碳和无机碳含量皆高于未恢复草地;有机碳含量在恢复8年达到最高,而无机碳则在恢复1年最高,分别是未恢复草地的7.55、11.78倍;恢复1年、恢复4年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表层(0~20 cm)低于深层(20~50 cm),而恢复8年草地则是深层低于表层;而土壤无机碳无论是恢复1年、恢复4年、恢复8年的草地皆是0~5 cm 土层的最高;有机碳/无机碳比为恢复4年>恢复8年>恢复1年,且深层(20~70 cm)土壤有机碳占比要高于表层(0~20 cm);根系特征(根长、根体积、组织密度和根生物量)随着恢复时间增加而增加并与土壤有机碳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土壤无机碳含量无显著相关(P>0.05),土壤无机碳含量与pH显著正相关(P<0.05);在沙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含量显著升高,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也逐步改善.因此,对退化草地实施人工干预,进行次生演替,是增加高寒退化草地土壤碳汇的一种有效策略.

    若尔盖沙化草地土壤全碳根系特征草地恢复

    菌根菌剂对科尔沁沙地3种常见造林绿化树种幼苗生长的影响

    董硕马群阿拉木萨李全民...
    291-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在沙地成功造林并使其快速生长是沙地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菌根菌剂具有改善造林树种生存环境、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但菌根菌剂对不同植物的影响有何差异,以及如何依据不同生境条件和目标施用合适的菌根菌剂尚缺乏清晰认知.本研究以科尔沁沙地3种常见造林绿化树种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和水蜡(Ligustrum obtusifolium)为对象,采用穴施方法按0、100、200和300 g·m-2剂量,对紫穗槐和水蜡接种内生菌根菌剂(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对樟子松接种外生菌根菌剂(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在幼苗生长1年后,测定菌根侵染率及生长指标.结果表明:樟子松菌根侵染率随菌剂用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在300 g·m-2处理下侵染率最高(17.8%);紫穗槐菌根侵染率随菌剂用量变化不显著;水蜡菌根侵染率随菌剂用量增加而显著减少,在100 g·m-2处理下侵染率最高(19.3%);3种植物菌根依赖性平均大小为水蜡>樟子松>紫穗槐.添加菌剂后,樟子松除株高(200 g·m-2:26%)和吸收根质量(100 g·m-2:79.2%)外,各生长指标均降低;紫穗槐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300 g·m-2处理下平均显著增加21.7%;水蜡的基径、输导根质量、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显著增加,最大增长均在100 g·m-2处理下,分别提高47.0%、156.3%、207.6%、154.7%和186.6%.在100和200 g·m-2处理下,水蜡生长指标增长率大多显著大于其他两树种;在300 g·m-2处理下,紫穗槐主根长(38.5%)、输导根质量(45.5%)、根系生物量(45.3%)的增长率均显著大于其他两种树种.因此,菌剂对幼苗株高、吸收根质量、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和根冠比增长率产生极显著影响,菌根菌剂促进水蜡地上部分生长但限制樟子松地下部分生长;高菌剂用量才能够促进紫穗槐生长.本研究为沙地造林合理施用菌根菌剂、加速植被恢复提供了依据.

    菌根菌剂菌根侵染率植物生长菌剂应用

    覆盖对旱地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吴炳权柴雨葳马建涛李亚伟...
    298-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可为旱地小麦高产生产提供依据.本研究在西北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设置秸秆带状覆盖(SM)、全膜覆土穴播(PM)及无覆盖(CK)3种覆盖方式,分析其对旱地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显著提高了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量,较CK相比,PM提高了 7.5%~33.3%,SM提高了 15.4%~25.3%,且主要促进了拔节至开花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PM和SM均显著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成熟期叶、茎鞘、穗轴+颖壳的干物质分配比例;覆盖也显著提高了叶、茎鞘、穗轴+颖壳花前累积的干物质在花后的再分配,其中茎鞘和穗轴+颖壳的花后转移率均以SM最大(3.9%和29.2%);同时,覆盖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PM和SM处理分别较CK增加了 13.8%和14.1%;可见,覆盖可促进春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进而促进产量提高.在西北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秸秆带状覆盖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保护性的覆盖措施,有利于该地区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及绿色农业的发展.

    春小麦地膜覆盖秸秆带状覆盖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

    低氮胁迫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小麦根际土壤氮矿化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车钊姜方莹张军张浩苏...
    305-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天气和劳动力限制,小麦拔节肥不能及时施入时有发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有较长的养分供应期,但能否缓解小麦拔节期低氮胁迫仍不清楚.本研究利用real-time PCR、16S rRNA和ITS测序技术,分析推迟拔节肥下有机无机肥配比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究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根际氮矿化的关系,为小麦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依托于有机无机配比定位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单施化肥(T1)、15%、30%和45%羊粪配施化肥(T2、T3和T4).施拔节肥前一天进行土壤样品采集(拔节肥推迟20天施入),测定根际土壤氮矿化势,细菌和真菌丰度、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能显著提高根际土壤氮矿化势,T2、T3和T4处理分别是单施化肥处理的2.0、1.7和2.2倍;各处理根际土壤细菌丰度无显著差异,配施有机肥降低了真菌丰度;与单施化肥相比,T2、T3和T4处理细菌的Chao1指数分别显著增加了 5.1%、7.0%和8.6%;真菌Shannon指数随有机肥配施比例增加呈降低趋势,与T2处理相比,T4处理真菌的Shannon指数显著降低18.9%.相关分析表明,氮矿化势与细菌Chao1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真菌丰度呈显著负相关.RDA分析表明,根际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为细菌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本研究表明,推迟拔节肥下有机无机肥配施通过增加根际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提高根际土壤氮矿化势,增强小麦拔节期低氮胁迫下土壤供氮潜力.

    推迟拔节肥有机无机肥配比氮矿化真菌和细菌

    水分调控对南疆地区不同熟性苹果农艺特性的影响

    张楠龚珂宁黄炳川李勇...
    313-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熟期苹果农艺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差异性,探讨了水分调控在南疆地区苹果种植中的主导作用,为制定不同品种苹果的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0年和2021年在阿拉尔市十团矮砧密植苹果园开展,供试品种分别为5年和6年的"皇家嘎啦"和"富士",设置了 5个灌水定额(13.5 mm(W1)、18 mm(W2)、22.5 mm(W3)、27 mm(W4)和31.5 mm(W5)),测定了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的苹果农艺性状、耗水特性、产量及品质等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灌水定额对苹果新梢和果径影响差异显著,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新梢长度增大,但却抑制了果实果径的生长;对于不同熟期苹果,各物候期耗水量和作物系数依次为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开花坐果期,在果实膨大期达到峰值;不同灌水处理下,富士 W3处理、嘎啦W4处理产量最高;水分利用效率均以W3处理最优;富士与嘎啦W1处理的果实硬度、淀粉指数、糖酸比及可溶性固形物等品质指标均优于其他处理,果实含水率则以W3处理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硬度、可溶性固形物与水分利用效率相关性较强;将不同熟性苹果的农艺性状、耗水量、产量及品质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富士与嘎啦适宜的灌水定额为22.5 mm,灌水次数分别为23和20次.

    水分调控南疆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综合评价

    盐碱胁迫下外源硫化氢对裸燕麦叶片氮代谢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刘建新刘瑞瑞刘秀丽贾海燕...
    324-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外源信号硫化氢(H2S)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Avena nuda)氮代谢的调控机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采用盆栽土培试验,以'定莜9号'品种为材料,设置盆土不添加盐碱和添加3.00 g·kg-1盐碱(摩尔比 NaCl∶Na2SO4∶Na2CO3∶NaHCO3=12∶8∶1∶9)与抽穗期喷水和喷 50 μmol·L-1 H2S 供体硫氢化钠(NaHS)溶液,共4个处理.喷施3 d后分别在第7天和第14天取叶片检测氮代谢相关物质含量和关键酶活性,成熟期调查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结果表明:(1)喷施后第7天,盐碱胁迫显著降低裸燕麦叶片氨态氮、硝态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蛋白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对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活性无显著影响;喷施NaHS溶液使盐碱胁迫下裸燕麦叶片氨态氮、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蛋白酶、GPT活性分别显著降低27.3%、51.4%、51.4%、8.3%,GDH和GOT活性分别显著提高12.1%和36.1%,而对硝态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NR、GS、GOGAT活性无显著影响.(2)喷施后第14天,盐碱胁迫导致叶片氨态氮、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蛋白酶、GS、GOGAT活性显著降低,硝态氮含量和NR、GDH、GOT活性显著提高,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和GPT活性无显著变化;喷施NaHS溶液使盐碱胁迫下叶片GDH和GOT活性分别显著降低62.3%和53.2%,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蛋白酶、GS、GOGAT、GPT活性分别显著提高19.5%、39.0%、71.5%、294.6%、149.7%、23.7%,而氨态氮含量和NR活性无显著变化.(3)盐碱胁迫对裸燕麦地上部干重、收获穗、穗铃数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而使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分别显著下降44.5%和43.6%;喷施NaHS溶液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地上部干重、收获穗、穗铃数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而使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分别显著提高61.6%和52.8%.上述结果表明,盐碱胁迫诱导裸燕麦氮代谢发生紊乱,造成产量降低;外源硫化氢可通过调节氮代谢缓解盐碱胁迫下裸燕麦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下降幅度.

    盐碱胁迫硫化氢裸燕麦氮代谢产量构成因素

    硅对镉胁迫下香椿幼苗光合特性和离子吸收的影响

    偶春程雯慧王泽璐沈钟媛...
    33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硅对镉胁迫下香椿的缓解机制,以香椿幼苗为材料,采用水培法调查施加不同浓度硅(0、0.5、1.0和2.0 mmol·L-1)对镉(200 μmol·L-1)胁迫下香椿幼苗的生长指标、渗透平衡、离子吸收、光合特性、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镉胁迫显著抑制香椿幼苗的生长,降低其根系活力、离子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而相对电导率、胞间CO2浓度(Ci)、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则显著增加.与单独镉处理相比,施加硅后,香椿幼苗的生长指标、根系活力、铁(Fe2+)、锰(Mn2+)、锌(Zn2+)、铜(Cu2+)离子含量、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气体交换参数(除Ci)均显著提高,而镉离子(Cd2+)含量、相对电导率、Ci、H2O2和MDA的含量均显著降低.随着施硅浓度的增加,各项生理指标均呈现低促高抑的变化趋势.试验表明,镉胁迫下施加硅可以促进香椿幼苗的生长,增加其体内的离子含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维持细胞膜渗透平衡和清除体内活性氧,从而缓解镉胁迫对香椿幼苗的毒害作用,且硅浓度为1.0 mmol·L-1时,综合缓解效果最佳.

    香椿镉胁迫光合特性离子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