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四大家鱼幼鱼运动能力对捕食胁迫的响应

    龙珍满朱峰跃段辛斌郭杰...
    342-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捕食胁迫(胁迫时长和胁迫强度)影响鱼类的运动能力,遭遇捕食者时猎物鱼的逃逸策略不尽相同.为考察鱼类运动能力对捕食胁迫的响应,本实验选取乌鳢(Channa argus)和南方大口 鲶(Silurus meridio-nalis)为捕食者,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四大家鱼幼鱼为猎物鱼.猎物鱼分别在无捕食(对照)、低捕食(隔网胁迫)和高捕食(直接胁迫)压力下接受捕食胁迫,胁迫时长分0、7和14 d三个水平,随后对比四大家鱼种间运动能力的差异,并考察四大家鱼幼鱼的稳定和非稳定游泳能力在不同捕食胁迫水平(胁迫时长和胁迫强度)下的适应性改变.结果表明:四大家鱼的稳定游泳和非稳定游泳能力之间存在权衡,应对捕食胁迫时以增强快速启动游泳能力为主,临界游泳速度有下降趋势;四大家鱼均表现为"C"型快速启动游泳模式,在快速启动过程中身体旋转主要在第1阶段完成,速度性能在第2阶段达到最大;在捕食压力下,四大家鱼的逃逸策略存在种间差异;青鱼和草鱼以缩短反应时滞为主要逃逸策略,随着捕食强度增加,反应时滞下降幅度增大;鲢在低捕食胁迫水平下即表现出显著的缩短反应时滞和增大逃逸角度,高捕食胁迫水平下增加表现为增大逃逸速度;鳙在受到捕食胁迫后以提高逃逸速度为主要应对策略,反应时滞有降低趋势,但响应不显著.

    捕食胁迫临界游泳快速启动四大家鱼

    障碍物对鳙幼鱼游泳行为的影响

    罗金梅石小涛陶宇姜泽文...
    352-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河道底部的障碍物形成了复杂的水流环境,洄游鱼类对复杂水流环境的响应行为对于鱼能否上行或下行通过障碍物并完成生活史至关重要.本研究在封闭水槽中采用递增流速法测试了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在不同障碍物型式下的临界游泳速度,结果表明:鳙幼鱼在自由来流、圆柱和半圆柱下的临界游泳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方柱下鳙幼鱼的临界游泳能力显著降低(P<0.05);鳙幼鱼受障碍物下游复杂流场影响表现出3个特征游泳姿态,依此划分出3个位置区间;为了分析方柱下游泳能力下降的原因,统计了不同流速下鳙幼鱼在3个位置区间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并提取了相应的游泳动力学指标,包括摆尾频率、摆尾幅度、鱼头侧向最大加速度、鱼身侧向最大加速度、身体波动速度、身体波长和鱼头最大转角速度;鳙幼鱼在近柱区(障碍物下游6~26 cm;A区)停留时间最长,时间百分比高达63.1%;其次是中区(障碍物下游26~46 cm;B区)为29.1%;远柱区(障碍物下游46~66 cm;C区)最低,为7.8%;不同水流速度下,鳙幼鱼在方柱下游3个位置区间的时间百分比分布也有明显差异,在流速为5.24 BL·s-1(BL为体长)时,鳙幼鱼在A区停留时间高达30.3%;通过比较鳙幼鱼在方柱下游3个位置区间的游泳动力学指标发现:当流速为5.24 BL·s-1时,鳙幼鱼在A区的摆尾频率和身体波动速度显著低于B区和C区(P<0.05);摆尾幅度、鱼头侧向最大加速度、鱼身侧向最大加速度和鱼头最大转角速度显著高于B区和C区(P<0.05).本研究从游泳策略和游泳动力学的角度,发现方柱和流速的特殊组合在柱后形成复杂流态,增加游泳能量消耗,导致了鳙幼鱼的游泳能力下降.本研究可为洄游鱼类上下行通过障碍物时底部障碍物的设计提供参考.

    方柱水流速度临界游泳速度游泳动力学

    淹水和植被刈割对青草沙水库边滩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张胜楠童春富王涛王毅伟...
    361-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为探究淹水和植被刈割对水库边滩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于2018年9月在青草沙水库边滩设置了淹水区、刈割淹水区和未处理区3个不同处理样区,并对各样区的大型土壤动物、植被和沉积物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干扰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存在差异.相较于未处理区,淹水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有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膜翅目种类减少,鞘翅目种类增多.此外,淹水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未处理区(P<0.05).相同淹水条件下叠加植被刈割处理会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相较于淹水区和未处理区,刈割淹水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减少,在其他两区占绝对优势的腊鼠妇(Porcellionides sp.)和环肋螺(Plectoropis sp.)并未在本区出现;刈割淹水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整体密度显著低于淹水区和未处理区(P<0.05),Shann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其他两区(P<0.05).从非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来看,仅未处理区土壤动物的多度和生物量与该区0~2 cm 土壤中值粒径、2~5 cm 土壤总磷、总氮、总碳含量和植株密度组合显著相关(P<0.05),而淹水区、刈割淹水区均未发现与土壤动物多度和生物量显著相关的生境因子组合(P>0.05).淹水和植被刈割除直接影响土壤动物外,可能还改变了相关生境因子与土壤动物的关系.

    淹水植被刈割青草沙水库大型土壤动物群落

    2005-2021年中华穿山甲在浙江省的发现记录及保护现状

    刘雷雷章书声郑荣泉郑善坚...
    368-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握重点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种群状况是开展有效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野外分布范围、种群数量和动态变化等资料匮乏,严重制约该物种的保护管理工作.本研究通过系统收集2005-2021年间浙江省各地市有关中华穿山甲的新闻报道、文献资料和红外相机拍摄记录等信息,分析中华穿山甲记录的空间和时间规律.结果表明,浙江省各地市有关穿山甲的发现记录有85条,其中可以确定为中华穿山甲的有67条记录.中华穿山甲在浙江各地均有分布,但温州市、丽水市、杭州市等地区分布较为集中.除2008、2009和2011等3个年份没有记录之外,其余年份均有中华穿山甲的发现记录.中华穿山甲表现出明显的月记录规律,发现时间集中在6-8月,这3个月合计记录为35条,占中华穿山甲记录总数的52.24%.随着人们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各个自然保护地红外相机的使用,中华穿山甲的记录数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本研究初步明确了中华穿山甲在浙江省的分布状况,为下一步开展全省中华穿山甲专项调查提供了基础数据.

    浙江中华穿山甲分布野外放归

    长江口南汇边滩不同植被类型营养盐削减效果

    李泽渊李秀珍谭立山闫中正...
    375-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具有良好的吸收净化能力,能够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为探究潮滩湿地削减营养盐的效果,本研究于2020年8月、11月和2021年1月、4月,对长江口南汇边滩光滩、海三棱藨草(Scirpus mariqueter)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3种生境不同深度沉积物孔隙水溶解态无机氮(DIN)和溶解态无机磷(DIP)浓度进行观测,并分析其与沉积物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植物生境沉积物孔隙水中DIN和DIP浓度显著低于光滩(P<0.05),其中互花米草生境(82.5%~97.3%)DIN相对削减率高于海三棱藨草生境(25.5%~75.8%),互花米草生境(54.1%~83.9%)DIP相对削减率高于海三棱表藨草生境(55.7%~76.4%);深层沉积物孔隙水NH4+-N和PO43--P浓度显著高于表层(P<0.05),而NO3--N呈相反趋势.季节上,3种生境孔隙水DIN浓度均表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特点,而DIP夏季浓度最高.根据相关性分析,沉积物温度、IN、AP和C/N等环境因子是影响潮滩植被营养盐削减效果的重要影响因子(P<0.05).本研究对揭示盐沼湿地的水质净化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潮滩湿地孔隙水无机氮无机磷净化

    不同施肥处理下采煤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与共现性特征

    尚妍萌张杰孟会生谢钧宇...
    386-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是土壤质量改善的重要指标,研究采煤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与共现性特征,对于矿区复垦及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玉米为复垦作物,采集了采煤矿区复垦1年后的撂荒(UL)、不施肥(CK)、施磷钾肥(PK)、单施化肥(NPK)、化肥解磷菌肥配施(NPKB)、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化肥配施(MNPK)、有机肥化肥解磷菌肥配施(MNPKB)8个处理下的0~20 cm耕层土壤,利用Biolog-ECO微平板法结合多元分析对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情况、功能多样性和共现性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复垦施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对31种碳源的利用能力,并且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其中MNPK处理与NPK处理的效果最佳.主成分分析(PCA)和双向聚类分析均表明,欠施肥处理组(UL、CK和PK)和完全施肥处理组(NPK、NPKB、M、MNPK和MNPKB)的组间碳源利用特征存在明显分异,而组内各处理的碳源利用图谱相似.完全施肥处理组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活性显著高于欠施肥处理组.共发生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与欠施肥处理组相比,完全施肥处理组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呈现出更强的网络共现性,拥有更复杂的网络组成.说明即使1年的短期复垦施肥处理也能明显提高采煤矿区的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且NPK均衡的完全施肥处理有助于复垦土壤微生物恢复其复杂、稳定的群落结构,其中有机肥化肥配施与单施化肥的复垦效果最佳,在采煤矿区复垦实际中应用潜力更大.

    施肥Biolog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共发生网络

    中国温带草原植被NDVI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马蓉夏春林张佳琦神祥金...
    395-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中国温带草原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本文利用1982-2015年逐月气象数据和逐旬GIMMS NDVI数据,分析了中国温带草原区不同类型草原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国温带草原植被生长季NDVI在1982-2015年总体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008(10 a-1);在生长季内的不同季节,温带草原植被NDVI均呈增加趋势,但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生长季内,降水是中国温带草原植被生长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春季和夏季降水的增多明显促进温带草原3种类型植被的生长;在气温影响方面,春季夜晚最低温的升高对于所有类型温带草原植被生长均有促进作用,而春季和秋季白天最高温的升高能够明显促进温带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植被的生长.本研究发现,夏季夜晚最低温和白天最高温对中国温带草原植被有不对称的影响,夜晚最低温的增加会促进植被的生长,而白天最高温的增加对植被生长起到抑制作用.

    温带草原植被NDVI气候变化响应

    2000-2019年石羊河流域植被总初级生产力变化及其气候特征

    王大为周伟韩涛李丽丽...
    406-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羊河流域是我国典型的内陆河流域,生态特征敏感脆弱,是了解干旱地区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对气候变化响应及反馈的典型区域.本研究通过卫星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建立光能利用率模型,模拟估算了石羊河流域2000-2019年植被GPP,分析了气候影响下的不同植被类型GPP的空间分布以及年际变化.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GPP的平均值为256.52 g C·m-2;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灌木林、耕地、草原、湿地和荒漠植被GPP分别为676.38、609.96、144.42、404.49、314.07、75.15和110.21 g C·m-2,表现为南部祁连山区的落叶阔叶林GPP最高,北部荒漠区的湿地GPP最低;GPP的变化呈上升趋势,年际变化存在波动,趋势增加的面积为92%,平均速率为6.99 g C·m-2·a-1;流域内不同植被类型GPP增加速度从大到小顺序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草地>耕地>灌木林>荒漠>湿地;流域内与GPP呈正、负相关且面积最大分别是降水量与蒸发量;天然植被GPP主要受水分因素影响显著,且越靠近干旱地区,水汽压对GPP的影响越强,耕地因人为因素干预,与热量因素相关性更高.

    总初级生产力植被类型气候因子相关性石羊河流域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青藏高原森林地上生物量遥感估算

    张鹏超梁宇刘波马天啸...
    415-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遥感数据可以实时快速获取森林属性信息,利用遥感技术数据估算的森林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具有空间连续性且精度较高的优势.与低纬度或低海拔的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高寒区因地形复杂、气候特殊,森林属性信息的获取更加困难,因此遥感是获取大尺度高寒区森林属性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利用MODIS卫星影像和样地调查数据,建立随机森林模型(RF)估算森林AGB,并结合K最近邻算法(KNN)进一步探究该区域主要树种AGB.本研究在不同尺度上验证了模型预测精度,并分析预测变量的重要性.结果表明:(1)建立的AGB估算模型在像元(R2=0.82,RMSE=64.93 t·hm-2)和景观尺度(t=0.15,P=0.88)上皆表现较好;(2)青藏高原森林AGB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平均森林AGB为181.28±104.54 t·hm-2;最高的森林AGB出现在海拔1000 m以下,为237.66±60.92 t·hm-2;树种水平上,冷杉、云杉和云南松AGB较高,分别为214.86、216.14和172.24 t·hm-2;(3)地理位置和气候变量在估算AGB时更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加强对青藏高原森林资源的了解,提高中国碳动态预测的准确性.

    机器学习地上生物量森林生态系统遥感信息

    2001-2019年蒙古高原生态系统质量时空格局变化及归因分析

    张惠婷孟凡浩萨楚拉罗敏...
    425-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古高原作为典型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其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是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的最直接指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厘清蒙古高原生态系统质量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对蒙古高原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评价2001-2019年蒙古高原不同生态区生态系统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量化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9年蒙古高原生态系统质量空间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特点,多年平均值为50.89,混交林的生态系统质量均值最高,针叶林次之;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协同影响,研究时段内生态系统质量整体以0.48 a-1速率呈好转趋势,显著好转区域面积占31.07%;蒙古高原生态系统质量时空异质性大,变异系数由中部典型草原向北部(针叶林、落叶林)和南部(沙漠)逐渐递减,其中中等波动区域最多,占研究区面积的30.69%;影响因素中降水量占主导作用,中东部典型草原和西北部森林草原受其影响显著.2001-2019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质量的变化表现为积极影响,退耕还林、荒漠化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促进了生态系统质量水平的提升.

    蒙古高原生态系统质量时空格局气候变化人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