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氮沉降对北亚热带麻栎林土壤呼吸及其温湿度敏感性的影响

    余景松付若仙俞元春李春涛...
    1029-1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含氮化合物排放量迅速增加,并随着人口增长及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而持续增加,这些氮元素以沉降的形式降落到森林生态系统中,对森林土壤碳通量产生深远影响,使氮沉降成为影响森林土壤呼吸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安徽省万佛山麻栎天然林为对象,通过模拟氮沉降试验,采用LI-8100土壤呼吸仪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温湿度,探讨短期氮添加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温湿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N0(对照)、N1(低氮)、N2(高氮)3种处理下土壤呼吸及其各组分均有明显季节变化特征,N1和N2处理均轻微提高了麻栎天然林土壤总呼吸及各组分呼吸速率,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N1、N2处理年平均土壤总呼吸速率分别为2.17和2.13 μmol·m-2·s-1,较N0处理分别提高了6.90%和4.93%;麻栎林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指数关系(P<0.001),N0、N1、N2处理下土壤总呼吸Q1o分别为2.04、1.99和2.10,低氮(N1)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养呼吸Q10,而降低了异养呼吸Q1o;高氮(N2)提高了土壤呼吸各组分Q10;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呼吸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但其相关性小于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率的复合模型优于单因子模型.研究结果为预测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在氮沉降增加下的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麻栎天然林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Q10氮沉降

    模拟增温对高寒灌丛生长季土壤呼吸的影响

    刘美陈亚梅崔宁洁马志良...
    1038-1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青藏高原东部窄叶鲜卑花高寒灌丛为对象,研究了高寒灌丛生长季土壤呼吸不同组分对开顶式生长室(OTC)模拟增温的响应.结果 表明:模拟增温使窄叶鲜卑花高寒灌丛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平均增加了0.6℃和1.2℃,使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降低了2.7个百分点;模拟增温在灌丛生长季分别使土壤总呼吸、异养呼吸、根源呼吸、细根呼吸和根际微生物呼吸速率显著增加了54.3%~99.2%、60.8% ~80.3%、30.0%~165.0%、37.6% ~ 110.1%和96.7% ~215.3%;土壤酶活性、土壤温度和土壤pH是影响土壤呼吸各组分速率的主要因子,这些因子可以解释土壤呼吸速率49.2%以上的变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无机氮含量和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不显著;根源呼吸和细根呼吸速率与细根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全球气候变暖将通过改变植物、土壤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因子显著促进青藏高原东部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土壤呼吸过程,从而加速土壤碳循环.

    高寒灌丛模拟增温土壤呼吸组分土壤碳循环

    抚育间伐对马尾松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短期影响

    王晓荣雷蕾曾立雄唐万鹏...
    1049-1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把握不同营林措施下马尾松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对于深入理解森林经营管理对土壤碳库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三峡库区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未择伐(NC)、除灌(SC)、伐除非马尾松(NPMC)、伐除优势马尾松(DPMC)等营林措施,利用固定样地等距离网格布点法研究不同营林措施下表层土壤(0~10 cm)活性有机碳组分、空间异质性,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确定主控因子.结果 表明:与未择伐相比,除灌、伐除非马尾松和伐除优势马尾松均显著降低了土壤总有机碳(T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且一定程度降低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但LFOC在各处理间差异性不显著.伐除非马尾松和伐除优势马尾松导致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分别增加了21.68%和19.90%,而除灌则降低了7.06%.未择伐和伐除优势马尾松样地中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异呈现较微弱的空间自相关,而除灌样地中TOC、DOC、MBC由结构因素引起的变异为69.5% ~98.5%,伐除非马尾松样地中TOC、DOC、LFOC由结构因素引起的变异为94.5% ~ 99.7%.抚育间伐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空间异质性,土壤总有机碳、总氮、碳氮比、胸径、叶面积、土壤水分等因素是调控土壤活性碳组分空间变异的主控因子.除灌和择伐通过改变林分结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并增加了土壤有机碳的不稳定性.

    马尾松抚育间伐土壤活性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

    免耕及秸秆覆盖对春小麦-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彭亚敏武均蔡立群齐鹏...
    1062-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免耕及秸秆覆盖模式对春小麦-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制定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提供参考依据.于2019年基于设置在安定区李家堡镇麻子川村的长期保护性耕作(传统耕作T、免耕+不覆盖N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秸秆覆盖NTS)定位实验,测定春小麦不同器官(籽粒、叶片、秸秆)和土壤的C、N、P元素含量.结果 表明:相较于传统耕作处理(T),保护性耕作处理(NT、TS、NTS)显著提高了土壤C∶N、C∶P(P<0.01),土壤N∶P未显著提高(P>0.05),不同处理C∶N、C∶P变化顺序均为NTS>TS>NT>T;春小麦不同器官C∶N的顺序为秸秆>叶片>籽粒,C∶P的顺序为籽粒>叶片>秸秆;较T处理,保护性耕作处理显著降低了叶片C∶N、秸秆C∶N、秸秆C∶P;不同处理各器官N∶P的变化不显著(P>0.05);该区春小麦的生长受N限制.春小麦与土壤的C、N、P元素内稳性整体表现为P>N>C,比值内稳性表现为C∶N>C∶P>N∶P,比值内稳性强于各元素内稳性.综合而言,NTS处理为最适合陇中黄土高原旱农区春小麦生长发育的耕作措施,研究区春小麦的生长容易受到N限制,应在NTS处理基础上适当增施氮肥,确保春小麦稳产增产.

    耕作措施春小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内稳性

    化肥减施条件下配施有机肥对旱地紫色土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孔德宁康国栋李鹏沈学善...
    1073-1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四川紫色土作为实验土壤,采用紫马铃薯与紫薯轮作制度,探究减肥条件下配施不同有机物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共设置不施肥(CK)、常规化肥(CF)、常规化肥配施秸秆(CFS)、减量50%化肥配施微生物有机肥(RFM)、减量50%化肥配施蚯蚓生物复合有机肥(RFV)、减量50%化肥配施秸秆和微生物有机肥(RFSM)、减量50%化肥配施秸秆和蚯蚓生物复合有机肥(RFSV)7个施肥处理.结果 表明:有机物料的施用对土壤总有机碳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显著增加微生物量有机碳(MBC)和轻组分有机碳(LOC)含量,增幅为10.6% ~42.6%,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影响不显著,但对DOC组分结构产生了影响;DOC的三维荧光分析结果表明:类胡敏酸和类富里酸物质是紫色土DOC的主要组成部分,且RFSM和RFSV处理中类胡敏酸和类富里酸物质增多,类色氨酸、类酪氨酸和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物下降,同时三维荧光指数上升,说明DOC主要来源于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总之,化肥减施下配施有机肥可以增加MBC和LOC含量,改变DOC的组分结构.

    有机肥有机碳活性组分三维荧光

    氯甲基吡啶对不同施肥下红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李君赵曦冉王鑫龙吴晓亮...
    1081-1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设置不施肥(对照)、单施尿素、尿素+CP(氯甲基吡啶,ni-trapyrin)、60%尿素+牛粪和60%尿素+牛粪+CP等5个处理,探讨减量化肥配施有机肥及硝化抑制剂对红壤氮素转化、氧化亚氮(N2O)和氨气(NH3)排放以及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数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施用CP处理在培养36天内显著增加了土壤铵态氮(NH4+-N)含量,降低了硝态氮(NO3--N)含量(P<0.05);与不施肥相比,单施尿素或尿素配施牛粪显著增加了培养后第7天的土壤潜在硝化势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添加CP处理较未添加CP处理明显降低(P<0.0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单施尿素或尿素配施牛粪显著增加了AOA和AOB的基因丰度,施用CP显著抑制了培养第7天AOA基因丰度,而对AOB没有明显影响(P>0.05),CP对AOA数量抑制效应在培养第36天消失;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潜在硝化势与AOA和AOB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尿素减量40%配施牛粪相比单施尿素显著降低了N2O和NH3排放(P<0.05),添加CP比未添加CP的施肥处理进一步显著降低N2O的排放,但明显增加NH3排放(P<0.05);自动线性模型显示,NH4+-N和pH是影响AOA和AOB基因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AOA比AOB对不同施肥红壤N2O排放贡献更大.综上,CP可实现单施尿素或尿素配施牛粪下红壤N2O减排,但会增加NH3挥发风险.

    酸性红壤2-氯-6(三氯甲基)-吡啶氧化亚氮氨气荧光定量PCR技术

    青藏公路和铁路对青藏高原四种典型有蹄类动物的叠加阻隔和回避影响

    王云关磊杜丽侠曲家鹏...
    1091-1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公路或铁路对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等青藏高原特有种造成了阻隔影响.通过2014-2019年连续的现场调查结合收集的2006-2008年和2010年道路影响域数据,分析发现青藏公路和铁路仅对藏羚羊产生显著的叠加阻隔影响,且随着两条线路间距的增大,影响有减小的趋势,两条线路叠加对藏野驴(Equuskiang)、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和野牦牛(Bos mutus)3种有蹄类动物无显著叠加影响;藏羚羊对青藏公路交通干扰的适应周期约为4年,而藏野驴和藏原羚的适应周期仅为2年;交通量与4种有蹄类动物的回避距离关系不大.未来青藏高速公路很可能与现有青藏公路和铁路平行建设,根据现有经验,在藏羚羊迁徙通道处,高速公路线位与现有两条线路间距至少在1.5 km以上为佳.由于藏羚羊对交通干扰适应能力较差,应配合营造起伏地形、遮光降噪的工程措施等减少交通干扰对藏羚羊迁徙的影响,帮助其尽快适应高速公路动物通道.目前4种有蹄类动物基本适应了青藏公路的交通干扰,但人为干扰仍需减少;有必要针对青藏高速公路开展建设前、中、后不同阶段的野生动物干扰的持续观测.

    阻隔影响道路影响域回避距离叠加影响道路生态学

    极昼环境下阿德利企鹅育雏期鸣声的日节律

    张剑夏灿玮张雁云
    1098-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4 h为周期的生物活动的日节律,主要受到昼夜交替的影响.在缺乏昼夜波动的环境中,生物活动是否维持24 h的日节律,尚存在争议.本研究以恩克斯堡岛(74°54'S,163°39'E)繁殖的阿德利企鹅(Pygoscelis adeliae)种群为对象,探讨极昼环境下鸣声的日节律.阿德利企鹅主要在育雏时发出呜叫,用于亲子联络.在企鹅繁殖聚居地布设5台自动录音机,于2018年1月24日-2月1日进行连续的录音监测.通过鸣声自动识别技术,提取了录音中阿德利企鹅的鸣声,并对鸣声的日节律以及鸣声强度与环境因素的关联进行了研究.结果 表明:阿德利企鹅的鸣声不具有24 h为周期的日节律,鸣声强度主要受环境湿度和温度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探讨极昼环境下动物行为的日节律提供了基础资料.

    恩克斯堡岛自动录音声音识别环境因素

    绢蒿荒漠粪甲虫物种多样性特征及亲缘关系

    曹佳敏鲁为华郭亚亚车昭碧...
    1107-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广泛分布在北疆的绢蒿荒漠作为重要的春秋牧场,承担着两季的放牧压力.由于该区域气候干燥,放牧家畜的粪便分解强烈依赖于各类粪甲虫.为确定绢蒿荒漠中粪甲虫数量的季节性变化及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取样.结果 表明:在石河子紫泥泉种羊场典型绢蒿荒漠放牧地家畜粪便中采集到粪甲虫14797头;其中,捕获的金龟子分属3科19种,蜉金龟科10种,金龟科8种,粪金龟科1种;4-6月物种丰富度逐渐上升,6月物种丰富度最高,优势种为黄缘蜉金龟(Aphodius sublimbatus);春秋放牧季(4-5、9-10月)个体数量多于夏季(7-8月);其中,10月物种丰富度最低,但优势种直蜉金龟(Aphodius rectus)个体数量显著多于其他时间所有物种个体数量;对捕获到的19种金龟子进行DNA的提取及目的基因的扩增和测序结果表明,基于16S rRNA的分类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构建的进化树呈现2个明显分支:第一分支包含蜉金龟科10个物种,均属D型生态功能类群,物种的粪便处理方式在种间具有明显趋同性;第二分支包含了金龟亚科和粪金龟科的9个物种,从生态功能类群上看,存在7个T型物种和2个R型物种,Onthophagus gibbulus、Onthophagus nuchicornis、Gymnopleurus mopsus、Gymnopleurus flayellates虽然亲缘关系接近,但分属两个生态功能类群,在粪便处理方式上表现出种间趋异.

    粪甲虫物种多样性功能类群亲缘关系

    黑河中上游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地适宜度评估

    王昱左一锋冯起李宝龙...
    1116-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黑河中上游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地的适宜度,选取黑河中上游优势种水蜘蛛(Argyroneta aquatica)为指示物种,从栖息地环境因子中筛选出溶解氧(DO)、水温(WT)和底质(SD)3个环境因子作为栖息地指示因子,建立栖息地适合曲线,并计算了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SI).结果 表明:水蜘蛛偏好卵石质河床,其最适溶解氧(DO)浓度范围为7.21~9.17 mg· L-1,最适水温(WT)范围为17.25 ~ 22.10℃;黑河中上游HSI均值为上游支流0.66、上游干流0.63、中游0.81;黑河上游支流和干流对于大型底栖动物来说处于适宜状态,中游处于最适宜状态;空间差异性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黑河上游支流和中游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地几乎没有影响,但水温是制约上游支流栖息地适宜度的主要因素,而梯级水库建设对上游干流的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地影响较大.

    黑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栖息地适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