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城建设中公园降温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王亚男谢苗苗刘诗喆武蓉蓉...
    1431-1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为研究区,以单通道算法反演地表温度,从公园局部环境温差、建成前后降温效果对比、降温稳定性等方面构建了7个降温指标,评估新城建设过程中2000-2017年公园整体及个体降温效果,并分析了公园特征参数和内部地表参数对降温效果的影响.结果 表明:2000-2017年,通州区新建公园16个,62.5%具有降温效果和降温稳定性,与建成前相比最大可降低2.40℃;公园整体降温面积和降温温差显著增加,降温距离减小;公园个体最大降温距离为210 m,最大降温面积为284.79 hm2,最大降温程度为3.80℃,最大降温速率为0.33 ℃·m-1;降温幅度与公园面积呈正相关,降温稳定性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降温面积与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NDWI)和公园面积呈正相关;不透水表面比例(ISA)、公园建成年份与各降温指标相关性均较弱.研究结果为优化公园布局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了依据.

    公园降温效果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副中心影响因素

    2003-2018年青岛市北区风速时空变化特征

    张培峰刘俊高羽佳程征...
    1440-1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城市立体化发展过程中风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对解决城市热岛效应及大气污染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高分遥感影像获取的青岛市北区建筑三维信息为基础数据,基于PHOENICS软件模拟了2003-2018年市北区的风环境,分析了研究时段内风环境在三维空间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 表明:市北区夏季与冬季风速逐年降低,低风速区域面积比重逐年增加,较高风速区域面积比重逐年降低;1.5、10和30 m高度上风速时空变化趋势一致,风速空间分布不均匀,建筑稀疏的区域风速大,建筑密集的区域风速小,1.5 m高度处静风区面积逐年显著增大;从1.5到30 m高度,风速逐年降低且降低速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建筑平均高度、密度和容积率与平均风速和舒适区面积比重呈显著负相关,与静风区和强风区面积比重呈显著正相关.

    建筑三维信息CFD模拟风速三维空间时空演变

    藏羚行为的PAE编码系统

    吴彤连新明苗紫燕李宏奇...
    1449-1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2019年,基于“姿势-动作-环境”(PAE)三要素并结合行为功能,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可可西里片区和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记录并构建藏羚的行为谱,建立藏羚行为PAE编码系统,共描述记录了藏羚12种姿势、79种动作和10种环境类型,最终确定89种行为,依据行为功能将其划分为摄食、排遗、调温、发情、交配、分娩、育幼、冲突、通讯、聚群、休息、运动和杂类等13大类.藏羚行为在季节、性别、年龄和功能类型发生比例间均存在差异.冷季和暖季藏羚采用不同的行为调节体温和获取食物及水分,而不同年龄的雄性藏羚在觅食及交配行为中存在差异.藏羚行为的发生与栖息环境和自身的生理状况密切相关.以往对藏羚行为的划分主要依赖于动物的身体姿势而忽略了同一姿势下不同动作的生物学功能差异,而PAE行为编码有效避免了此类问题,为将来深入研究藏羚行为学,挖掘行为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后续藏羚种群的动态监测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参考.

    藏羚行为谱PAE编码系统三江源国家公园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亚热带6种人工林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李小涵刘世荣魏雪吴鹏飞...
    1458-1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南亚热带不同人工林下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及多样性,于2018年7月对广西凭祥的杉木林(Cunni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米老排林(Mytilaria laosensis)、红椎林(Castanopsis hicklii)、火力楠林(Michelia macclurei)和西南桦林(Betuia alnoides)等6种人工林的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及环境进行了调查.共分离小型土壤节肢动物575只,隶属于3纲10目58科79类(属);在目的层次上,甲螨亚目(Oribatida)、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和膜翅目(Hymenoptera)为优势类群;不同人工林的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存在差异.马尾松林的Pielou均匀度指数高于米老排和杉木林(P<0.05).此外,米老排林的前气门亚目(P<0.05)数量高于其他人工林.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冠层的散射辐射透过系数、平均叶倾角、土壤全磷含量和pH是影响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重要因子.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密度和多样性以红椎林相对较高,以杉木林相对较低;红椎林和米老排林能够提高前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和膜翅目的数量,因此建议选用红椎和米老排来改造现有杉木林,以调节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

    土壤动物多样性人工林南亚热带

    浙江韭山列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功能性状

    冯明韩庆喜严润玄
    1469-1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2017年9月和2018年9月对韭山列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调查资料,分析了韭山列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和功能性状等,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聚类和排序.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5种,其中软体动物18种,甲壳动物6种,刺胞动物1种.韭山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228.40 g·m-2,平均丰度676.00 ind·m-2,其中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为生物量的主要贡献种,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42.39%;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条纹隔贻贝(Mytilisepta virgata)和鳞笠藤壶是丰度的主要贡献者,占总丰度的59.96%.群落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站位的空间差异要远大于不同年份之间的时间差异.研究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呈现明显的生物分带现象,可分为滨螺带和贻贝藤壶鼠尾藻带.与浙江其他岩礁潮间带相比,本研究的物种数量、丰度和生物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可为保护区岛屿潮间带生态环境评估、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大型底栖动物潮间带韭山列岛优势种功能性状

    广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区蝴蝶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胡锦李俊吴海盼黄宗优...
    1478-1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广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区蝴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选择了5种不同生境,每种生境设置一条长2 km的样线,于2016-2018年的4-9月定点监测各生境中的蝴蝶种类和数量,并分析了其多样性和相似性.共调查到5科88属155种3734只蝴蝶,其中檗黄粉蝶(Eurema blanda)和箭环蝶(Stichophthalma howgua)个体数量最多,分别占总个体数的16.60%和25.98%,为优势种;75种蝴蝶为稀有种.农林混作区生境中蝴蝶属和种数显著高于灌木林、湖岸带、针阔叶混交林和雨林生境;农林混作区和灌木林生境内蝴蝶的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生境.不同生境相似性比较表明,灌木林和湖岸带生境蝴蝶的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42,灌木林和雨林生境蝴蝶的相似性系数最低,为0.29.不同月份调查到的蝴蝶属、种和个体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间无显著性差异.鉴于广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区蝴蝶稀有种较多,今后仍需重视该地区环境的保护工作.

    生境蝴蝶物种多样性群落特征

    长江下游秋季近岸鱼类群落特征

    邓超王银平颜元杰杨彦平...
    1491-1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长江下游秋季近岸鱼类群落特征,于2016年9月分区对长江干流下游近岸水域进行了鱼类调查.结果 表明:共采集鱼类38种,隶属于6目11科31属,其中鲤科鱼类为绝对优势物种,占总物种数的63.2%;群落组成中以小型鱼类占绝对优势,其占总物种数和总渔获数量的比例分别为81.6%和98.0%;群落优势种为贝氏鳖(Hemiculter bleekeri)、间下鱵(Hyporhamphus intermedius)、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刀鲚(Coilia nasus),合计占渔获物总数量的68.3%和总重量的40.6%;4种摄食功能群中,杂食性(47.4%)和肉食性(39.5%)鱼类物种数占比较高;4种生态类群中,淡水定居性鱼类占绝对优势(81.6%);3种栖息水层类型中,中上层鱼类所占比例较高(36.8%);基于渔获尾数的多样性特征值为:Margalef丰富度指数4.03,Shannon指数2.18,Simpson优势度指数0.18,Pielou均匀度指数0.60.总体上,长江安徽段近岸鱼类群落多样性高于长江江苏段,这与河道类型及人类活动强度的影响有关.

    长江下游近岸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

    金沙江下游支流黑水河鱼类资源现状

    滕航田辉伍刘寒文成必新...
    1499-1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黑水河鱼类资源现状,于2018年11月-2019年9月在黑水河23个采样点开展了4次鱼类资源调查,共采集到鱼类44种,隶属于4目10科33属,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1种.黑水河鱼类以红尾副鳅(Paracobitis varigatus)、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wangchiachii)、大桥高原鳅(Triplophysa daqiaoensis)、宽鳍鱲(Zacco platypus)、短体副鳅(P.potanini)和中华纹胸鮡(Glyptothorax sinense)为优势种,分别占渔获物总重量的28.44%、28.01%、16.66%、7.18%、5.09%和3.36%.不同河段鱼类组成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苏家湾坝上河段和765回水点以下河段相似性指数最低,为24.32%;苏家湾坝上河段和松新坝址至老木河坝址河段相似性指数最高,达61.90%.通过个体生态学矩阵分析,黑水河鱼类群落以亲流型、口下位和杂食性类群为主.黑水河从上游到下游,鱼类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不同季节多样性指数变化整体上差异不显著(P>0.05).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显示,黑水河鱼类群落结构整体上受到中度干扰.与历史资料相比,黑水河鱼类存在小型化趋势,需加强保护.

    鱼类资源黑水河多样性指数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

    淡水贝类河蚬对沉水植物苦草生长的影响

    谷娇韩燕青何虎戴燕燕...
    1512-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富营养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中,较高的沉水植被盖度或充分的生物量是水体从浊水态转变为清水态的关键.利用贝类改善水体光照条件、促进沉水植被扩张与恢复是其技术途径之一.根据太湖河蚬的自然丰度,设计了4组河蚬密度处理(对照组、低密度组、中密度组、高密度组)的野外受控实验,研究河蚬对沉水植物苦草生长的影响.结果 表明:苦草的相对生长率和块茎数随河蚬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低、中、高密度组的苦草相对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升高了29.1%、41.5%和69.3%,块茎数分别增加了53.0%、88.3%和141.0%;此外,河蚬还显著增加了苦草的根叶比,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密度组的苦草根叶比升高了43.9%和71.6%,而低密度组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河蚬一方面通过滤食作用显著降低了水体营养盐水平和浮游藻类浓度,促进底栖藻生长,改善了水体光照条件,改变了苦草生长的分配策略,导致较高的块茎数和根叶比;另一方面通过生物沉降作用,增加了沉积物和植物叶片中的N、P含量,降低叶片C∶N和C∶P,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因此,淡水贝类有利于富营养水体沉水植被恢复.

    富营养水体河蚬沉水植物生态修复

    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向高海拔或高纬度迁移的关键因素研究进展

    阿旺张立荣孙建平张苏人...
    1521-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应对快速的气候变暖,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正加速向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迁移.然而,对物种迁移过程和机制研究的缺乏,严重地制约了我们对气候变暖条件下高寒植物响应与适应的全面认识.本文从种子扩散、种子萌发和幼苗定植以及成熟植株竞争等生活史不同阶段,系统综述了制约植物向高海拔或高纬度地迁移的相关研究,分析了影响高寒草地植物物种迁移的关键过程及影响因素.多数研究认为,高寒草地植物低的种子扩散能力有可能是限制高寒植物向高海拔迁移的主要因素,其次为种子萌发幼苗建植阶段,成熟植株的竞争阶段有可能影响较小.现有研究主要以模型模拟研究为主,今后应加强长期原位定位观测和野外模拟试验,,明确影响高寒草地物种迁移的过程及其机制,为模型模拟研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持提供理论依据.

    气候变暖幼苗建植物种迁移种子萌发种子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