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种植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磷转化功能微生物与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潘复静陈英倩梁月明马姜明...
    1233-1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植被生长普遍受土壤磷素养分限制.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人工林土壤磷素组分特征与磷转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可为选择合适的人工林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长期定位试验样地的4种密度(低密度(2500株·hm-2)、中密度(3300株·hm-2)、中高密度(4500株·hm-2)和高密度(6000株·hm-2))马尾松林为对象,利用HiSeq2500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土壤磷转化功能微生物和细菌的群落结构变化,结合针叶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马尾松林土壤磷转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 表明:土壤有机碳和针叶P含量在中密度林较高,而土壤碳氮比值、硝态氮、交换性钙含量、6种土壤磷组分和两种土壤磷酸酶以及针叶C∶P值和N∶P值则相反,说明中密度马尾松林的磷素限制程度比其他种植密度低.土壤磷转化功能微生物和细菌群落结构在不同密度林间存在显著差异,但两者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则不存在显著差异.另外,土壤磷转化功能微生物中占优势的慢生根瘤菌属的相对丰度在中密度林中最小.冗余分析(RDA)发现,土壤磷转化功能微生物和细菌群落结构在不同密度林分之间的显著差异也受到土壤因子的影响,说明土壤磷转化功能微生物和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是林分密度和土壤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林分密度的影响更大.上述结果表明,中密度马尾松人工林受磷素养分胁迫较小,是一种比较合适的马尾松人工林营林措施.

    马尾松密度针叶土壤磷组分磷转化功能微生物

    大青山白桦根围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及其驱动因素

    李敏高秀宏
    1244-1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菌根真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群之一,菌根真菌的存在会显著影响植物群落组成和生态系统功能.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是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树种,是典型的外生菌根真菌树种.为进一步探明白桦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呼和浩特市大青山井儿梁、哈达门森林公园和小井沟3个地点白桦根围土壤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结果 表明:白桦外生菌根真菌隶属于2门、3纲、7目、17科、25属.在门水平上,外生菌根真菌主要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占所有外生菌根真菌的98.79%;其余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真菌,仅占1.21%.在属水平上,红菇属(Russula)、丝膜菌属(Cortinarius)、锁瑚菌属(Clavulina)、辐片包属(Hysterangium)、滑锈伞属(Hebeloma)、蜡伞属(Hygrophorus)、鹅膏属(Amanita)和块菌属(Tuber)为白桦优势外生菌根真菌.3个地点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有显著差异,小井沟最高,其次为哈达门森林公园,井儿梁最低.3个地点白桦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的PCA聚类结果表明,哈达门和小井沟的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相似,而与井儿梁的群落组成差异较大.采用RDA分析了3个地点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的生态学成因,所有土壤因子解释了外生菌根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的98.3%,其中有效磷(AP)、总氮(TN)、有机质(OM)和速效钾(AK)是造成3个地点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

    外生菌根真菌高通量测序土壤理化性质群落结构

    2005-2015年不同恢复途径下川西亚高山森林乔木层群落动态变化

    陈晓霞包维楷何其华补欢欢...
    1253-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林和人工恢复的人工林是西南山地分布面积最大、最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本研究以川西茂县大沟流域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以及人工恢复形成的华山松和油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2005-2015年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演替过程中乔木层结构特征、物种组成与群落动态变化,探索不同恢复模式下乔木层群落发展趋势,为区域人工林和次生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随着演替进程,油松人工林内乔木层密度增加,径阶和高度分布范围也呈增加趋势,乔木层树种幼苗更新较弱,大径级个体增加,群落演替趋于稳定;华山松人工林和自然恢复下的次生林,乔木层密度先降低后增加,径阶和高度变化趋向处于不稳定状态,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态势,幼龄个体增加,处于增长状态.(2)3种森林乔木层物种数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华山松人工林增加最为明显,从12种增加到23种,人工栽种树种的重要值降低,保留带内残留的乡土阔叶树种重要值增加,成为华山松人工林从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油松人工林内造林密度较高,乡土阔叶物种更新与生长受到抑制,林窗是促使其物种增加的主要原因;自然恢复下的次生林内乡土树种重要值之和从2005年的35.48%增加至2015年的81.12%,锐齿槲栎等乡土阔叶树种成为其优势种,是其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3)不同恢复途径下,油松人工林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次生林,华山松人工林多样性随着时间进程显著增加,与次生林多样性指数接近.从长期来看,低密度“等高交错配置造林模式”形成的华山松人工林对多样性恢复和保护效果与自然恢复相似.

    次生林造林模式群落演替人工林自然恢复

    不同年龄沙地樟子松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布特征

    王凯逄迎迎张日升沈潮...
    1264-1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及其分配特征反映了树木的碳供需状况,是决定树木存活生长的关键因子.为了解沙地樟子松不同生长阶段的碳动态变化规律,以不同年龄(12、22、31、42、52和59年生)沙地樟子松为研究对象,分析叶、枝、根中NSC、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及可溶性糖/淀粉,探讨沙地樟子松的碳分布特征及平衡关系.结果 表明:随着沙地樟子松年龄增加,当年生叶中NSC浓度先下降后上升,可溶性糖浓度先上升后下降,一年生和二年生叶中NSC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42年生除外);当年生和一年生枝中NSC和可溶性糖浓度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二年生枝中NSC和淀粉浓度先下降后上升,可溶性糖浓度呈上升趋势.樟子松在31年生后根中淀粉浓度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淀粉呈增加趋势.总的来说,NSC、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在各器官中大小顺序为叶>枝>根,而在各器官的变异性为根>枝>叶,可溶性糖/淀粉变异性为叶和根>枝.因此,沙地樟子松NSC及其组分浓度与比例在不同生长阶段做出适应性调节,当根中储存的淀粉开始消耗,NSC在不同器官中分配失衡,沙地樟子松可能发生生长衰退.

    樟子松碳分配器官叶龄枝龄

    新疆阿尔泰山不同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稳定性评价

    薛儒鸿焦亮刘小萍陈可...
    1275-1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北半球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产生了明显的不稳定、非线性分异响应的现象.在西北地区,阿尔泰山不同海拔优势针叶树种对气候因子响应的稳定性也存在不确定性.以阿尔泰山中段的高、中、低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3条树木年轮宽度序列年表的特征以及树木径向生长-气候的动态关系.结果 表明:高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到当年4、6、7月气温(包括平均温,平均最低温和平均最高温)影响;中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到当年生长季5月平均温、平均最高温和6月均温、平均最低温,以及1月、3月降水制约;而低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径向生长主要受到当年10月降水的限制.在时间稳定性上,高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对生长季温度因子响应逐渐减弱,而中、低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受到降水的制约作用逐渐加强.本研究结果为阿尔泰山不同海拔西伯利亚落叶松管护提供科学支持.

    树轮生态学响应稳定性气候变化西伯利亚落叶松阿尔泰山

    若尔盖草本沼泽生物量季节动态、根系周转及碳氮磷储量

    阳维宗马骁杨文刘宏强...
    1285-1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植被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地下碳库有直接与间接影响.以若尔盖高寒草本沼泽为对象,分析草本沼泽生物量季节动态及细根周转特征.结果 表明:若尔盖高寒草本沼泽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季节动态均呈单峰型曲线,其中,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最大值分别为518.3和2147.4 g·m-2.7、8、9月0~1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占0~50 cm土层比例均超过50%.其中,0~10 cm土层地下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9月上旬.0~ 50 cm各土层的细根年周转率为0.795~ 0.936 a-1,其中,细根年周转率最大值出现在0~ 10 cm土层.若尔盖高寒草本沼泽植物碳储量和磷储量分配均以地下部为主,而植物氮储量分配以地上部为主.本研究结果可为定量评估若尔盖高寒沼泽湿地净初级生产力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草本沼泽生物量细根细根周转元素储量

    安徽沿淮地区小城镇主要景观树种固碳释氧和降温增湿效益评估

    姚侠妹偶春夏璐姚晓洁...
    1293-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小城镇主要景观树种光合蒸腾特性及其固碳释氧、降温增湿能力,可为小城镇景观树种的合理配置及其生态环境效益的定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安徽沿淮地区阜阳市颍州区中原花都·芳香小镇、颍上县八里河旅游风情小镇、太和县马集发艺小镇的19种主要景观树种为对象,采用Li-6400XT光合作用测定仪对其进行光合生理指标测定,分析这些景观树种的固碳释氧与增湿降温效应.结果 表明:(1)除石楠(Photinia serratifolia)和山茶(Camellia japonica)外,其他17个树种各季节的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和增湿降温能力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2)树种的固碳量和增湿量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均呈极显著相关.(3)从树种光合与蒸腾作用效率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估树种的固碳释氧和增湿降温能力,依次为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月季(Rosa chinensis)>木槿(Hibiscus syriacus)>垂柳(Salix babylonica)>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朴树(Celtis sinensis)>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mum)>石楠>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日本晚樱(Cerasus serrulat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白玉兰(Michelia denudata)>银杏(Ginkgo biloba)>山茶.研究表明,在安徽沿淮地区小城镇景观树种配置时,可以选用固碳释氧量和增湿降温能力较强的树种,优选乔木为悬铃木、垂柳、紫叶李、香樟,灌木为月季、木槿、垂丝海棠、火棘、珊瑚树.

    安徽沿淮地区景观树种固碳释氧降温增湿

    伊犁河谷不同生境苦豆子根系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杨霞崔东赵阳闫俊杰...
    1305-1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为中旱生且耐盐碱,多生长于荒漠、半荒漠地带中的植物,属于新疆伊犁河谷山地草原典型毒害草之一,其强大的根系是吸收土壤养分的重要器官.本研究以伊犁河谷4种不同生境(林下、荒地、路边、农田)的苦豆子根系及其根际土壤为对象,分析苦豆子根系的化学计量学特征,结合冗余分析探讨苦豆子根系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 表明:伊犁河谷苦豆子根系C、N、P含量均值分别为422.99、10.06、1.16 g· kg-1,苦豆子根系C、N、P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N(0.25),变异系数最小的是P(0.17);C/N值为9.93,C/P值为10.54,N/P值为1.06;通过冗余分析得出,不同生境土壤理化因子对苦豆子化学计量特征的重要性排序为:林地生境的重要性排序为速效钾>硝态氮>全碳>速效磷>有机质>全磷>pH>全钾>全氮>铵态氮;路边生境的排序为铵态氮>pH>全磷>速效钾>全钾>有机质>全碳>速效磷>全氮>硝态氮;荒地生境的排序为有机质>pH>速效钾>硝态氮>速效磷>全磷>全碳>全钾>全氮>铵态氮;农田生境的排序为有机质>硝态氮>全氮>pH>速效钾>全碳>速效磷>全钾>铵态氮>全磷.研究结果为伊犁山地草原毒害草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生境苦豆子根系化学计量特征土壤理化因子

    中国普通油茶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

    邬定荣王培娟霍治国袁小康...
    1313-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油茶产业可有效增加农民收益,促进精准扶贫并改善生态环境.对油茶进行全国尺度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可以为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中国分布面积最广、产量最高的普通油茶为对象,选择年平均气温、1月和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为关键气候因子,计算主产区(即种植面积在6667 hm2以上的县市)的关键因子值.基于这些因子值,采用改进的气候相似距法进行全国1 km×1 km网格的普通油茶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 表明:中国普通油茶的最适宜区面积为98×104 km2,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和浙江四省及周围省的相邻区域;适宜区面积和次适宜区分别为52× 104和80×104km2,依次分布在最适宜区的外围;次适宜区北界约为北纬33.5°,西界约为东经111.5°,南界和东界不明显;湖南省的最适宜区面积最大,其次是江西、广西、浙江和福建,五省合计约占全国最适宜区面积的70%;与多种来源实际种植面积资料对比表明,区划较好地反映了普通油茶的种植状况;与主产区气候特征对比表明,区划较为准确地区分了普通油茶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的气候特征.本研究明确了普通油茶种植气候适宜区的分布,可为油茶产业的规划布局提供科学支撑.

    气候适宜性气候相似距普通油茶区划

    绿豆与夏玉米田3种优势杂草的竞争效应

    刘小民李杰许贤赵铂锤...
    1324-1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是黄淮海夏玉米田普遍发生的3种优势恶性杂草.为研发出有效控制其危害的杂草绿色防控技术,本文以绿豆和马唐、牛筋草和反枝苋3种杂草为试验对象,采用De Wit取代法,研究了不同比例下,绿豆与3种杂草的竞争效应.结果 表明:马唐、牛筋草和反枝苋的株高、生物量随着绿豆与杂草混种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绿豆与杂草混种比例越高,杂草的株高及生物量越小;当绿豆与杂草混种比例为3∶1时,马唐、牛筋草及反枝苋的株高分别较其单种时降低19.4%、17.9%和14.7%,干重减少71.7%、78.0%和38.2%;禾本科杂草马唐和牛筋草在各混种比例下,分蘖数均较其单种时显著减少(P<0.05),而阔叶杂草反枝苋仅在绿豆与其混种比例为3∶1条件下,侧枝数较单种时显著减少(P<0.05);绿豆与杂草混种时,马唐、牛筋草及反枝苋的相对生物量均显著小于1.0(P<0.05);随着绿豆混种比例的增加,杂草相对生物量逐渐减少;绿豆对3种恶性杂草均具有竞争力,其竞争能力随其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其中,绿豆对马唐和牛筋草的竞争平衡指数显著大于0(P<0.05),而绿豆与反枝苋仅在混种比例为3∶1时,竞争平衡指数显著大于0(P<0.05),表明绿豆对禾本科杂草马唐和牛筋草的竞争能力显著高于阔叶杂草反枝苋.

    绿豆杂草竞争效应竞争平衡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