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竹林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变异分析:以四川长宁县为例

    杨丽李祎单博文石雷...
    854-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竹林在我国视为一种特殊的森林类型,固碳潜力大;然而竹林碳储量的估算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竹林的异质性分布有关.与竹林植被碳储量的研究相比,关于竹林土壤碳储量空间异质性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四川长宁县竹林土壤为对象,基于实测数据采用地统计法(克里金插值法)开展竹林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变异研究.四川长宁的竹林土壤碳密度在0~20 cm 土层空间自相关程度低,在20~40和40~60 cm 土层为中等强度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竹林土壤碳密度克里金插值的最优插值邻域为1.5 km.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碳储量不断减小,全县竹林0~60 cm 土壤碳储量为2.45 Tg.空间分布显示,长宁南部土壤碳密度高值区呈片状分布,北部为块状镶嵌分布,总体呈现从南向北减少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全氮、土壤湿度和植被指数是长宁县土壤碳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竹林土壤碳储量的估算精度以及竹林抽样设计、森林经营管理决策等提供重要依据.

    土壤碳储量空间变异地统计插值邻域竹林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

    韩丽李立军张艳丽赵鑫瑶...
    862-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壤细菌多样性分布及不同用地类型间差异,以内蒙古相互交错的农田和自然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区域,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农田和草地土壤细菌相对丰度表现为同一地区相似,不同地区差异明显,土壤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总丰度占75.1%以上;土壤细菌多样性表现为西辽河平原、燕山丘陵区、阴山北麓及河套平原草地土壤Chaol指数显著高于农田土壤;种植玉米的农田土壤Chaol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作物农田土壤;聚类分析发现,土壤细菌群落依据地理纬度与植被类型分为5类,即低纬度1类、中纬度1类、高纬度1类、草地1类、农田1类.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土壤细菌多样性

    不同滴灌模式下玉米光合响应特征、水分利用及生长发育

    徐晨张丽华于江赵仁杰...
    869-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玉米应对不同滴灌模式的响应机制,为吉林半干旱区玉米节水高效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和2021年,在可移动式防雨棚内展开试验,设置L1(垄上滴灌,300 mm)、L2(垄上滴灌,400 mm)、L3(垄上滴灌,500 mm)、Q1(浅埋滴灌,300 mm)、Q2(浅埋滴灌,400 mm)和Q3(浅埋滴灌,500 mm)共计6个处理,研究不同滴灌模式对玉米叶片光合响应特性、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光量子密度超过400 μmol·m-2·s-1时,相同光量子密度下Q2、Q3与L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均显著高于L1、L2和Q1处理;L3、Q2与Q3处理的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时最大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均显著高于L1、L2和Q1处理;当C02浓度超过200 μimol·mol-1时,相同CO2浓度条件下Ll、Q1和L2处理的Pn显著低于L3、Q2和Q3处理;L3、Q2和Q3处理的CO2补偿点、CO2饱和点、CO2饱和时最大净光合速率、Rubisco最大羧化效率、磷酸丙糖利用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均显著高于L1、L2和Q1处理;L3、Q2和Q3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百粒质量、穗长、穗粒数及不同生育时期的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L1、L2和Q1处理;上述玉米的叶片光合响应参数、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等指标在L3、Q2和Q3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Q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余5个处理.采用Q2处理的玉米在光合响应特性、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上均表现较佳,实现了玉米增产、水分高效,为吉林半干旱区玉米高效生产和应用浅埋滴灌技术时制定灌溉制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玉米滴灌生长发育水分利用特性光合响应

    贵州高原猫跳河流域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刘英龙李秋华刘晨肖晶...
    880-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猫跳河是典型喀斯特河流,其下游水库为贵阳市重要饮用水源.为探究猫跳河流域浮游植物功能群组成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基于冗余分析、相关性分析方法,于2020年6月、8月和11月对浮游植物与理化指标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猫跳河流域调查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7门67种(属),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呈时空异构,各采样断面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0.11×106~17.71×106 cells·L-1,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9.85~1256.16 μg·L-1;猫跳河流域浮游植物可划分为24个功能群,其中B、MP、S1、Y和D为猫跳河流域主要优势功能群,功能群D的生物量在8月达到峰值1256.85 μg·L-1,主要优势功能群适应生境均为浑浊的中富营养水体;浮游植物功能群呈现显著时间演替特征.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水温、pH和电导率是影响猫跳河流域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动态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浮游植物功能群冗余分析环境因子猫跳河流域

    上海市城市化对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形态特征的影响

    钟淑蓉刘宁宁王天厚赵闪闪...
    889-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是造成全球两栖类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原因,两栖类通过表型特征(尤其是形态特征)的改变响应城市化进程.于2020-2021年4-8月沿上海市城市化梯度设置38个研究样点,共采集170只金线侧褶蛙和305只泽陆蛙成体,以获取5项形态特征数据(体长、体重、头宽、前臂长和后肢长),基于各样点的建筑、道路和林地面积占比定义城市化指数以代表城市化水平,分析上海市城市化对金线侧褶蛙和泽陆蛙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雄性与雌性金线侧褶蛙的体长与城市化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雄性泽陆蛙的体长、头宽和后肢长,以及雌性泽陆蛙的体重和后肢长与城市化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表明,泽陆蛙对上海市城市化进程的形态特征响应强于金线侧褶蛙.

    城市化无尾两栖类形态差异表型特征种内分化

    不同饵料密度和盐度下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活史特征

    刘毅崔宇翔罗颖祁洪芳...
    897-9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低盐驯化褶皱臂尾轮虫规模化培育的可行性,本实验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饵料,在饵料密度1.0×104、1.0×105、1.0×106、1.0×107和1.0×108 cells·mL-1下,采用单个体培养法,研究了盐度23及盐度6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生活史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饵料密度的升高,两组盐度轮虫的生殖期、平均寿命、产卵量、生命期望、净生殖率、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P<0.05);盐度6的轮虫在饵料密度1.0×106、1.0×107和1.0×108 cells.mL-1下的生殖前期显著小于饵料密度1.0×104和1.0×105 cells·mL-1下的生殖前期(P<0.05);盐度23的轮虫在饵料密度1.0×10和1.0×107 cells·mL-1下的生殖前期显著小于饵料密度1.0×104、1.0×105和1.0×108 cells·mL-1的生殖前期(P<0.05).饵料密度1.0×104cells·mL-1下盐度6的轮虫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显著低于盐度23的轮虫(P<0.05);饵料密度1.0×105 cells·mL-1下盐度6的轮虫的生命期望显著高于盐度23的轮虫(P<0.05);饵料密度1.0×106 cells·mL-1以上时,盐度6的轮虫的产卵量、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显著高于盐度23的轮虫(P<0.05).通过生活史特征比较,褶皱臂尾轮虫由于淡水起源性,能够从盐度23的环境逐步驯化到盐度6的环境,且在饵料密度大于1.0×106 cells·mL-1下盐度6的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率要高于盐度23,其低盐规模培育是可行的.

    褶皱臂尾轮虫小球藻饵料密度低盐驯化生活史特征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与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当年幼鱼几何形态学特征的比较

    夏静怡郑雪丽李平夏继刚...
    905-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和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为近缘种,均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对二者当年幼鱼几何形态学特征的比较可为物种鉴定与保护、增殖放流等提供重要依据.为探究当年幼鱼的形态差异,运用Tps软件建立薄板样条模型,比较了 24项相对几何形态学特征的差异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二者的整体结构框架背景网格在头部、背部、尾部和腹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弯曲,细鳞鲑的头部稍尖;秦岭细鳞鲑的13项相对几何形态学特征与细鳞鲑存在显著差异(P<0.05),如背鳍基部长度(C4/C1)、臀鳍基部长度(C13/C1)、眼径(C20/C1)、头高(C25/C1)大于细鳞鲑(P<0.05),而胸鳍基部至吻端的相对距离(C16/C1)小于细鳞鲑(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秦岭细鳞鲑与细鳞鲑在PC1和PC2水平上仅个别样本出现重叠分布,两物种的样本相对集中.总之,秦岭细鳞鲑与细鳞鲑当年幼鱼的几何形态学特征具有显著种间差异,特别是头部和尾部特征.

    秦岭细鳞鲑细鳞鲑几何形态学近缘种种间差异

    苦粉孢牛肝菌菌丝及其发酵液对黄山岩石的风化作用

    王宁宁孙冬梅杨克胤柯丽霞...
    911-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苦粉孢牛肝菌可与黄山松形成外生菌根.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观察,分析了被苦粉孢牛肝菌菌丝作用前后的黄山岩石,研究了苦粉孢牛肝菌菌丝及其发酵液对黄山岩石的风化作用.结果表明,黄山岩石表面有明显的菌丝作用痕迹,如菌丝隧道及松散的岩石结构.含岩石的发酵液中多糖含量显著高于不含岩石的发酵液,多糖含量最高为对照组的1.44倍;含岩石与不含岩石的发酵液中有机酸(乳酸、乙酸、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含量变化无明显规律.电子能谱扫描表明:苦粉孢牛肝菌菌丝发酵液作用黄山岩石后,岩石表面的Al、Si、K、Fe原子百分比分别从8.2、16.62、3.49、7.43降至0.38、1.75、0.1、0.03;接种苦粉孢牛肝菌活菌的发酵液中各离子含量也显著高于接种苦粉孢牛肝菌灭活菌种的发酵液(对照组),Fe3+、K+、SiWS、Ca2+、Al3+、PWS浓度最高分别是对照组的39.95、8.37、15.97、12.53、13.71、10倍.结果揭示苦粉孢牛肝菌菌丝及其发酵液可对黄山岩石进行生物力学和生物化学风化作用,较好地促进岩石中矿物元素的释放.

    苦粉孢牛肝菌菌丝发酵液风化作用菌丝隧道矿物元素

    毛竹林下套种大球盖菇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赵建诚蔡春菊徐军刘淼...
    920-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毛竹林下套种大球盖菇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以套种大球盖菇不同年限(0、1、2和3 a)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和Baermann湿漏斗法对土壤中小型动物群落组成及分布进行调查.试验共捕获中小型土壤动物89511只,隶属于8纲13类.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密度均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种植1 a最高(P<0.05).各处理土壤动物类群数和密度均随土层加深而逐渐减少,呈现表聚性特征.Shann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均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且均以种植1 a最高,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种植1 a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种植0和3 a、2和3 a的相似性指数为中等相似,其余各处理间的相似性指数均为极相似.综上表明,毛竹林下套种大球盖菇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影响,种植1 a后毛竹林地具有更高的土壤动物类群数、密度和多样性.随着种植时间的延长,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逐渐恢复到种植前水平,但群落组成可能发生改变.

    毛竹大球盖菇土壤动物群落结构

    白洋淀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风险的空间分布

    陈滢谕李傲雪曾勇杨薇...
    926-9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了白洋淀表层沉积物16种优控多环芳烃的含量,应用统计分析、分子异构体比值、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其组成特征、空间分布,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白洋淀表层沉积物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总量在1.79-1618.90 ng·g-1,均值为411.12 ng·g-1.多环芳烃组成以4环和5环为主,分别占总含量的42.22%和28.21%,单体含量最高的是苯并[b]荧蒽,占比为16.47%,最低的为苊,占比仅为0.26%.说明白洋淀多环芳烃来源于本地输入,较少受到气团输送的影响.多环芳烃空间分布为淀区中心浓度高,四周浓度低,污染尤以淀中心西北部和南部为重,包括安新大桥、烧车淀、采蒲台,其次是寨南和端村.源解析显示,白洋淀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含量受木材秸秆等生物质燃烧、煤炭燃烧和石油燃烧的综合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约1/3的采样点位超过效应区间低值,存在潜在的生态危害.比较2007、2008、2009、2016年的检测数据发现,多环芳烃的平均含量有所下降,可能与淀中村人口密度下降和煤改电有关.

    多环芳烃表层沉积物源解析空间分布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