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适于冻融过程的砷镉复合污染土壤稳定化材料筛选

    王松王一施柳李晓军...
    599-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冻融交替是影响北方地区污染土壤重金属稳定化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针对常见的19种重金属稳定化材料,通过模拟15周期冻融过程,探究冻融交替作用对不同材料修复土壤的理化性质及As、Cd稳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稳定化修复材料提高了复合污染土壤pH和电导率(EC),施加黏土矿物(SL)、调理剂(MCA、SA2)及生物炭(MBC、FBC1、FBC2)6种材料能够同步降低土壤有效态As和Cd的含量,分别降低15.0%~32.0%和14.0%~33.0%,其中MCA对土壤Cd和As的稳定效果最佳,生物炭MBC次之;(2)冻融交替显著影响稳定化修复效果,15周期冻融后,稳定化修复土壤pH值呈上升趋势,生物炭类材料(MBC、FBC1、FBC2)进一步降低了修复土壤中重金属的有效性,其中MBC对As、Cd稳定化效果分别提高14.2%和12.5%.总体上,芭蕉生物炭(MBC)适用于北方寒冷地区As、Cd复合污染土壤的稳定化修复.

    土壤冻融交替修复效果

    旱区排水沟植被空间分布格局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李山王倩樊倩雯仵苗...
    607-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揭示旱区排水沟植被空间分布格局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可为旱区农田排水沟渠湿地的生态环境修复与生态灌区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以陕西富平卤泊滩盐碱地的排水干沟和斗沟为例,采用野外调查、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RDA分析方法,研究了排水沟边坡植被和土壤因子(含水率、电导率和pH)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植被和土壤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排水沟边坡植被分区明显(芦苇区、过渡区和共生区),干沟物种多样性高于斗沟、物种优势度低于斗沟;干沟和斗沟不同分区的植被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随距排水沟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随着距排水沟距离的增大而增大;(2)3月土壤含水率(均值23.7%)最高,9月土壤电导率(均值576.97 μS·cm-1)和pH(均值8.95)最高,但不同时期间差异不显著;干沟芦苇区的土壤含水率、电导率和pH最大,斗沟芦苇区的土壤含水率最高、过渡区的土壤电导率和pH最大,且不同分区间差异显著;(3)决定旱区排水沟植被空间分布和物种丰富度的关键土壤因子是含水率与电导率.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控制排水和铺设预制植被毯来调控旱区生态排水沟植被演替和植被构建的人工干预方法和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生态灌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排水沟旱区植被空间分布格局土壤因子

    土壤含水量对樟子松幼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生长的影响

    王凯芦珊刘畅康宏樟...
    617-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樟子松幼苗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下的生长适应策略,设置不同土壤含水量(80%、60%、40%和20%田间持水量(SFC))和持续时间(15、30、45和60 d),研究不同器官中可溶性糖、淀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生物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减少,樟子松幼苗株高和基径及一年生叶、细根和总生物量呈下降趋势.80%SFC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在枝干中较高,在当年生叶和细根中较低;淀粉在枝干和粗根中较高.60%和40%SFC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在叶片和细根中较高,淀粉含量分别在枝干和一年生叶中较高.20%SFC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在当年生叶较高,在一年生叶较低;淀粉含量在细根中较高,在枝干和粗根中较低.因而,樟子松幼苗在80%SFC下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及抗逆性,在60%和40%SFC下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较优的碳储存策略,在20%SFC下生长停滞.为促进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林天然更新,土壤含水量应维持在7%以上.

    幼苗生长碳限制生物量分配水分阈值天然更新

    四种藜科植物不同器官主要营养元素化学计量特征比较

    苏宇航宋晓倩郑晶文张衷华...
    626-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营养匮乏是盐碱地植物生物量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藜科植物是盐碱地的优势类群.为了明晰盐环境中不同藜科植物主要营养元素计量特征及其与矿质土壤环境间的关系差异,本研究以呼伦贝尔4种典型藜科植物——碱蓬(Suaeda glauca)、尖头叶藜(Chenopodium acuminatum)、刺沙蓬(Salsola tragus)、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为对象,比较4种藜科植物生境土壤因子和不同器官7种元素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碱蓬种群土壤Na含量和土壤电导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藜科植物种群,刺沙蓬种群土壤N含量最低,雾冰藜种群土壤P含量最低.(2)叶片C/N依次为碱蓬种群>刺沙蓬种群>尖头叶藜种群>雾冰藜种群,尖头叶藜种群根C/P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雾冰藜种群、碱蓬种群和刺沙蓬种群叶N/P>16,除尖头叶藜种群外,3种植物种群根N/P<14.(3)雾冰藜种群具有显著高的叶、茎和根K含量,刺沙蓬种群具有显著高的叶、根Ca含量,碱蓬种群具有显著高的叶、茎和根Na含量,雾冰藜种群具有显著高的叶、根Mg含量.(4)刺沙蓬种群各器官具有显著高的N富集系数和Ca富集系数,雾冰藜种群各器官具有显著高的P富集系数和K富集系数,碱蓬种群各器官具有显著高的Na富集系数.结果表明,碱蓬具有最高的N利用效率,尖头叶藜根具有最高的P利用效率,碱蓬从土壤中吸收Na能力最强,雾冰藜从土壤中吸收P和K能力最强,刺沙蓬从土壤中吸收N和Ca能力最强.

    盐碱地藜科植物营养元素生态化学计量

    基于15N示踪的南汇边滩海三棱藨草氮素分配策略及修复建议

    何宁胡阳吴铭轩张伯伦...
    635-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海三棱藨草湿地生态修复相关的研究多集中于外在表观数据的统计并据此进行适宜模式的试验探究,而缺少高程差异下海三棱藨草内在物质调节机制的相关研究.本文通过15 N标记实验,探究了海三棱藨草在生长季中期、末期不同高程区域植物新吸收15N地上、地下及种子球茎繁殖体中的N分配特征,并基于示踪结果提出了生态修复建议.结果表明:生长季中期,沿高程降低新吸收15N地上分配率增大,表明随高程降低,海三棱藨草倾向于向地上分配更多N素以适应环境胁迫;生长季末期,强干扰区海三棱藨草新吸收15N显著向地下部汇集,表明在潮汐水淹强烈的干扰区,海三棱藨草会分配更多N素到地下以保持来年定居的潜力;新吸收15N分配率球茎远大于种子,表明繁殖体N素分配以球茎为主,种子为辅.基于15N示踪结果,我们建议:通过斑块移栽进行生态修复时,应在相同干扰程度的区域进行斑块挖取并就近移栽;通过繁殖体进行生态修复时,应优先选择球茎来设计修复方案,同时构建种子库以备未来萌发的可能,而种子球茎应选取生长于环境较优的高程相对较高的区域.

    高程同位素地上地下斑块移栽繁殖体

    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对谷子光合特性、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王琦许艳丽闫鹏董好胜...
    643-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全基施背景下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polyaspartic acid-chitosan,PAC)对东北春谷光合特性、氮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调控效应,本研究以"张杂谷13号"和"华优谷9号"为材料,于2020年和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公主岭试验站开展裂区试验,以PAC为主区处理,不同氮肥施用量为副区处理,共设置0、75、112.5、150、225和337.5 kg·hm-2 6个氮肥水平.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下,与常规氮肥处理相比,PAC配施氮肥处理显著提高了 2个谷子品种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大了叶面积指数和花后旗叶SPAD值,显著提高花期及灌浆中期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降低旗叶胞间C02浓度,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张杂谷13号在2020年和2021年的产量增幅分别为11.24%~21.55%和8.65%~14.22%,华优谷9号两年的产量增幅分别为5.53%~15.75%和10.43%~16.17%;PAC有效缓解了全基施施肥方式造成的谷子生育后期脱氮早衰,减少了由于氮肥利用效率低下造成的氮素流失;PAC配合氮肥全基施可作为一项绿色、增产、增效的栽培技术应用于我国谷子生产.

    谷子聚天门冬氨酸和壳聚糖复配剂光合特性氮肥利用效率产量全基施

    大气CO2浓度上升与增温对双季稻田溶解性有机碳变化特征的影响

    李敏贾羽旋孙娟王斌...
    653-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大气CO2浓度上升和温度增加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影响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采用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系统模拟大气CO2浓度上升(EC处理,+100 ppm)和增温(ET处理,+1.5℃)的气候变化情景,对江汉平原双季稻主要生长期地表水和土壤孔隙水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芳香性指数、生物量和产量及相关因素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与CK相比,EC处理显著增加早稻灌浆期土壤20 cm孔隙水DOC浓度,增幅为284.2%(P<0.05);EC处理显著降低早稻孕穗期和抽穗期的DOC芳香性指数,降幅分别为36.9%和31.6%(P<0.05).EC处理显著降低早稻拔节期土壤20 cm DOC芳香性指数(-35.5%)(P<0.05).与EC和ET处理相比,大气CO2浓度上升与增温的叠加处理(ETEC)显著增加稻田整个生长期土壤20 cm孔隙水DOC芳香性指数,增幅为23.6%~51.4%(P<0.05).EC和ET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双季稻的地上生物量和籽粒产量(P<0.05).本研究为探索江汉平原双季稻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关键过程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CO2浓度增温DOC浓度芳香性指数籽粒产量

    施硒形态对水稻不同叶位叶片吸收积累特征的影响

    施柳郑冬梅李晓军蔺昕...
    662-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叶面施用的硒进入作物体内后的再分配特征,更好地服务于硒肥配方和喷施制度的优化,并筛选出适宜的叶施硒形态,本研究采用水培法探讨了叶面喷施4种形态硒对"稻花香2号"水稻苗期不同叶片、茎和根中硒吸收、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施外源硒在水稻不同叶位叶片的分配规律为施硒叶(第4叶)硒含量最高,沿上位和下位叶逐步降低,且有机硒更倾向于向嫩叶运输;(2)叶施亚硒酸钠可使苗期水稻硒积累显著高于硒酸钠、亚硒酸锌和硒代蛋氨酸处理.相比对照,亚硒酸钠处理使水稻施硒叶硒含量上升131.4倍,达129.21 mg·kg-1,茎和根系中硒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8.6倍和2.2倍.因此,苗期水稻施硒叶片中的硒向上位叶和下位叶均有转运,且大量积累在施硒叶下位第一叶,亚硒酸钠在目标水稻体内积累效果最好.

    叶面喷硒叶位亚硒酸钠硒形态转运系数

    14-羟芸.噻苯隆对盐胁迫下水稻光合特性、抗氧化系统及产量的影响

    黄露余明龙冯乃杰郑殿峰...
    668-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生育时期喷施能百旺2.0(0.16%14-羟芸·噻苯隆+聚谷氨酸)对盐胁迫下水稻生长及产量的缓解效应,以杂交稻湘两优900和常规稻黄华占为试材,研究连续喷施2次(分蘖期和抽穗期)或3次(分蘖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能百旺对0.3%盐胁迫下水稻光合特性、抗氧化代谢、渗透调节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抑制两品种水稻生长,显著降低净光合速率(Pn),使湘两优900和黄华占的产量分别降低33.7%和43.2%.叶面喷施能百旺可缓解盐胁迫对水稻生长的抑制,喷施2次显著增加湘两优900和黄华占的有效分蘖,喷施3次显著增加黄华占的株高、茎粗、总叶片数、剑叶长和倒二叶长;喷施2或3次能百旺均能显著提高两品种水稻叶片的Pn、气孔导度(Gs)和叶绿素含量,增强抗氧化酶(SOD、CAT、POD和APX)活性,上调非抗氧化剂(AsA和GSH)水平,促进脯氨酸积累,降低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湘两优900和黄华占的产量在喷施2次能百旺后分别止损20.0%和14.3%,在喷施3次能百旺后分别止损14.5%和28.6%.综上所述,叶面喷施能百旺通过增强光合活性、抗氧化系统和渗透调节潜力,减轻了盐胁迫对水稻的伤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盐胁迫下的产量损失.

    水稻能百旺盐胁迫抗氧化代谢产量

    粤港澳大湾区潮间带大型海藻多样性与生物量分布格局

    柳林青刘之威何泉杨宇峰...
    67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潮间带大型海藻生物资源分布和生物多样性情况,于2020年9月—2021年 8月,对大湾区8个位点潮间带大型海藻资源进行4个季节的调查,分析了潮间带大型海藻四季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大湾区共发现大型海藻3门53属91种,其中绿藻9属19种,红藻36属59种,褐藻8属13种;大型海藻种类特征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季节分布极不均匀,温度性质以暖温带海藻为主;优势种群一共14种,季节性变化显著;大型海藻年平均生物量为2800.65 g·m-2,各季节生物量呈现春季(7914.89 g·m-2)>冬季(2266.44 g·m-2)>夏季(653.12 g·m-2)>秋季(368.13 g·m-2)的季节特征,垂直分布上呈现低潮带(7075.98 g·m-2)>中潮带(1112.60 g·m-2)>高潮带(213.37 g·m-2)的特征,每个季节不同位点之间的垂直分布存在不同的差异;多样性指数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粤港澳大湾区大型海藻种类丰富,生物量巨大,种类和生物量呈现显著的季节特征,大型海藻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粤港澳大湾区大型海藻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季节变化优势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