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海南部和东海太平洋褶柔鱼适宜栖息地的季节变化及环境驱动因素

    杨林林姜亚洲张辉袁兴伟...
    685-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黄海南部和东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适宜栖息地和环境特征,阐明适宜栖息地的季节变化及环境驱动因素,促进太平洋褶柔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根据2018-2019年连续四季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定点调查数据,利用适宜性指数模型阐述了各季节太平洋褶柔鱼在黄海南部和东海适宜栖息地的时空变化,采用提升回归树模型分析了各环境因子对适宜栖息地的贡献率,结合适宜栖息地的季节变化推断了太平洋褶柔鱼的洄游路径.结果表明:太平洋褶柔鱼的最适表温为9.8~27.5℃,最适表盐为23.2~34.3,最适底温为8.9~20.2℃,最适底盐为31.6~34.7,最适水深为56~133 m,最适环境条件呈现一定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最适栖息地的分布重心主要集中在东海中北部和黄海南部外侧,呈现南北循环过程;温度对各季节太平洋褶柔鱼适宜栖息地的贡献率最高,盐度其次,水深最低.研究表明,黄海南部和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适宜栖息地随着季节变化发生明显转移,太平洋褶柔鱼在一年的生命周期内做南北向的索饵和产卵洄游,温度是适宜栖息地最主要的环境驱动因素.

    太平洋褶柔鱼栖息地环境特征黄海南部东海

    珠江口康氏侧带小公鱼鱼卵的空间分布特征

    田丰歌何薇黄彬彬娄全胜...
    694-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2013年8月、2017年8月、2019年8月、2020年8月在珠江口海域的生态调查数据,分析了珠江口康氏侧带小公鱼(Stolephorus commersonnii)鱼卵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团的关系,并利用高斯模型研究了鱼卵分布对盐度的适应性.结果表明:根据对温、盐度数据的K-means聚类分析,将调查海域分为径流水、咸淡混合水和南海高盐水3种水团;康氏侧带小公鱼鱼卵在咸淡混合水和南海高盐水区域均有一定数量分布,而在径流水中基本无分布;曲线拟合结果显示,2020年8月调查的鱼卵丰度和海水表层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的关系符合高斯模型,康氏侧带小公鱼鱼卵分布的SSS最适值为16.28,最适范围为11.76~20.80,耐受范围为7.24~25.32;康氏侧带小公鱼鱼卵主要分布在珠江口中部的内伶仃岛以南,青洲、桂山岛周边,以及大屿山岛附近水域;在珠江口北部,其分布范围随着径流水势力的消长而发生变化;在东南部30 m以深的陆架区,基本无康氏侧带小公鱼鱼卵分布.

    K-means聚类水团盐度高斯分布

    景观因素对秦岭羚牛集群的影响

    齐宏运龚明昊
    702-7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群是有蹄类动物的社会行为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是增加种群适合度的重要生存对策.有蹄动物集群机制的研究集中在食物资源和捕食者风险等因素,就栖息地景观特征对集群影响的研究开展较少.本研究以陕西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种群为对象,通过布设红外相机采集羚牛群的空间位置、年龄结构等信息并统计羚牛群个体数量,开展羚牛集群与坡度、海拔等地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羚牛集群机制的主要地形因子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坡度因子与集群大小显著相关(r=0.336,P=0.006),而羚牛集群大小与海拔、坡向因子之间均不相关.(2)坡度对7只及以下和7只以上的羚牛群的影响差异显著(P=0.015).(3)7只及以下的羚牛群为以成体羚牛为主的混合群,雄性个体占比较高,喜选择坡度较小的环境(12.42°±0.21°),该区域物种间竞争大、植被组成相对丰富.7只以上的羚牛群为幼体比例较大的家群,雌性个体占比较高,喜选择坡度值较大的环境(22.02°±0.95°),所在区域种间竞争相对较小、植被组成相对简单.研究表明,坡度是影响秦岭羚牛集群规模、类型和结构的主要景观因子,不同规模集群所选择的空间环境和种间竞争压力也差异明显.

    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群红外相机坡度

    凉山山系大熊猫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性动态特征

    毛泽恩洪洋王玉君付励强...
    708-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濒危物种的主要威胁,建立生态廊道可以有效减轻栖息地破碎化给野生动物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局域种群栖息地连通性动态变化特征,本研究以凉山山系马边大风顶、美姑大风顶和麻咪泽3个毗邻自然保护区为对象,分析了从全国大熊猫第三次调查(3调,2000年)到第四次调查(4调,2010年)研究区域内大熊猫栖息地适宜性与连通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域内,从3调到4调高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加73 km2,主要分布于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和美姑大风顶保护区内,而在两个保护区交界处大熊猫高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4 km2;从3调到4调研究区域内整体连通性呈下降趋势,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分布于美姑大风顶保护区和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北部,面积为625 km2;而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南部和麻咪泽保护区内的连通性增加,面积为617 km2.利用最小成本路径方法模拟区域内大熊猫潜在廊道分布,3调潜在廊道总长度5130 km,4调为4003 km,3调到4调潜在廊道长度减少了 1127 km.结合保护政策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特征分析大熊猫适宜栖息地分布和栖息地连通性的变化原因,发现,相关政策的实施(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有效保护了森林生态系统和大熊猫栖息地;但当地居民生计模式的调整(从依赖传统农业转向经济价值较高的畜牧业),增加了部分区域的人类活动,致使某些区域大熊猫栖息地的连通性受到了阻碍.因此,建议严格控制研究区域内的人类干扰以保证良好的大熊猫种群连通性,以利于大熊猫局域种群的稳定和壮大.

    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局域种群连通性生态廊道凉山山系

    1961-2020年中国不同区域0 cm地温时空变化特征

    张蕾郭安红曹云赵晓凤...
    716-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温是地-气系统的一个重要参数,了解地温变化特征对加深认识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640个气象站1961-2020年逐日0 cm地温观测资料,本文采用线性趋势、突变性检验等方法分析了 10个不同区域地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新的气候基准时段1991-2020年的地温特点.结果表明:1961-2020年,全国年、春、夏、秋、冬季平均0 cm地温增加速率分别达0.41、0.42、0.16、0.34、0.70℃·(10 a)-1,且1991-2020年的均值较1961-1990年增加了 0.52~2.12℃;年和季节平均地温均呈从南往北减小的分布形式;1961-1990年内仅少部分地区地温呈明显增加趋势,1991-2020年大部地区呈明显增加趋势,且北方地区增加速率大于南方地区.不同区域年、春、夏、秋、冬季地温1991-2020年较1961-1990 年的增幅分别达 0.23~2.16、0.24~2.18、-0.21~1.69、0.18~1.52、0.20~4.35℃,其中东北、内蒙古和新疆最为明显,且冬季增幅大、夏季增幅小;不同区域地温在1961-1990年增加趋势不明显,但1991-2020年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以冬季增加速率最大,其次是春季、秋季、夏季;年和季节地温显著性差异的突变年份普遍在1991年之后.

    Ocm地温时空变化气候基准时段气象地理区划

    小型哺乳动物个性的生态适应、生理和遗传响应机制研究进展

    甘霖刘伟王德华
    725-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动物的个性与其行为、生理、遗传以及生态适应有关.然而,动物的个性研究大多集中于非哺乳动物当中,而哺乳动物尤其是小型哺乳动物的研究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展.在此,我们回顾了动物个性概念的起源和研究方法的形成与确立,从生态适应角度归纳了动物个性在小型哺乳动物觅食、繁殖、扩散和集群生活以及生理和遗传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概述了当前动物个性进化适应机制的"生活节奏综合征假说"和"状态-行为反馈假说"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小型哺乳动物个性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个性个性测定生态适应生理机制小型哺乳动物

    长江流域水环境碳循环研究进展

    王威郭庆军杜陈军邓义楠...
    736-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循环是地球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河流中的碳物质常常反映了流域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流域,广泛分布碳酸盐岩,具有巨大的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由于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变化的复杂性,我们对全球变化背景下长江流域水环境碳循环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文对长江流域水环境碳物质的时空分布与来源以及流域岩石风化碳汇等资料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发现有机碳的来源和分布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无机碳主要来源于长江流域岩石的化学风化,同时岩石风化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在全球变化影响下,这些碳物质发生迁移转化,可能引发新的生态环境问题,这对预测未来的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长江流域碳循环研究提供了基础.

    碳循环同位素岩石风化全球变化长江流域

    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朱小华杨倩丁子筱李传荣...
    748-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草原是荒漠与草原间的过渡带,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一旦被破坏,难以恢复.四子王旗荒漠草原作为内蒙古温带草原中最干旱的一个类型,其生态系统景观格局演变不仅关系到自身草原生态系统多样性,而且对邻近草原的生态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和In-VEST模型,评估了 2003-2017年四子王旗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和生境质量演变,并进一步选取草地生产力NPP作为关键生态系统参数,分析了四子王旗草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2003-2017年,四子王旗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提升,优势斑块景观连接性进一步减弱,总体生境质量下降了约2%,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四子王旗NPP总体趋势是逐年降低,并呈现北少南多的空间分布特征;相较于气温,四子王旗草地NPP与累积降水的相关性更大,并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滞后时间2.96个月.

    荒漠草原景观格局生境质量草地生产力滞后效应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的成渝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

    吴小波范晓雨刘晓敬肖林...
    759-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城市化进程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胁迫影响,及时评估生态质量变化对城市生态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遥感生态指数(RSEI)是一种客观、快速和简便的生态质量评价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态学领域,但在进行大范围、长时间评估时往往面临云遮挡的问题.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利用其海量的MODIS遥感图像,采用中值合成法逐年计算了成渝城市群的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遥感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RSEI,评价了该区近20年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近20年成渝城市群RSEI呈缓慢上升趋势,于2012年后RSEI开始呈现稳定态势,川中丘陵区和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质量降低明显,而渝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2)成渝城市群生态环境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 自相关,Moran'sI指数达0.825,RSEI能够较好地表征研究区的生态质量,且绿度和湿度与其呈正相关,热度和干度与其呈负相关,绿度是生态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3)基于GEE云计算的图像处理可以较好地改善因多云多雨导致的遥感数据缺失问题,同时能极大提高影像处理效率,扩展了 RSEI在大范围、长时间序列生态评估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可以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生态保护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成渝城市群GoogleEarthEngine生态质量遥感生态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