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GEE和RSEI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估

    何天星田宁周锐马群...
    436-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及时监测与定量评估,可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与管控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持.本研究基于Landsat5/TM和Landsat8/OLI影像,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综合考虑湿度、绿度、干度和热度等多种生态环境要素,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2000-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进行了评估,并结合GDP和人口数据分析了社会经济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绿度是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最大的指标,且具有正面效应,而热度指标是引起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要因素;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且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其中,青浦区生态环境质量上升趋势明显,而吴江区和嘉善县的生态环境质量略有下降;2000-2020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区域面积占比(30.45%)略高于下降区域(28.35%),良好和优等级区域占比由27.34%增至29.79%,在不同时段,区县间和街镇间差异较为显著;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而经济发展并未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二者之间表现为脱钩关系.

    生态环境质量遥感生态指数GoogleEarthEngine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

    基于MCCA多情景模拟的浙北地区景观稳定性时空变化

    师青霞张亚平徐斌
    445-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不同情景下景观稳定性的时空变化对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未来景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3期GlobeLand30 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多情景模拟设置,利用MCCA模型和景观稳定性评价模型,量化分析了浙北景观稳定性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浙北地区各类型景观稳定性均值大小顺序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水体>草地>海域,不同景观类型的面积占比与转化是影响区域景观稳定性变化的重要因素;2030年各类型景观稳定性变化在不同情景下具有差异性,建设用地在城镇建设情景下稳定性最高(0.098),耕地景观稳定性在耕地管控情景下基本不变(0.812);浙北地区景观稳定性变化速率在时间维度上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阶段性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呈现区域变化不均衡的趋势.研究结果为浙北地区景观生态格局的调控与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多情景模拟景观稳定性时空变化

    新疆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效率变化与影响因素

    孙晨曦杜宏茹
    454-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识别城镇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动态关系,能够丰富生态效率影响机制和地域性分异研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本文以新疆干旱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超效率SBM模型、熵值法、OLS回归模型,对2002-2019年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效率变化,以及不同城镇化水平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提出优化生态效率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新疆生态效率较低,具有"中部高、东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低、中等水平城镇化区域生态效率符合"U"形曲线变化规律,高水平城镇化区域生态效率呈倒"U"形;生态效率受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正向影响,低水平城镇化区域的生态效率受到能源结构的显著影响,中等水平城镇化生态效率受到对外联系、科研投入、发展水平影响显著,高水平城镇化生态效率受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对外联系影响显著;推动能源产业升级、增强科研实力、制定差异化生态策略是优化生态效率的主要路径.

    城镇化生态效率超效率SBM模型OLS模型

    大气沉降氮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留存机制

    王斌王汝振李甜张玉革...
    463-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气沉降氮在土壤和植物中的留存特征,是陆地生态系统氮截获和持续供应的关键.采用稳定性氮同位素技术标记15NO3-和15 NH4+,可以量化两种形态沉降氮的归趋动态.国内外氮同位素示踪试验的主要特点是氮添加量小(多小于250 mg 15N·m-2),运行时间短(少于48个月),15NO3-和15NH4+归趋的对比研究少.大气沉降氮中NO3-和NH4+在生态系统中的留存,会因植物吸收偏好、微生物-植物氮竞争状况和生物-非生物固定过程的差异而不同.已有的研究表明,持续周转的微生物生物量氮是外源氮转化和固持的主要场所之一,土壤微生物偏好吸收利用NH4+,而非NO3-;多数植物物种偏好吸收NO3-,且能更快地转移到根表而被固定;团聚体组成对植物-土壤的氮留存量和土壤氮饱和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大气活性氮在生态系统各组分分布与稳定的时空格局,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对沉降氮的留存机制方面尚需要系统研究.相关研究可为完善生态系统氮循环理论,优化氮循环模型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自然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氮吸收氮添加形态氮稳定性同位素

    水生植物的腐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黄法铭孙宁谢培方源...
    471-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生植物腐解会影响到自然水体水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湿地的碳素与物质循环等,开展水生植物腐解研究对探究自然水体营养物质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水生植物腐解研究进展、水生植物腐解机制、水生植物腐解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当前水生植物腐解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水生植物腐解对环境的效应和影响腐解过程的因素,研究方法主要是分解袋法、室内分解培养法和稳定同位素探测法,水生植物腐解的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腐解过程造成的营养物质释放方面.通过水生植物腐解过程、元素迁移转化和腐解差异性分析发现,植物体的理化性质是影响腐解的决定因素,分解者群落的组成和活性是影响腐解的直接因素,水体的温度、溶解氧、营养物质浓度和底泥状况等环境因素是植物腐解的重要因素.水生植物的腐解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对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复合因素的作用进行探究,系统研究各个因素的耦合作用,是未来水生植物腐解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水生植物腐解湿地水质

    基于时空地理加权模型的中国沿海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与生态补偿

    张颖孟伟庆王洪成徐文斌...
    481-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陆交错地带是经济与生态矛盾最为突出的敏感性地带,明晰沿海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核算和评估其生态补偿金额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扩展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9-2019年中国沿海地区自然资本占用情况进行量化,并利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进行驱动力因素分析,同时计算各地区2017年生态补偿金额.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沿海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先升后降,总体增幅为42.4%,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幅较小,人均生态赤字增幅达51.5%,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越来越强;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持续增加,需要近9个沿海地区的自然资本流量才能满足其发展,且需要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或引入区域外存量来填补不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自然资本利用影响较大且存在时空异质性;生态补偿支付区占比较大且补偿金额差异显著.通过量化沿海地区自然资本利用格局与动态演变趋势,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进行生态补偿测算,可以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自然资本沿海地区生态补偿生态足迹

    基于生命周期方法的城市绿地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评估

    员浩帆张颖徐文斌孟伟庆...
    493-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绿地在施工建设以及后续的管理养护工作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往往被人们忽视.本研究以天津市城市绿地为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数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比较了城市绿地乔木层、灌木层以及草本层在建设阶段和管养阶段各环节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在50年生命周期内,单位面积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分别为5.51×103、8.75×103和1.60×103.城市绿地最主要环境影响类型是淡水毒性和土壤毒性,分别占总环境影响的73.12%和26.65%.病虫害防治为城市绿地环境影响的主要贡献环节,贡献率高达99.33%.与农林业相比,城市绿地的管养环境影响指数处于中高水平.因此,城市绿地所造成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型绿地以及科学化管养提供参考依据.

    城市绿地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影响管理养护

    铁基生物炭联合生物电化学原位修复Pb-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底泥的效果与机理

    吴云鹏曾庆军陈平山欧阳晓芳...
    504-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河道及附近水体底泥是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汇集地.本研究以Pb-菲复合污染底泥为对象,探索铁基生物炭联合微生物电化学技术对底泥的原位修复效果与机理.结果表明,通过浸渍烘干法制备的铁基生物炭表面铁以Fe3O4和γ-Fe2O3为主,具有磁性.铁基生物炭联合生物电化学(0.2 V)使底泥中菲的去除速率提高6.75倍,主要原因在于阳极可作为电子受体强化底泥中菲的共代谢降解,额外投加葡萄糖加速了底泥菲的生物电化学降解,导致菲的去除速率增大1.09倍.同时,阳极生物电化学过程降低了底泥pH,促进了底泥Pb向弱酸可溶态转化,在电场力作用下向阴极迁移并转化为残渣态.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铁基生物炭联合生物电化学促进了底泥中Tissierella、Erysipelotrichaceae和Pseudomonas三类细菌的生长,导致了菲的生物电化学强化降解及Pb活化.

    铁基生物炭生物电化学多环芳烃重金属强化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