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旱区水循环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王琳卫伟
    703-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旱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特征及对水循环变化的响应机制,对于旱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3-2017年的水文、气候数据和CASA模型模拟的NPP数据,分析了中国旱区水循环变化特征及其对NPP的影响,并采用气候枢轴点方法量化了不同干旱梯度下NPP对水循环变化的响应系数和阈值.结果表明:中国旱区整体呈暖湿化趋势,降水、蒸散和土壤水年均增加2.94 mm·a-1、1.79 mm·a-1和0.0005 m3·m-3·a-1,水循环过程加速;中国旱区平均NPP为146.82 g C·m-2·a-1,年均增加0.93 g C·m-2·a-1;NPP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陕北、山西、内蒙东南部和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降水、蒸散、土壤水与NPP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3、0.781和0.702,P<0.05),其中NPP对蒸散的响应最敏感;当降水、蒸散和土壤水分别达到349.05 mm、391.34 mm和0.081 m3·m-3阈值时,NPP将从低于平均值向高于平均值转变;不同干旱梯度下,半干旱区NPP对水循环变化的响应最敏感.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水限制地区植物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旱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水循环变化净初级生产力气候枢轴点干旱梯度

    甘肃河东地区植被物候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姚荣鹏张勃张耀文王立兵...
    714-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中纬度地区的植被物候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理解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预测区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0-2018年MODIS EVI数据,利用非对称高斯函数(A-G)与动态阈值法提取森林与草地物候参数,结合气象数据探究河东地区植被物候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森林与草地物候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两者生长季始期(start of growing season,SOS)的趋势均提前,生长季末期(end of growing season,EOS)的趋势分别提前和推迟,其中整体SOS呈提前趋势的面积占比61%,EOS呈推迟趋势的面积占比41%,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ing season,LOS)呈延长趋势的面积占比53%;随着海拔和纬度的上升,植被SOS、EOS和LOS分别呈推迟、提前和缩短的趋势发展,但这种趋势正在减弱;季前气候对SOS和EOS存在不同程度、方向的影响,秋冬季高温推迟SOS,春季高温则提前SOS,春夏季降水增加提前EOS,秋季高温推迟EOS,且对于河东地区而言,最低气温影响更为显著;森林与草地之间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森林SOS与最低气温的关系在3月由正相关转为负相关,草地SOS仅2月的关系为正相关,其他月份均为负相关,而降水仅在个别月份有明显的影响,森林(草地)的EOS与降水和最低气温均在9月(7月)由负相关转为正相关.

    植被物候气候变化偏最小二乘回归气候敏感性河东地区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南海北部蓝圆鲹的营养生态位

    王开立龚玉艳陈作志许友伟...
    724-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是南海北部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根据2019年9-10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采集的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蓝圆鲹的营养生态位变化.结果表明:以长肋日月贝作为营养级计算的基线,蓝圆鲹营养级范围2.77~4.19,平均值为3.81;δ15N值范围7.29‰~12.10‰,平均值为10.83‰;δ13C值范围-19.32‰~-16.10‰,平均值为-17.94‰;δ15N与δ13C值呈正相关;δ15N和δ13C值随体长增大而升高,在约100 mm体长附近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并略有下降;C/N值随体长增大而降低,至约100 mm体长达到最低值,后略有升高;不同水深样品的C/N值无显著性差别(P>0.05);在对大体长样品(≥140 mm)分析发现,雌性蓝圆鲹的δ15N值显著高于雄性(P<0.05),但δ13C值和C/N值无显著差别(P>0.05).

    蓝圆鲹稳定同位素分析营养级

    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鸟群落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

    郭子良张余广刘魏魏蔡乐涵...
    73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年5月-2021年4月,对河北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水鸟调查,共记录水鸟82种,隶属于7目14科.其中,鹬科、鹭科和鸭科鸟类共同组成了该区域水鸟群落的优势类群,涉禽种类多、种群规模小,游禽种类少、种群规模大.豆雁、苍鹭、灰翅浮鸥等为自然保护区内水鸟群落的优势种.不同月份水鸟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种群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其最大值分别出现在3-4、1和5月.总体上,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水鸟物种丰富度维持较高水平,迁徙期水鸟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更高,越冬期水鸟种群数量更大,7月水鸟物种丰富度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迁徙期的水鸟群落相似度普遍较高,春季迁徙期鸻鹬类种数占比高,秋季迁徙期和越冬期雁鸭类种数占比高、种群数量大.此外,本次调查共记录国家重点保护水鸟18种,集中出现在越冬期及早春和晚秋.

    物种组成多样性鸟类湿地

    贺兰山冲积扇荒漠草地地表甲虫种间关联和群落稳定性

    袁鹏王敏王源杨贵军...
    741-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解生物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对研究群落演替以及群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于2019年5-10月在贺兰山冲积扇荒漠草地采用陷阱法调查200 mx200 m空间尺度的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基于2×2联列表,采用方差比率法、x2检验、联结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贡献定律法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贺兰山冲积扇荒漠草地小尺度空间地表甲虫的种间关联性以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6次共捕获地表甲虫2324只,隶属于11科36属52种,直角通缘步甲个体数量占总数量的44.28%,是贺兰山冲积扇荒漠草地地表甲虫群落调查期内的优势种,不同月份优势种存在差异.5月个体数和物种数为中等变异,7和8月物种数为中等变异,其他月个体数和物种数为强变异,9月个体数变异系数最大,10月物种数变异系数最大.方差比率和W检验显示,所有月份地表甲虫群落方差总体表现为显著正联结.x2检验、种间关联性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5-8月正负关联种对比大于1,9和10月正负关联种对比小于1.不同月份优势种与其他主要物种间关系基本一致.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间并未表现较多显著的负关联性.稳定性分析显示,所有月份地表甲虫群落均处于不稳定状态;主成分分析表明,地表甲虫群落组成随季节演替时序分明,表现了较强的恢复力.研究结果为冲积扇荒漠草地生境地表甲虫群落构建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地表甲虫种间关联群落稳定性小尺度冲积扇贺兰山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优先区确定——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

    袁媛白中科师学义赵雪娇...
    750-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准确识别优先修复地域,是有序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基本前提.本文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通过斑块连通性、生境质量分析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确定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判别生态廊道,构建市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断裂点等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优先区.结果表明:遵化市生态源地面积为113.1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5%,以林地和草地为主,集中分布在市域南部;生态廊道共计56条,总面积208.85 km2o共识别16处生态"夹点"、26处障碍点、76处断裂点,区域生境连通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已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将遵化市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改善区和生态提升区,提出不同分区下生态保护修复策略,以期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生态安全格局电路理论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断裂点

    浙江省沿海县域生态效率评价

    陈慧霖李加林田鹏王中义...
    760-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浙江省沿海27个县域2005-2018年投入-产出面板数据,结合超效率SBM模型、投影寻踪模型对浙江沿海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特征、投入-产出要素与生态效率的叠加特征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浙江沿海县域生态效率的措施.结果表明:(1)沿海县域生态效率可划分为较平稳增长期、颠簸下降期两个阶段.(2)浙北沿海县域生态效率大于浙南沿海县域生态效率,浙北与浙南沿海县域生态效率具有不对等性与空间差异性.(3)沿海县域各等级生态效率具有相互转化的特征.高生态效率由"大聚集"向"小分散"演化;较低、低生态效率由"大分散"向"小聚集"演化,具有"弱者恒弱"的特征.(4)沿海县域资源投入与经济效益的高低变化具有同高同低的特征,环境污染状况与资源投入和经济效益具有反向性特征.(5)投入-产出要素与生态效率等级叠加类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高投入、高经济效益的县域基本稳定,中投入县域近似圈层性分布于高投入外围,低投入县域主要集中于浙南沿海.

    生态效率超效率SBM模型投影寻踪模型

    关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

    朱相君薛亮
    769-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对实现区域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中地区人类活动剧烈,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仍是该区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以2000-2018年为研究时段,基于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研究关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采用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探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关中地区生态与经济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关中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占比重最大且增速最快;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以西安市为中心、咸阳市为副中心的双核分异特征;生态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整体趋于好转,大多数县区由基本不协调趋于低度协调状态,但与良好协调状态仍有差距.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耦合协调熵值法区域经济关中地区

    昼夜不对称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朱军涛郑家禾
    77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昼夜不对称变暖指的是白天和夜间的增温幅度不同,夜间温度升高的比白天快,全球大部分地区存在昼夜不对称变暖的现象.以往关于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大多建立在全天对等增温的基础上,缺乏对白天和夜间增温不对称性影响的深入研究.一些研究表明,白天增温和夜间增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不同,进而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梳理了近期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昼夜不对称变暖对植物物候、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群落以及植被生产力等方面的特异性影响及其机理机制,并引述了不对称变暖对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总结研究基础上,提出未来关于不对称变暖的影响研究应重视一些生态学规律的普适性验证,例如夜间增温下"光合补偿作用",关注高寒冻土区土壤的碳积累和释放过程,深入剖析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稳定性间的关系等,提升我们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理解和认知.

    昼夜不对称变暖植物物候生态系统碳循环生物群落植被生产力

    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进展与展望

    刘效东张卫强冯英杰赵新宇...
    784-7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是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在认知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及其机制、开展水源涵养功能的价值评估、服务水源涵养林的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在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内涵边界、过程机制等关键层面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严重限制了该领域有关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为此,本文在综述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审视与解析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概念内涵、形成过程与综合特征,并基于该领域研究进展提出未来应加强的研究方面,以期服务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以及生态公益林管理等.

    水源涵养水文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公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