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浙江韭山列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功能性状

浙江韭山列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功能性状

扫码查看
根据2017年9月和2018年9月对韭山列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调查资料,分析了韭山列岛岩礁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和功能性状等,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聚类和排序.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5种,其中软体动物18种,甲壳动物6种,刺胞动物1种.韭山列岛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228.40 g·m-2,平均丰度676.00 ind·m-2,其中鳞笠藤壶(Tetraclita squamosa)为生物量的主要贡献种,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42.39%;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短滨螺(Littorina brevicula)、条纹隔贻贝(Mytilisepta virgata)和鳞笠藤壶是丰度的主要贡献者,占总丰度的59.96%.群落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站位的空间差异要远大于不同年份之间的时间差异.研究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呈现明显的生物分带现象,可分为滨螺带和贻贝藤壶鼠尾藻带.与浙江其他岩礁潮间带相比,本研究的物种数量、丰度和生物量均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可为保护区岛屿潮间带生态环境评估、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traits of the rocky intertidal macrobenthos in Jiushan Islands, Zhejiant Province

冯明、韩庆喜、严润玄

展开 >

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宁波315012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浙江宁波315832

大型底栖动物 潮间带 韭山列岛 优势种 功能性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207615641676139

2021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CSTPCDCSCD
影响因子:1.439
ISSN:1000-4890
年,卷(期):2021.40(5)
  • 4
  •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