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千家寨不同海拔野生大理茶代谢产物特征

    侯孟月罗雯程小毛肖云龙...
    1092-1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南省千家寨自然保护区内4个海拔(2050、2200、2350、2500 m)的大理茶(Camellia talinensis)天然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UPLC-MS/MS)比较不同海拔野生大理茶的代谢产物差异,探究大理茶对不同海拔的生理代谢响应与适应.结果表明:4个海拔的大理茶共检测到12类代谢物质,1013个代谢物,最多的是黄酮类物质(23.10%),其次是酚酸类物质(16.68%);筛选出430种差异代谢物,75种共有差异代谢物,其中,2050 m海拔的黄酮类物质更为丰富,2200 m海拔的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衍生物、生物碱类以及脂质类物质较多,而在2350 m及2500 m海拔上,酚酸类和有机酸类物质显著增多;此外,不同海拔下的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在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咖啡因代谢途径以及氨基酸代谢途径,且随海拔升高,黄酮类途径的关键代谢物含量呈现降-增-降的变化趋势,咖啡因和氨基酸途径的关键代谢物则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

    海拔大理茶高效液相色谱代谢组学代谢物

    我国三种含羞草属入侵植物种子休眠释放对温度的响应

    吴延娜唐丽万琪郭长林...
    1102-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种子休眠与萌发对温度的响应与该物种的生态分布密切相关.研究入侵杂草种子休眠释放对温度的响应,对预测其潜在入侵区域和防范控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热带地区常见的3种含羞草属(Mi-mosa)植物,即含羞草(M.pudia)、巴西含羞草(M.diplotricha)和无刺含羞草(M.diplotricha var.inermis)种子为对象,设置不同温度(25、30、35和40℃)的萌发试验,研究温度对种子休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3种含羞草属植物种子均存在物理休眠,含羞草、巴西含羞草和无刺含羞草种子硬实率分别为91%、96%和100%;(2)40℃高温能有效促进含羞草种子的物理休眠释放.通过种皮显微结构的观察,巴西含羞草和无刺含羞草种子的栅栏层下面是由一层具有增厚和木质化细胞壁的骨状石细胞和几层硬化的薄壁组织构成,而在含羞草种子的栅栏层下面则仅有几层硬化的薄壁组织;高温通过改变种皮表面种脊、种脐和发芽口等种皮特殊部位的结构增加其透性,从而有效破除含羞草种子的物理休眠.研究结果可为抵御该物种在我国进一步入侵以及减轻其生态危害提供理论参考.

    含羞草属休眠释放萌发高温入侵杂草

    基于多源遥感影像的作物信息提取与需水量时空分析

    宋伟王运涛王立波吴倩...
    1113-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合理规划农业水土资源尤为重要.为实现区域作物种植结构提取,分析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以山东省济宁市重要农业区老万福河流域为研究区,以Landsat 8影像为基础构建作物生育期NDVI时间序列,综合考虑GF-2影像与实地调研数据,结合作物物候期,采用决策树方法提取老万福河流域作物种植结构,并结合Penman-Monteith公式与GIS空间分析功能,使用单作物系数法计算流域作物需水量.结果表明:(1)多时相NDVI序列下,采用决策树方法提取小麦-水稻的平均误差最小,为13.5%,蔬菜的平均误差最大,为23.0%.分类结果显示:小麦-水稻轮作模式分布在流域东部,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经济作物蔬菜主要分布在流域中、西部.(2)作物需水量年内时空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时间尺度上,冬季作物需水量明显小于其他季节,夏季作物需水量最大,春夏作物需水量占全年作物需水量的70%左右;空间尺度上,流域东部水稻种植区的作物需水量明显大于其他地区.同一种植模式在不同种植区域的需水量有所差异,其中小麦-玉米年需水量范围在915.6~952.9 mm,不同区域需水量差异达37.3 mm.(3)主要作物水稻、玉米、蔬菜、小麦的生育期需水量存在显著差异,作物需水量分别为846.87、561.7、519.37、415.24 mm.在拔节孕穗(抽薹)期,作物的需水量达到峰值.研究表明,基于Landsat 8和GF-2影像数据构建NDVI时间序列并结合决策树分类的方法可以实现区域作物种植结构的提取.研究结果可为当地灌溉制度的制定及农业水土资源的优化管理和分配提供科学依据.

    作物蒸散发老万福河流域NDVI单作物系数法时空特征

    温室菊苗上西花蓟马和二斑叶螨的季节动态及时空生态位

    彭孝琴涂艳芳王悦李宜儒...
    112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温室菊苗上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的季节动态及时空生态位,本研究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摘叶调查菊苗不同部位西花蓟马和二斑叶螨种群数量,利用四分位法对西花蓟马与二斑叶螨主要发生期的种群数量进行比较,同时对两种害虫的时空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西花蓟马成虫主要发生期集中在4月末到6月初,若虫主要发生期集中在4月末到11月中;2021年成虫主要发生期集中在5月初到7月末,若虫主要发生期集中在3月初到6月中;成若虫的发生高峰均在5月,此时成虫种群数量为8.76头·株-1,若虫种群数量为5.67头·株-1;2020年二斑叶螨成若螨主要发生期集中在4月末到9月末,卵主要发生期集中在4月末到10月初;2021年二斑叶螨成若虫和卵主要发生期均在7月末到9月末;二斑叶螨成若螨发生高峰均在9月,种群数量最大达0.52头·株-1;卵的发生高峰在7月底至8月底,种群数量最大时可达4.36头·株-1;西花蓟马成虫种群数量在一年内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种群数量从1月开始增加,5月达到最大值后种群数量逐渐下降;二斑叶螨种群数量呈现出多峰型,且种群活动规律存在年间差异,种群数量从4月开始缓慢增加,5月后波动较大;西花蓟马主要集中在上部幼嫩部分危害,二斑叶螨主要集中在靠近地面部分危害.建议两种害虫的防治均应从4月开始,西花蓟马应重点防治植株上部幼嫩部分,二斑叶螨应重点防治植株下部靠近地面部分叶片.

    西花蓟马二斑叶螨季节动态时空生态位四分位法

    全球气候变化下农田杂草节节麦和豚草的潜在威胁及其驱动因子

    唐千鸿宗冬琳周静胡小康...
    1130-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杂草节节麦和豚草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和对耕地的潜在威胁,本研究使用物种分布模型的集成平台Biomod2分析了节节麦和豚草的全球潜在分布区及驱动其分布的气候因子,并与全球耕地分布相结合,评价受潜在威胁的耕地区域.结果表明:影响节节麦分布的主要因子为最冷月份最低温度和最暖季度降水量,影响豚草分布的主要因子为最干月份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节节麦的适宜生境区在RCP2.6与RCP8.5情景下均减少,豚草的适宜生境区在RCP8.5情景下增加;节节麦与耕地重叠区域在RCP2.6与RCP8.5情景下均减少,而豚草的重叠区域在RCP8.5情景下增加.研究表明,随着未来气温升高,节节麦的分布区域会逐渐减少,对耕地的潜在威胁也随之减小;豚草则在未来气温显著升高下分布区域大幅增加,对耕地的潜在威胁也显著增大.

    节节麦豚草物种分布驱动因素耕地

    聚球藻共栖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

    周玉婷赵振军李佳霖秦松...
    1141-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球藻与共栖细菌能够通过功能互补实现互惠共生.本研究通过分析原位聚球藻富集培养体系除菌处理前后的藻菌体系的群落结构及生理指标差异,探究了稳定共栖优势菌群的功能特征及其生态影响.结果表明:培养体系聚球藻以S5.1_Ⅷ类群为主,优势共栖细菌属于α-变形菌、γ-变形菌和拟杆菌;除菌后重建的稳定共栖细菌群落结构趋于一致,优势种群是Ruegeria和Marianobacter,功能解析发现碳和氮循环功能类群相对丰度分别为88.47%和11.08%.受共栖菌群影响的聚球藻藻胆蛋白含量和最大光合能力发生显著变化,光能转化效率提高.此外,聚球藻培养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硅,可能为微微型浮游植物的聚集下沉提供压载物,促进海洋碳循环.

    微微型蓝藻藻际环境菌藻互作种群多样性生态功能

    环渤海海岸带水鸟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及影响因素

    陈梦缘汪生财路琦刘昌...
    1152-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渤海海岸带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是多种水鸟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栖息地和停歇地.基于水鸟地理分布数据和多个环境因子数据,利用MaxEnt模型对水鸟栖息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 自然及社会因子对水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环渤海海岸带水鸟适宜栖息地主要集中于海岸线周边水域,其中,高适宜区主要集中于环渤海海岸带的中部区域,天津市的高适宜区面积最大,为1706.1 km2,其次是唐山市,面积为1566.15 km2;(2)从MaxEnt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影响环渤海海岸带水鸟适宜栖息地分布的首要驱动因子为植被类型,其次为土壤类型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从地理探测器的分析结果来看,限制水鸟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也是植被类型,此外,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归一化植被指数也是影响水鸟分布的重要驱动因素,该结果与MaxEnt模型的因子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从各因子的交互作用来看,大部分因子的交互作用类型为非线性增强,小部分因子的交互作用为双因子增强.其中,夜间灯光与植被类型的交互作用最强,其次为植被类型与归一化植被指数.本研究识别了环渤海海岸带水鸟的关键栖息地,对该区域水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修复与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环渤海海岸带最大熵模型地理探测器生境适宜性评价

    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植物性别表达的影响研究进展

    陈鑫王磊杨丽丽闫兴富...
    1161-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性别表达适应环境因子的机制一直是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植物在不同环境因子中表现出复杂而多样的适应性,受到自身基因调控、激素合成等的影响,其性别表达模式也随环境因子的变化而不同.认识植物在不同环境因子作用下的性别表达策略,对于深入了解植物性别多样性和多变性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综述了矿质营养成分、光照、水分和温度4种非生物环境因子对植物性别表达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机制.矿质营养和温度主要通过影响植物体内激素合成及某些代谢途径、代谢产物调节植物性别表达,而光照和水分除了前述影响还通过调节植物性别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调控植物性别.目前的研究已有少数植物类群涉及到生理和生化等分子水平,部分还停留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性状的比较研究阶段.而且,大多研究是在人为控制环境条件下的短期实验,不足以体现多年生植物适应多变环境的性别表达特征.未来此方面的研究应对更多植物种类在连续年份中的生殖状况进行长期生态学研究,并加强对自然生境中不同环境因子对植物性别表达影响的分子水平研究,以揭示植物性别表达的环境决定机制.

    环境因子性别表达矿质营养水分温度

    蚯蚓肠道微生物与污染物的互作效应及机制

    符芙蓉孙扬赵丽霞李晓晶...
    1170-1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蚯蚓具有固氮溶磷、促植物生长、指示土壤污染、去除污染物等多种生态功能,其肠道微生物起关键作用.人类日益增强的活动使得土壤环境中存在大量外源重金属、抗生素、农药、微塑料等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经蚯蚓摄食后进入肠道与其中的微生物发生相互作用.一方面,土壤污染物通过改变土壤及蚯蚓肠道环境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状态;另一方面,蚯蚓肠道微生物也能通过微生物降解、生物富集和吸附转化对土壤污染物起到去除作用.本文主要从污染物胁迫下蚯蚓肠道微生物的变化情况和蚯蚓肠道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两个方面综述蚯蚓肠道微生物和土壤污染物之间的互作效应及响应机制.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当前多组学分析技术在蚯蚓肠道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情况.以期进一步阐明蚯蚓肠道微生物的生态功能,使蚯蚓在修复与清洁农业生产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土壤蚯蚓肠道微生物污染物去除作用胁迫效应

    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识别及阈值验证

    李欣王培娟唐俊贤杨建莹...
    1183-1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树高温热害是高温天气过程中高温强度及其持续时间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利用2011-2022年江南和华南茶区591个气象站点的日最高气温和茶树高温热害灾情资料,采用灾情反演、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约登指数等方法,确定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临界阈值.结果表明:以连续14天日最高气温的滑动平均值(T14)作为判断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是否发生高温热害的指示因子,ROC曲线的AUC值为0.942,模型结果极好,且T14=34.5℃时,约登指数最大,由此得到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临界阈值为T14≥34.5℃.利用随机预留样本、茶树高温热害个例样本和典型高温热害过程验证该临界阈值,发现随机预留样本的总体准确度为87.5%,个例样本的总体准确度为84.1%,2022年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过程判识与灾情记录基本一致,说明本研究得到的茶树高温热害临界阈值可以用于江南和华南茶区的茶树高温热害动态监测与影响评估.

    阈值厘定ROC曲线灾情反演茶树高温热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