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红松天然更新幼苗、幼树年龄校正及生长阶段划分

    葛晓雯朱教君卢德亮朱春雨...
    417-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获知更新个体年龄是了解更新个体状态、量化更新年龄结构、划分更新阶段的前提,对制定合理森林经营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然而,常用于确定更新个体年龄的两种方法存在很大不足——查年轮数(Nr)法破坏性强;查轮枝数(Nw)法对很多树种(如红松Pinus koraiensis)准确性差.同时,针对更新生长阶段划分国内外缺少统一标准.为准确、高效、无损地获知红松天然更新个体年龄并合理划分生长阶段,本研究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的原始阔叶红松林内,调查红松天然更新个体(共计6831株)的基径、株高,利用传统方法(查芽鳞痕或轮生枝)估计更新年龄;同时,对153株红松更新个体取样基部木段,并查数底面Nr,构建Nw和N,之间校正模型(6种).基于红松生物学特性,结合文献分析(53篇相关论文)划分红松更新生长阶段.结果表明,直接以Nw作为更新个体年龄低估真实年龄;通过回归模型"Nr=1.199Nw+2.962"对Nw进行校正,可获得近似真实年龄.根据年龄、株高、胸径等指标,将红松更新层划分为4个阶段:小苗(年龄≤3 a)、大苗(年龄>3 a且株高<30 cm),小幼树(30 cm≤株高<150 cm)和大幼树(株高≥150 cm且胸径<5 cm).

    阔叶红松林更新层小苗大苗小幼树大幼树

    油松与榆树人工林植物-凋落叶-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王凯齐悦彤刘建华焦向丽...
    427-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科尔沁沙地油松与榆树人工林为对象,比较植物器官(叶、枝和细根)、凋落叶和土壤(0~10、10~20、20~40 cm 土层)的C、N、P含量及其计量比,分析2树种叶片N、P重吸收效率,探讨油松与榆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结果表明:油松各器官C、N、P含量为493~577、6.34~17.22、0.66~1.91 g·kg-1,叶和枝C和P含量高于细根,N含量为叶>枝>细根;随着叶片和枝条年龄增加,N和P含量逐渐降低,C:N和C:P逐渐升高.榆树各器官C、N、P含量为404~472、3.22~17.45、1.73~3.48g·kg-1,叶和枝C含量高于细根,N和P含量为叶>枝>细根.油松叶、枝和细根C含量、C∶P和N∶P、细根N含量及叶和枝C∶N高于榆树,而叶、枝和细根P含量、叶N含量及细根C∶N低于榆树.油松凋落叶C含量、C∶N、C∶P和N∶P高于榆树,而N和P含量低于榆树.油松P重吸收效率大于榆树.油松林土壤C、N、P含量(2.47~5.52、0.21~0.53、0.015~0.063 g·kg-1)低于榆树林(4.82~12.22、0.41~1.10、0.075~0.081 g·kg-1).因此,油松分配到枝叶的养分较多,P重吸收效率更高,从而减少对土壤P的依赖;而榆树养分分配到叶片更多,通过凋落叶将N、P归还土壤,促进植物-凋落叶-土壤间的养分循环.

    养分循环器官养分重吸收种间差异科尔沁沙地

    湖北九宫山珍稀植物鹅掌楸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

    吕林玉王建吴浩王世彤...
    435-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珍稀植物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iense)种群结构特征,加强其就地保护,基于湖北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1 hm2长期监测样地,分析了鹅掌楸所在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的径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鹅掌楸的种内关联及其与群落优势种的种间关联.样地共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7159株,隶属于40科76属113种.群落优势种为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格药柃(Eurya muricata)、枹栎(Quercus serrata)、黄丹木姜子(Litsea elongate)、白木乌桕(Neoshirakia japonica)和鹅掌楸.整体径级结构呈倒"J"型,表明该群落更新良好.鹅掌楸的径级结构为波动型,表明有较大潜力发展成稳定的种群.鹅掌楸主要分布在样地的东南角,表现出明显的生境偏好.其空间分布格局在0~32 m和34~35 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在50 m尺度上表现为均匀分布.鹅掌楸的幼树与中龄树、幼树与成年树以及中龄树与成年树在大部分尺度上无关联,仅在个别尺度上呈现正关联或负关联.鹅掌楸与该群落的其他优势种在小尺度上均表现为负关联.总体来说,该群落类型为过渡性的针阔混交林,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处于不稳定阶段,应加强保护和管理以促进鹅掌楸天然种群的更新与生存.

    鹅掌楸物种组成径级结构点格局分析种内关联种间关联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及其驱动力

    李羽翎张广奇杨婷婷戚玉娇...
    444-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喀斯特森林中的林窗多为中小尺度干扰形成的,是木本植物更新的重要场所,探索林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维持及其驱动力对喀斯特退化森林更新及恢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窗为对象,监测林窗特征,分析林窗下木本植物重要值、α多样性指数,明确林窗特征与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生境因子对林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及其解释程度.结果表明:对林窗有正向更新反应的树种——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与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为优势种;面积较大、处于中年期的林窗有更高的植物多样性;RDA分析结果显示,林窗特征、地形因子、喀斯特小生境对林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影响的总解释率为66.6%,其中,林窗特征的解释率为36%(林窗大小单独解释率达28.2%),地形因子的解释率为23.3%,喀斯特小生境的解释率为1.9%,说明林窗特征是林窗下木本植物多样性维持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可以通过在喀斯特森林人为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促进喀斯特森林的更新.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喀斯特退化森林天然更新机制.

    喀斯特森林林窗特征地形因子喀斯特小生境木本植物多样性

    N沉降下川中丘陵地区柏树人工林根系分泌物特征及其介导的根际C、N转化过程

    白志勇任可心陈梦雨苟永祥...
    454-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尽管根系分泌物在调控森林土壤功能和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N沉降下森林根系分泌物输入特征及其介导的根际土壤C、N过程认识还甚为有限.本研究以川中丘陵地区典型柏树人工林为试验对象,通过不同N添加水平模拟N沉降强度,于2020年不同季节对根系分泌物进行原位收集和分析,并同步分析了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C、N矿化速率的变化,以揭示不同N添加处理对根系分泌物C输入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介导的土壤C、N微生物过程差异.结果表明:(1)N添加显著降低了柏树人工林根系分泌物C输入速率与年通量,且高N处理对分泌物C输入的抑制作用更强烈.(2)N添加显著抑制了柏树人工林土壤C、N矿化速率以及土壤微生物C、微生物N的根际效应,且高N处理对土壤C、N微生物过程根际效应的抑制幅度更大.(3)根系C、N过程根际效应大小呈现春、夏季逐渐升高,秋、冬季逐渐降低的季节动态变化,且夏季根际效应值最高.N沉降显著降低了柏树人工林的根系分泌速率与通量,并明显抑制了根际土壤C、N转化微生物过程,且抑制效应强度与N添加水平有关,证实了森林根系分泌物-微生物特征-土壤养分转化过程之间存在密切的偶联效应.本研究结果丰富了全球变化下森林根际生态过程的科学认识,为川中丘陵区大面积的人工林适应性管理与生态恢复实践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柏树人工林川中丘陵地区根系分泌物根际效应C、N转化过程

    降水变化和养分添加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

    陶冬雪李文瑾杨恬柯玉广...
    465-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土壤呼吸对降水变化和养分沉降的响应有助于评估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然而,目前降水变化和养分沉降对土壤呼吸的交互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为对象,通过增减雨和养分添加,模拟研究降水变化和养分沉降及其交互对草甸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增雨对土壤呼吸没有显著影响,干旱显著降低了土壤呼吸;养分添加对土壤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与降水变化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增雨显著增加了 土壤湿度,但对土壤温度没有显著影响;相反,干旱显著降低了土壤湿度,增加了土壤温度;养分添加显著增加了可溶性无机碳、无机氮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降低了土壤湿度.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湿度、土壤温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可以分别解释土壤呼吸56.3%、26%、16.6%和19.6%的变异,表明土壤水分是调控土壤呼吸的关键因子.本研究有助于增强对全球变化背景下草甸草原土壤呼吸的理解和认识.

    土壤呼吸降水增加干旱养分添加草甸草原

    长枝木霉菌肥优化及其对闽楠幼苗生长、生理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雷娇娇于存田力袁伟...
    473-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菜籽油饼和麦麸为主要基质进行长枝木霉菌肥的发酵,通过检测不同生长条件下长枝木霉孢子萌发量,优化长枝木霉菌肥固态发酵的条件;以长枝木霉菌肥处理2年生闽楠苗,将等量灭菌菌肥发酵基质处理闽楠苗作为对照,于温室内常规管理60 d后,检测闽楠苗生长、生理和土壤养分等指标.结果表明:菜籽油饼和麦麸比例为7∶3、pH为6、25℃、固液比为1∶3、初始接菌量为0.5×108cfu·g-1和全光照为菌肥较优的发酵条件,该条件下发酵4 d后,菌肥中长枝木霉孢子浓度达到1.38×109 cfu·g-1.长枝木霉菌肥可以有效促进闽楠苗的生长指标,包括苗高、湿重、干重、叶面积、根长和根系活力;菌肥处理可提高闽楠苗生理指标,包括SOD活性、CAT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此外,长枝木霉菌肥可以有效提高闽楠苗根际土壤肥力,包括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氮、有机质含量、土壤酶活性等.长枝木霉菌肥对闽楠苗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同时可以提高闽楠苗生理活性和改善根际土肥力.

    长枝木霉菌肥闽楠菜籽油饼促生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方式对不同土壤条件下玉米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帅朱涵宇杨占惠姜籽竹...
    479-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玉米苗期生长影响的生态生理机制,本试验选择3种土壤类型(黑土、黄土、酸土),设置2个还田方式(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混拌还田),以及黑土条件下2种石子处理方式(石子覆盖处理、石子混拌处理),比较处理间苗期地上部、地下部形态以及抗逆性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玉米苗期株高、叶面积、干物质重、叶绿素荧光参数、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根尖数以及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其中秸秆混拌处理优于秸秆覆盖处理;秸秆还田降低了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其中覆盖处理好于混拌处理;尽管黄土与黑土、酸土间肥力具有差异,但秸秆还田效果相同;两种石子处理均抑制根系的生长,在覆盖处理或混拌处理方式下秸秆还田处理均显著好于石子处理,因此,秸秆还田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促进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进而促进地上部的生长.

    玉米秸秆覆盖秸秆混拌石子覆盖石子混拌

    低温复配菌系对玉米秸秆的降解特性及稳定性

    张必周青格尔高聚林于晓芳...
    487-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我国北方地区冬季还田秸秆腐解慢导致的出苗率降低及病虫害加重等问题,探究外源促腐微生物在低温条件下对玉米秸秆的降解特性,为低温秸秆降解复配菌系的大田应用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利用单菌株 Achromobacter deleyi(A3)、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A4)、Aspergillus terreus(A)和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P)构建复配复合菌系GF-Z,测定其秸秆降解特性及在不同初始pH值、NaCl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的降解率、酶活性等.结果表明:复配菌玉米秸秆降解能力随滤纸酶、木聚糖酶及漆酶活性的增加而增加,复配菌GF-Z在15℃条件下培养30 d玉米秸秆降解率为38.79%,滤纸酶、木聚糖酶和漆酶活性分别为14.59 U·mL-1、5.86 U·mL-1 和54.49 U·L-1;在 NaCl 浓度0.02%~2.5%、初始 pH 4.0~9.0条件下,GF-Z 酶活性均保持了 81%以上,玉米秸秆降解率36.2%~37.5%;当温度范围为13~25℃时,酶活性保持了 85%以上,玉米秸秆降解率达38.79%.

    玉米秸秆低温复配微生物降解特性

    灌溉水净化耦合稻田土壤阻控措施对稻米Cd的累积减低效果

    曾昭霞刘孝利曾馥平张浩...
    495-5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减低农田重金属输入是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措施之一.基于广西大环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来源及灌溉水超标现状调研,选定典型Cd超标的大环江流域环江段,构建沉砂池+3级人工湿地系统对灌溉水进行净化,同时设置稻田土壤添加熟石灰、生物炭等阻控措施处理,旨在探明灌溉水净化耦合土壤阻控措施对典型污染区水稻Cd积累的联合减低效果.结果表明:研究区灌溉水中Cd浓度波动较大,监测期间(2020年4-11月)湿地系统入水总Cd最高浓度为8.38μg·L-1,最低为2.15μg·L-1,经系统净化后,总Cd浓度由入口的5.88±3.27μg·L-1下降至0.69±0.35μg·L-1,其中沉砂池降Cd效果不明显,第一级人工湿地降Cd效率最高,系统对Cd的总去除率达88.3%,出水符合农业灌溉用水标准;稻米Cd含量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单一灌溉水净化对照灌区,添加熟石灰、生物炭以及熟石灰+生物炭3种钝化处理分别可降稻米Cd含量9.2%、1.5%和20.0%,单一石灰处理优于生物炭处理;灌溉水净化耦合钝化材料处理与当地常规水稻生产相比,稻米Cd的降低率最高达45.8%.可见,污染区灌溉水经人工湿地系统净化后,结合土壤Cd钝化阻控措施,减少了稻田土壤系统Cd输入量,有效降低了稻米中Cd的累积,提升了典型污染区稻米生产安全系数.研究结果可为南方Cd污染稻田的安全生产提供数据支撑与实践参考.

    灌溉水人工湿地石灰生物炭稻米Cd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