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草原类型下气候和土壤对植物叶片碳水资源获取和利用性状的影响

    樊宝丽卢晶钱婷高鹏斐...
    625-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最小成本理论"(least-cost theory,LCT)反映了植物叶功能中光合作用所需水资源和碳资源的共同优化投资方式,已在全球和许多区域尺度得到了有力的支持.目前,有关干旱、半干旱区不同草原类型的区域尺度下植物光合作用水碳资源获取和利用策略的研究少且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本研究以我国甘肃省从东到西沿降水梯度下的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共3种草原类型中的71个物种为对象,运用LCT理论模型来分析该区灌木、草本植物叶片的水碳资源获取和利用功能性状间的关系及其随气候和土壤梯度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单位面积氮含量(Narea)变化相关的多元线性模型.结果显示:比叶重(LMA)和Narea均随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强而增大,随年均降水量、年均最低温以及土壤黏粉粒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但胞间CO2与空气CO2浓度比(ci ∶ ca)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趋势与LMA和Narea相反;3种不同草原类型下,Narea随LMA的增大而增加,同时,Narea随ci∶ca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3种草原类型下的两组性状间的线性拟合斜率间差异均不显著;对叶片Narea与环境梯度和结构因子的多元线性拟合发现,影响Narea变化的因素中,LMA和ci∶ca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降水量和土壤水分;另外,大气光合有效辐射和年均最低温对Narea的影响显著.我们的研究不仅弥补了叶片光合作用所需水碳资源在该区域尺度研究的不足,还将重要土壤因子与叶关键功能性状相结合进行拟合,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条件下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叶功能性状最小成本理论区域尺度气候梯度土壤属性

    辽东山区不同树种幼苗根际土微生物性质及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张亚坤杨凯苗晨徐爽...
    63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东山区是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区,主要分布经干扰形成的次生林和人工林.与原始林相比,该区森林土壤有效氮、磷低.本研究比较了辽东山区主要树种幼苗的根际土微生物学性质及其对氮、磷添加的响应,以期为辽东山区树种优化提供依据.以该区6个主要树种幼苗(2年生):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色木槭(Acer mono)、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落叶松(Larix gmelinii)、红松(Pinus koraiensis)为对象,采用盆栽试验,比较不同树种幼苗根际土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结果发现,不同树种幼苗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差异显著,表现为:水曲柳>落叶松、胡桃楸、色木槭>蒙古栎、红松,水曲柳幼苗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别比其他树种高27.2%~482.9%、15.7%~333.1%;根际土酶活性因树种和酶类型而异,其中胡桃楸β-葡萄糖甘酶和落叶松N-乙酰-β-葡萄糖甘酶活性分别比其他树种高25.0%~72.4%、50.0%~200.0%.与不同树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不同,氮、磷添加主要影响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氮添加抑制了色木槭和红松幼苗根际土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而磷添加促进了不同树种根际土的蛋白酶活性.上述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树种,水曲柳幼苗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较高,有利于自身生长过程中的养分获取;此外,氮添加抑制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了有效磷供应;而磷添加促进了蛋白酶活性,提高了有效氮供应,说明氮、磷添加对有效养分供应的影响不同,氮添加限制了土壤有效磷的供应.

    幼苗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氮磷添加

    辽东栎林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变化

    闫本帅孙利鹏李晶晶高利强...
    641-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胞外酶驱动地下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等过程,而目前土壤酶活性随着植被次生演替的变化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陕西富县的农田为对照,研究了 30、60和120年生辽东栎林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变化以及驱动因子(植被特征、土壤物理化学特征、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β-1,4-葡萄糖苷酶(BG)、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亮氨酸氨肽酶(LAP)活性显著增加,而碱性磷酸酶(AP)活性先增加后减小然后再增加,在120年生林地达到最大值,BG、LAP+NAG及 AP 酶活性分别为 25.96~40.96、57.10~128.05、65.41~126.60 nmol·g-1·h-1.农田土壤的 BG/(LAP+NAG)和BG/AP大于30年生林地,而(LAP+NAG)/AP呈相反的趋势.农田土壤微生物代谢主要受C和P养分的限制;而随着演替的进行,BG/(LAP+NAG)逐渐增加,(LAP+NAG)/AP和BG/AP先增加而后减小,从而缓解C和P养分对微生物代谢的限制,但造成N养分限制.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P、铵态氮及根系生物量是植被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总之,植被演替通过影响土壤养分含量改变微生物代谢,并对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产生影响.

    土壤酶活性酶化学计量比养分限制向量分析

    四川眉山6种主要丛生竹制浆化学特性评估

    景雄范少辉苏文会储昊煜...
    648-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量评估四川眉山地区6种丛生竹种纤维原料化学组分的造纸应用潜力,提出其原料化学组分利用潜能排序.选取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绵竹(Bambusa intermedia)、撑绿竹(Bambusa pervariabilis)、粉单竹(Bambusa chungii)、甜龙竹(Dendrocalamus hamiltonii)和梁山慈竹(Dendrocalamus farinosus)6 种当地主要丛生竹种,对其竹秆含水率、1%NaOH抽提物、苯醇抽提物、综纤维素、木质素、戊聚糖及灰分等化学组分进行分析,并运用Matlab对化学组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评估各竹种化学组分的造纸应用潜力综合得分值,进行排序.结果表明:6种丛生竹造纸纤维原料化学组分的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3.7%、23.8%、13.8%和12.0%,其中综纤维素、木质素和1%NaOH提取物是第一主成分的主要载荷贡献因子,戊聚糖和含水率是第二主成分中的关键载荷因子.绵竹为6种丛生竹种综纤维素含量最高的竹种,慈竹、梁山慈竹和甜龙竹三者综纤维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较绵竹和粉单竹含量低;慈竹的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竹种,其次为甜龙竹和梁山慈竹,粉单竹的木质素含量最低.四川眉山地区6种主要丛生竹造纸原料化学组分应用潜力排序为慈竹>撑绿竹>绵竹>粉单竹>梁山慈竹>甜龙竹.

    丛生竹纸浆用造纸原料化学组分潜力排序

    7种木本植物萌芽前后枝干光合特征变化

    冯晓龙黄新焕李民青马杰...
    654-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体碳收支中,茎秆木质组织内的CO2同化——枝干光合是一个十分重要但经常被忽视的部分.本研究利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与特制光合叶室(P-Chamber)相结合的方法,原位监测了同一生境下7种木本植物萌芽前后枝干的光合特征,并比较了其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显示:枝干光合能够抵消枝干呼吸释放CO2的67.8%~122.5%,可有效减少植物体的碳损失;枝干光合为叶片总光合速率的2.9%~23.5%,并且枝干水分利用效率可高达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12.5倍,研究表明,枝干光合维持植株个体碳平衡的作用不容忽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碳循环动态变化需要考虑枝干光合的贡献.

    枝干光合枝干呼吸碳循环荒漠生态系统生活史对策

    基于Meta-analysis的新疆主要作物地膜覆盖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陈利军宝哲林涛严昌荣...
    661-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综合量化评价新疆地膜覆盖对主要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应用Meta-analysis方法,定量分析地膜覆盖后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通过文献检索(1982-2019年),共获得347篇有关新疆主要作物地膜覆盖试验文献.经严格筛选,从52篇文献中获得208组数据,分布于新疆18个市、县,涵盖南疆和北疆2个主要区域.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24.1%)和水分利用效率(26.0%),甜菜、向 日葵、玉米、棉花、小麦和大豆分别增产38.1%、29.5%、29.4%、26.4%、17.6%和15.8%;玉米、棉花和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32.0%、27.3%和13.7%;在地域上,南疆增产幅度大于北疆地区;在相对较差的土壤基础肥力中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应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效应;年均降水量<200 mm与年均降水量≥200 mm区域相比,有较高的增产效应,年均气温≥10℃的区域较年均气温<10℃的区域增产幅度大,相对未覆盖地分别增产31.8%和27.6%;低海拔地区<500 m与高海拔地区≥500 m相比,增产效果更显著;水分利用效率在年均气温<10℃、年均降水量<200 mm和高海拔地区增加效应最明显.该研究可为新疆覆膜技术应用提供参考.

    地膜产量水分利用效率Meta分析

    藏东南冬小麦生育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杜军厉爱丽次旺顿珠次旺...
    668-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91-2020年林芝冬小麦生育期及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Pettitt法、相关分析法和优势分析方法等,在分析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藏东南冬小麦生育期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影响藏东南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的主导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991-2020年藏东南冬小麦营养生长期(VGP)、生殖生长期(RGP)和全生育期(WGP)的热量资源表现为升高趋势,降水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均趋于下降;藏东南冬小麦三叶、分蘖和孕穗日期推迟0.16~4.12d·10 a-1,其他生育期 日期提前0.41~4.42 d·10a-1,以开花期提前的最多;在生育期长度上,分蘖-返青、孕穗-抽穗、抽穗-开花、乳熟-成熟4个生育期长度缩短0.71~6.12 d·10 a-1,其余生育期长度延长0.34~4.02 d·10 a-1;VGP和WGP长度均呈缩短趋势,RGP长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明显;冬小麦67%的生育期 日期和70%的生育期长度出现了显著的气候突变,突变时间主要发生在21世纪初;≥0℃积温显著增加,是藏东南冬小麦VGP和WGP长度明显缩短的主因,贡献率分别为24.2%和24.7%;乳熟-成熟期是决定WGP长度的关键期,贡献率为19.8%.

    冬小麦生育期变化趋势突变藏东南

    辽西风沙半干旱区氮肥减施对花生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孙天然王若楠孙占祥杜桂娟...
    676-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辽西风沙半干旱区花生减施氮肥的可行性及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以'白沙1016'花生为研究材料,开展为期两年的试验(2018-2019年),设置不施氮(NO)、低氮(N1)、中氮(N2)和高氮(N3)4个处理,施氮量分别为0、40、80和120 kg·hm-2,研究雨养条件下施氮对单作花生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辽西降水时空变异大,2018和2019年分别为干旱年和丰水年.在两种年型下,增加施氮量均未显著提高花生产量和干物质.由于2018年前期水分条件限制,每平米荚数极显著低于2019年(P<0.01).高氮水平下,单荚粒数减小,2018年显著高于2019年(P<0.01).两年各施氮处理百粒重无显著差异.缺水的2018年氮肥效应发挥受限,影响叶片生长;2019年生长季水氮协调不佳,各处理下干物质无显著差异;但施氮缩短了花生达最大干物质量及最大生长率的时间;相较2018年,丰水的2019年施氮更有利于茎、叶干物质形成,但差异不显著.因此,在该干旱区可选择少施氮(40 kg·hm-2)的施肥方案,既不会因氮胁迫影响花生生长,还能减少农田和地下水污染,利于土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可为风沙半干旱区氮肥减施、花生增产及保证粮食安全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花生减氮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干物质

    外源调环酸钙对盐碱胁迫下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余明龙黄露郑殿峰冯乃杰...
    683-6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外源调环酸钙(Pro-Ca)缓解大豆幼苗盐碱胁迫的机理,以大豆'合丰50'为试验材料,研究在110 mmol·L-1复合盐碱胁迫下,叶面喷施100 mg·L-1 Pro-Ca对大豆幼苗生长、光合特性、抗氧化代谢、AsA-GSH循环以及渗透调节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抑制大豆幼苗生长,降低了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增加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脯氨酸、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和电解质渗漏率积累;与盐碱处理相比,喷施Pro-Ca能够改善大豆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生长,提高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总叶绿素含量,维持较高的Pn,促进蔗糖、果糖和淀粉的积累;显著上调叶片6种抗氧化酶(SOD、POD、CAT、GR、MDHAR和DHAR)活性、2种非酶抗氧化剂(AsA和GSH)水平和脯氨酸含量;而电解质渗漏率、O2·-产生速率以及MDA和H2O2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所述,调环酸钙通过调节抗氧化酶活性和AsA-GSH循环系统、增加渗透溶质积累、降低ROS损伤来提高大豆幼苗对盐碱胁迫的耐性.

    调环酸钙大豆盐碱胁迫光合特性AsA-GSH循环

    马来西亚部分豆科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研究意义

    张庆云戴璐Foong Swee YeokRichard Chung Cheng Kong...
    693-7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豆科(Leguminosae)植物是东南亚热带雨林中重要的乔木成分之一,其花粉形态分类对于精确重建植物群落具有重要的古生态学意义.本研究使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广布于马来西亚26种豆科植物花粉(隶属21属)进行了形态观察与描述.结果表明:花粉形态包括三孔、三孔合沟、三孔沟、九孔沟和多合体(16合)花粉等类型,其中,三孔沟型最为常见,占比65%;花粉形状以近球形居多,还有长球形和扁球形;花粉最大的为 Albizzia(89.8 μm×98.7 μm),最小的为 Ormosia bancana(18.1 μm×19.2 μm),花粉极轴长度在25~50 μm占比77%;外壁纹饰以网状为主(53.8%),另外也有瘤状和光滑类型;根据SEM观察结果和已发表的豆科花粉形态资料,通过三孔沟型花粉不同体积、纹饰、孔的形状等特征可以比较好地将豆科花粉鉴定到属一级水平;各亚科[云实亚科(Caesalpinioideae)、含羞草亚科(Mimosoide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花粉有明显的形态差异.通过对花粉类型的母体植物生长环境的归纳,讨论了其对于不同植被群落的指示意义,为利用花粉化石记录重建古植被、古环境及气候演化提供依据.

    马来西亚豆科花粉形态外壁纹饰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