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磷添加对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郭旋胡中民李胜功郭群...
    929-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添加促进地上生物量具有饱和效应以及氮饱和后的磷限制是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地下生物量是否具有类似现象,以及氮磷同时添加是否能够缓解饱和状态时地下生物量的养分限制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基于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4年控制试验分析了氮(10和40 g N·m-2·a-1)、磷(5和10 g P·m-2·a-1)添加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总地下生物量和表层土壤(0~5 cm)地下生物量有随着氮添加剂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仅部分年份较高剂量氮添加处理(40gN·m-2·a-1)的地下生物量较对照显著提高;磷添加对地下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仅个别年份氮添加显著增加或降低了磷添加引起的地下生物量变化,其他年份氮添加不改变磷添加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磷添加也不改变氮添加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为预测草原生态系统如何响应未来氮磷沉降增加以及草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生物量氮添加磷添加内蒙古温带草原

    扎龙湿地不同生长期芦苇分株构件生物量分配及生长分析

    焦德志刘润泽潘林王素玲...
    940-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直接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也反映了植物的生态适应策略.采用大样本抽样方法,比较扎龙湿地不同生境2个生长期芦苇分株生物量的分配规律.结果 表明:2个生长期中,不同生境芦苇的株高、叶重、叶鞘重、茎重和株重等数量特征均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芦苇分株和构件的生长均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芦苇分株和构件生物量的平均分配比例在31.72%~35.29%和12.77% ~67.51%,其中,6月各构件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8月各构件间差异均显著(P<0.05),且均以茎为最大,其次为叶片,叶鞘最小;芦苇分株重和不同构件重与株高之间以及不同构件重与株重之间均表现为幂函数形式的异速生长关系,在芦苇分株增重的过程中,2个生长期叶片、叶鞘和茎的贡献率为29.8%~46.6%、14.9%~31.5%和20.6%~55.2%;不同生长期和不同生境芦苇分株生物量分配策略存在差异,但光合构件和支持构件间具有稳定的协同生长关系,分株及构件间的相对生长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子的双重控制.

    芦苇种群分株构件生物量异速生长

    宁武老师傅海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李静王恒胡杰翟毕娇...
    950-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师傅海湿地是山西省现存的高山湖泊之一,了解其植物物种组成、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是深入研究湿地群落的基础和前提.本研究以老师傅海湿地28块1 m×1 m的样地数据为依据,分析了该地区植被的物种组成.运用聚类分析、排序分析及多样性指数,探讨该湿地群丛的分类、特征、物种多样性以及植物群落与环境的生态关系.结果 表明:老师傅海植物群落可划分为菜茎蓼+荸荠群丛、杉叶藻+荇菜群丛、杉叶藻+水蓼群丛、杉叶藻+水葱群丛和水蓼+荇菜群丛5个群丛,其中菜茎蓼+荸荠群丛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最高,均匀度指数最低,而水蓼+荇菜群丛与之相反.DCA排序结果与聚类结果吻合且第一轴解释量最大(53.29%),反映出群丛水位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PCA排序结果显示,化学需氧量和水位是影响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老师傅海天然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群落环境因子生态关系多样性

    巴丹吉林沙漠东缘主要植物种群空间分布关系

    刘红梅吕世杰刘青泉刘丽英...
    959-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是巴丹吉林沙漠防风固沙的主要植物,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其空间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本研究以阿拉善右旗塔木素苏木地区“塔木素野生肉苁蓉及梭梭产籽基地”为试验区,从空间分布角度对3个植物种群空间分布的一致性程度、斑块分布特征、植被发展方向和密度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梭梭、红砂和白刺空间分布的一致性依次降低.各植物种群之间空间分布的斑块镶嵌性明显,入侵沙地过程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受各物种生物学特性和资源限制影响,平均冠幅直径的集水径流曲线流出坐标为(700,0),且与梭梭种群的主导作用密不可分;3个植物种群在200 m尺度范围内呈现竞争关系,在整个研究尺度内呈协同作用,其权衡的基础是土壤资源的限制作用强度和自然环境恶劣程度.总之,3个植物种群具有自己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适应特征,形成在小尺度竞争、大尺度协同的空间镶嵌分布形式,且整体呈现以梭梭种群为主导的植被扩散格局和发展趋势.

    巴丹吉林沙漠梭梭红砂白刺空间分布

    气候变化背景下孑遗植物桫椤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张华赵浩翔徐存刚
    968-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是第三纪早期冰川的孑遗植物和世界上最古老的活化石之一,对研究古气候和物种变迁以及地理区系变化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桫椤在中国地区的111个有效分布点和10个环境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桫椤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预测,同时综合环境因子贡献率和刀切法检验评估了制约现代气候条件下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重要因子.本研究还采用了响应曲线来确定环境因子的适宜值,进一步预测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桫椤的潜在地理分布区和面积.结果 表明:MaxEnt模型的预测准确度高,受试者工作曲线面积(AUC值)达0.959;现代气候条件下桫椤的潜在适宜生境面积为160.15× 104 km2,主要位于中国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影响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气温因子(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最干季平均温度)、降水因子(最干季降水量)和地形因子(坡度),其中最干季降水量是影响桫椤潜在地理分布的关键因子;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桫椤的总适宜生境面积增加,高适宜生境和中适宜生境面积减少,低适宜生境面积增加,桫椤的高适宜生境重心向西北方向和高纬度地区转移.研究结果将为桫椤的科学管理和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桫椤气候变化情景MaxEnt模型环境因子潜在地理分布

    光照强度对濒危植物长序榆光合特性的影响

    罗光宇陈超李月灵金则新...
    980-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濒危植物长序榆(Ulmus elongata)对不同光环境的光合适应机制,以2年生幼苗为对象,调查了自然光照的100%(I100)、40%(I40)和10%(I10)3种光照强度对植株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1)3种光强下长序榆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曲线;胞间CO2浓度(Ci)的变化则呈“V型”曲线;3种光强下植株的Pn、Gs、水分利用率(WUE)日均值均为I100>I40>I10.日均Ci大小为I10>I100>I40.I10的日均Tr显著低于I100 、I40.(2)长序榆幼苗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均以I100最大;最大羧化速率(Vcmax)、磷酸丙糖利用率(TPU)均为I100>I40>I10;I10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显著低于I100、I40.(3)遮荫处理导致长序榆叶片PSII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和PSII实际光量子产量(Fv'/Fm')增加;I100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高于I40、I10.分析表明,长序榆幼苗在全光照环境下叶片所吸收的光能主要通过天线热耗散以散发过剩的光能;遮荫处理叶片光能较多地分配于光化学反应和非光化学反应耗散部分;长序榆在强光照高温下未发生明显的光抑制,也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碳同化效率高,表现出阳性植物的特点;光照不足可能是长序榆幼苗林下自然更新的限制因子.

    长序榆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参数光响应CO2响应叶绿素荧光参数

    克里雅河尾闾河岸不同生长阶段胡杨的水分利用

    李涛罗光明董克鹏彭丽萍...
    989-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是荒漠河岸林的重要组成树种,在调节气候、防风固沙、稳定河道、维持绿洲群落稳定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生态作用.本研究以生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克里雅河尾闾河岸旁的主要建群种胡杨为对象,依据胸径(DBH)变化,将胡杨划分为幼苗(地径≤4 cm)、幼树(4 cm<DBH≤10 cm)、成熟木(10 cm<DBH≤40 cm)和过熟木(DBH>40 cm)4个生长阶段.利用氧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不同生长阶段胡杨小枝木质部水、0~300 cm土层的土壤水、地下水和河水的δ18O值.水源依据深度划分为浅层土壤水(0~140 cm)、深层土壤水(140~300 cm)、地下水和河水.应用IsoSource模型计算了胡杨对潜在水源的利用比例,利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胡杨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结果 表明:胡杨木质部水的δ18O值随径级的增加而减小,变化范围在-6.10‰~-5.67‰;胡杨幼苗、幼树、成熟木和过熟木的主要水源为河水,利用比例分别为0~74%、0~77%、7%~80%和17%~82%.胡杨叶片的δ13C值随径级的增加波动较小,变化范围为-29.96‰-29.02‰.研究表明,克里雅河尾闾生长在河岸旁不同生长阶段的胡杨水分状况良好,没有受到显著的干旱胁迫.

    胡杨河岸稳定同位素水分来源水分利用效率

    氮磷钾施肥对闽楠幼苗营养元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杨志坚冯金玲吴小慧陈来贺...
    998-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闽楠是濒临灭绝的珍贵树种,为了解N、P、K肥对闽楠幼苗营养吸收与利用的影响,探讨施肥对营养元素互作及生长的影响,以1年生闽楠裸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进行田间盆栽试验,分析14种N、P、K施肥处理对闽楠幼苗干物质增长和营养元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 表明:适当的N、P、K施肥促进了闽楠幼苗生物量增长,N、P、K吸收和C固定随施肥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T6,即N肥为0.532 g·plant-1,P肥为0.133 g·plant-1,K肥为0.356 g·plant-1(N:P2O5:K2O=1:0.250:0.669)时生物量达到最大;N肥对闽楠幼苗生长影响最大,其次为K肥,最小为P肥;增施N肥,通过提高闽楠幼苗N吸收,促进C固定和干物质增长,并进一步提高P和K吸收;增施P肥可以促进闽楠幼苗生物量增加和元素吸收,但对P素利用没有显著作用;增施K肥主要通过影响P吸收利用,促进苗木生长;N、P、K三因子互作施肥对闽楠幼苗生长促进作用最强,其次为双因子互作施肥,接着为单因子施肥,其中NK肥利于闽楠的营养元素的吸收,NP肥利于闽楠的营养元素的利用,以T6处理的施肥量和比例最佳;主成分和通径分析表明,提高N和K肥表观利用率与C固定量可以促进闽楠苗木生物量增长,但三者受P吸收与利用的制衡.因此,N和K肥表观利用率是闽楠幼苗施肥的关键指标,闽楠幼苗喜N肥,对P肥不敏感;但NPK配合施肥有利于闽楠幼苗营养吸收和利用,以T6处理为佳.

    闽楠平衡施肥营养元素吸收肥料利用率生物量

    补施氮肥对秸秆覆盖条件下旱作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杨超付鑫刘文清王俊...
    1012-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旱作冬小麦秸秆覆盖定位试验,采用微区施肥方式研究了作物生育后期补施氮肥对作物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覆盖定位试验包括全年无覆盖(CK)、生育期秸秆覆盖9000 kg·hm-2(HSM)、生育期秸秆覆盖4500 kg·hm-2(LSM)和休闲期秸秆覆盖9000 kg·hm-2(FSM)4个处理;微区施肥在小麦孕穗期进行,包括施氮和不施氮2个水平.结果 表明:在未补施氮肥情况下,与CK处理相比,HSM和LSM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HSM、LSM和FSM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花后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旗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同时HSM和LSM处理籽粒产量分别降低了28.43%和21.74%(P<0.05);与未补施氮肥处理相比,补施氮肥后HSM、LSM和FSM处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及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均有显著提高,且冬小麦千粒重、地上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冬小麦生育后期补施氮肥有利于解决秸秆覆盖导致的氮亏缺问题,促进花后冬小麦旗叶光合作用,降低生育期秸秆覆盖的潜在减产风险.

    补施氮肥秸秆覆盖冬小麦光合特性籽粒产量

    酚酸介导下连栽木麻黄根际微生物变化

    周柳婷罗扬李建鹃赵艳琳...
    1021-1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3个不同连栽代数(第一代first rotation plantation,FCP;第二代second rotation plantation,SCP;第三代third rotation plantation,TCP)木麻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研究连栽木麻黄根系分泌物-酚酸种类及含量变化特征,并模拟根际土壤中各酚酸配比,探究酚酸类物质对木麻黄根际土壤关键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结果 显示:连栽木麻黄土壤中检测到香草酸、阿魏酸、没食子酸、对香豆酸和水杨酸5种酚酸类物质,平均配比为32∶6∶19∶5∶8,其总含量随着连栽代数增加而上升;其中,香草酸、没食子酸、对香豆酸和水杨酸在连栽土壤SCP、TCP中有所累积,但阿魏酸含量随着连栽代数增加而下降,差异不显著(P>0.05);模拟木麻黄根际土壤中平均配比的混合酚酸显著促进了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生长,其中水杨酸的促进作用最强;相反,该混合酚酸能抑制有益拮抗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生长,其中水杨酸的抑制作用最强.由此可知,木麻黄根系分泌物-酚酸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特异选择性,引起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失衡,进而导致连栽障碍问题.研究结果为缓解木麻黄人工林生产经营中存在的连栽障碍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连栽障碍木麻黄酚酸类物质高效液相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