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2005-2015年不同恢复途径下川西亚高山森林乔木层群落动态变化

2005-2015年不同恢复途径下川西亚高山森林乔木层群落动态变化

扫码查看
自然恢复形成的次生林和人工恢复的人工林是西南山地分布面积最大、最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本研究以川西茂县大沟流域自然恢复的次生林以及人工恢复形成的华山松和油松人工林为对象,分析2005-2015年不同恢复途径下森林演替过程中乔木层结构特征、物种组成与群落动态变化,探索不同恢复模式下乔木层群落发展趋势,为区域人工林和次生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随着演替进程,油松人工林内乔木层密度增加,径阶和高度分布范围也呈增加趋势,乔木层树种幼苗更新较弱,大径级个体增加,群落演替趋于稳定;华山松人工林和自然恢复下的次生林,乔木层密度先降低后增加,径阶和高度变化趋向处于不稳定状态,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态势,幼龄个体增加,处于增长状态.(2)3种森林乔木层物种数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华山松人工林增加最为明显,从12种增加到23种,人工栽种树种的重要值降低,保留带内残留的乡土阔叶树种重要值增加,成为华山松人工林从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油松人工林内造林密度较高,乡土阔叶物种更新与生长受到抑制,林窗是促使其物种增加的主要原因;自然恢复下的次生林内乡土树种重要值之和从2005年的35.48%增加至2015年的81.12%,锐齿槲栎等乡土阔叶树种成为其优势种,是其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3)不同恢复途径下,油松人工林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次生林,华山松人工林多样性随着时间进程显著增加,与次生林多样性指数接近.从长期来看,低密度“等高交错配置造林模式”形成的华山松人工林对多样性恢复和保护效果与自然恢复相似.
Community dynamics of arbor layer in subalpine forest of western Sichuan by different restoration approaches from 2005-2015

陈晓霞、包维楷、何其华、补欢欢、廖礼彬、周志琼、石福孙

展开 >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610041

次生林 造林模式 群落演替 人工林 自然恢复

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2018SZDZX00332017YFC0505105

2021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CSTPCDCSCD
影响因子:1.439
ISSN:1000-4890
年,卷(期):2021.40(5)
  • 2
  •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