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高寒生态系统甲烷通量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的量化

    管崇帆何方杰韩辉邦张蓝霄...
    1025-1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对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和玛多县的高寒沼泽、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生态系统的CH4通量进行原位观测,同时分析生物量、微生物、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和温度等因子,旨在明确不同生态系统CH4通量时空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高寒沼泽和高寒草甸是CH4源,8月通量达到最大值,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是CH4的汇,8月达到最小值,4种生态系统之间的CH4通量差异显著(P<0.05);高寒沼泽的mcrA基因丰度最大,高寒草甸次之,而pmoA丰度则是高寒草甸最大高寒沼泽次之,高寒荒漠的mcrA和pmoA基因丰度均最小,4种生态系统之间差异显著(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生长季节高寒沼泽和高寒草甸的CH4通量与土壤温度和mcrA显著正相关(P<0.05),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的CH4通量与土壤温度和与pmoA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生态系统之间CH4通量则与土壤水分、有机碳、总氮、生物量、mcrA和pmoA显著相关(P<0.05);路径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mcrA和pmoA丰度直接对CH4排放产生显著影响,土壤温度和水分则是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菌群丰度间接影响CH4排放;在所有的关键影响因子中,mrcA丰度对CH4通量的相对贡献率最高,达到30.53%,其次是有机碳和生物量.总之,高寒生态系统间CH4通量差异是由于微生物、有机碳、生物量等因素的不同造成的,高寒地区的CH4排放模拟估算时需考虑不同生态系统CH4排放的异质性.

    高寒生态系统甲烷通量微生物丰度有机碳生物量

    西藏高寒草原苔藓植物群丛特征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

    田悦刘艳
    1035-1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苔藓植物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使其能够生长在极端干旱和寒冷的严酷环境中,苔藓植物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植被组成成分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为探讨高寒草原苔藓植物的群丛特征,明确影响苔藓植物群丛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本研究在西藏高寒草原区域共设置40个样地,通过样方调查,采集、记录苔藓植物,基于物种和样地生态因子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苔藓植物群丛进行数量分类与排序.共记录9科18属36种藓类植物.在科的水平,以丛藓科为主;在属的水平,以对齿藓属(Didymodon)和真藓属(Bryum)为主.优势种分别是短叶对齿藓(Didymo-don tectorus)、细叶石灰藓(Barbula gracilenta)、北地对齿藓(Didymodon fallax)和密歇根对齿藓(Didymodon michiganensis).生活型以丛集型为主,占83.33%.双向指示种分析将苔藓植物群丛分成8个类型,分别是垂蒴真藓(Bryum uliginosum)群丛、北地对齿藓+金黄银藓(Anomobryum auratum)群丛、短叶对齿藓+北地对齿藓群丛、短叶对齿藓+灰土对齿藓(Didymodon tophaceus)+北地对齿藓群丛、密歇根对齿藓+短叶对齿藓+细叶石灰藓群丛、细叶石灰藓+灰土对齿藓群丛、尖叶对齿藓(Didymodon constrictus)+长尖对齿藓(Didymodon ditrichoides)+溪边对齿藓(Didymodon rivicola)群丛和短柄对叶藓(Distichium brevisetum)群丛.群丛间的部分样地在CCA排序图上出现重叠,表明群丛具有连续性及植被与环境关系的复杂性.CCA分析结果表明,年均降水量、土壤pH、粉粒含量、NDVI、海拔、年均风速和年均温度是影响西藏高寒草原苔藓植物群丛分布的生态因子.

    藓类植物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因子

    关帝山云杉次生林冠层结构对天然更新的影响

    张志张梦弢申欢欢张煜苑...
    1043-1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环境对天然更新苗的分布和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关帝山云杉次生林天然更新苗为对象,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泊松相关性检验,分析冠层结构对天然更新苗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林冠开度(CO)为19.5%~24.5%、林下散射光指数为4~5时天然更新株数最多;最适的CO、林下直射光和林下总光照表现为幼苗大于幼树,而最适叶面积指数则幼苗小于幼树;冠层结构及林下光照对于幼苗的生长相关性不显著.幼苗和幼树对于林下光环境有着不同的适应区间,不同密度的更新苗样地间叶面积指数和林下光照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理解该地区林分天然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冠层结构天然更新林冠开度叶面积指数

    海拔和林分密度对热带雨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姜祖扬覃业辉刘季文志...
    1049-1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拔和林分密度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子,但目前对热带雨林中海拔和林分密度复合影响林下植物多样性的效应及路径研究仍不足.本研究在海南热带雨林中基于海拔和林分密度设置了 32个样地,调查了各样地植物特征,分析了海拔和林分密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的影响,探索了两者直接或间接通过林分上层植物多样性和环境因子(郁闭度、凋落物、土壤C/N、土壤N/P和土壤pH)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海拔升高对林下物种丰富度、Simpson优势度和均匀度影响不大,但显著降低林下Shannon多样性,其主要通过改变林分上层Shannon多样性和郁闭度发挥间接调节效应;与之相比,林分密度增加显著降低林下物种丰富度,其既可通过增加郁闭度和土壤N/P产生间接影响,还可产生直接负效应.本研究证实了热带雨林中海拔和林分密度变化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影响的不同,明确了郁闭度是两者复合调控林下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子,加深了林下植物多样性形成机制的认识.

    植株密度生物多样性林下植被热带山地雨林

    北京常见灌木燃烧特性及抗火性评价

    宋林姝王峥刘燕高健洲...
    1056-1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园林群落中下层灌木的抗火性可以科学指导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并有助于绿地防火功能的提升、建设与管理.本研究通过测定10种北京常用园林灌木在冬春防火季的燃烧性能与水分含量,对四维燃烧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基于熵权法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其冠层结构的调查分析,对这10种灌木单体植株冠层在假定的热辐射条件下的抗火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种灌木冠层抗火性与小枝抗火性排序极显著相关,两者秩相关系数为0.867,都体现了四维燃烧性中的剧烈性;四维燃烧性中点燃性-抗火性与消耗性-抗火性排序极显著相关,两者秩相关系数为-0.794;综合评价10种灌木植株冠层的抗火能力从高到低排序为:平枝栒子(Cotoneaster horizontalis)>紫丁香(Syringa oblata)>金银忍冬(Lonicera maackii)>锦带花(Weigela florida)>棣棠(Kerria japonica)>木槿(Hibiscus syriacus)>连翘(Forsythia suspens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猬实(Kolkwitzia amabilis)>迎春花(Jasminum nudiflorum).综上,在绿地的防火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以上10种灌木优选平枝栒子和紫丁香,紫薇抗火性相对较差且容易被点燃,则需要投入更多关注.

    园林灌木燃烧性抗火性锥形量热仪城市绿地

    南京外秦淮河河岸带草本花卉群落分类与排序

    李雨晗丁彦芬张畅为张强...
    1065-1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南京外秦淮河河岸带草本花卉群落类型及其分布情况,确定影响草本花卉及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秦淮河生态恢复及河流生态廊道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对外秦淮河草本植物群落的实际调查数据,采用平均聚合聚类(UPGMA)进行聚类分析,运用a多样性指数分析不同类型群落的多样性特征,运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样点分布进行分析,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物种和样点进行排序,研究外秦淮河河岸带草本花卉群落组成与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利用UPGMA将外秦淮河河岸带调查的草本花卉划分为4种不同类型的群落,与样点DCA排序结果较为一致;(2)群落Ⅳ、群落Ⅲ和群落Ⅱ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较好,而群落Ⅰ最差;(3)通过CCA排序可知,第一排序轴与枯落物厚度相关性最强,第二排序轴与坡度显著相关;(4)外秦淮河草本花卉分布与群落分布均受环境因子影响.

    外秦淮河草本花卉典范对应分析物种多样性

    千家寨野生型茶树与栽培型茶树叶片解剖结构及生理特性

    侯孟月王菲陈铭程小毛...
    1074-1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云南省镇沅县千家寨野生型古茶树(大理茶种)、栽培型古茶树(阿萨姆种)和栽培型台地茶(阿萨姆种)为研究材料,对叶片的解剖结构、生理特性和营养元素含量及其计量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野生古茶树叶片厚度、叶肉厚度、表皮厚度、角质层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以及光合色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碳含量等指标的值较大;而栽培型古茶树叶片的氮、磷元素含量较高,与野生型古茶树相比,叶片厚度、叶肉厚度等指标无显著差异,且两种古茶树叶片解剖学指标和营养元素含量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变异性;栽培型台地茶叶片水分状况和光合产物的运输能力较强,具体表现为栅栏组织厚度、主脉厚度和主脉突起度等指标相对较大;野生型和栽培型古茶树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且叶片、叶肉以及海绵组织都较厚,推测二者叶片内含物更丰富,更有利于成品茶条索的完整度和耐泡度的提升,适合制作优质普洱茶;栽培型台地茶叶片薄且生长快,更有助于高产、旺产,适宜制作中高档或大宗茶类.研究结果可为解析古茶树和台地茶的成茶品质差异及野生古茶树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野生型茶树栽培型茶树解剖结构生理特性营养元素

    外源植物激素对小白菜硒、镉富集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陈锦平黄太庆邢颖曾成城...
    1083-1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作物对土壤硒的富集能力对于提高土壤硒的利用效率,优化富硒作物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盆栽方法,设置对照组(CK)、50 μmol·L-1茉莉酸(JA50)、100μmol·L-1茉莉酸(JA100)、50μmol·L-1水杨酸(SA50)、100μmol·L-1水杨酸(SA100)等处理组,分析不同处理小白菜硒含量、镉含量、生物量、叶绿素荧光参数、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探究外源植物激素在增强小白菜硒富集能力上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与CK相比,激素处理组小白菜地上部硒含量提高54.7%~229.1%,根部硒含量提高175.0%~276.8%,同时茉莉酸处理组地上部硒含量和硒积累量显著高于水杨酸处理组;与CK相比,植物激素处理显著降低小白菜地上部镉含量26.3%~63.2%、镉积累量38.5%~72.1%,且茉莉酸处理组地上部镉含量和镉积累量明显低于水杨酸处理组;此外,激素处理组的Fv'/Fm'、ΦpSⅡ和qP均显著下降,NPQ均显著升高,PSⅡ活性受到明显抑制;激素处理显著提高小白菜叶片MDA含量,引起严重的脂质过氧化;综上,叶面喷施50和100 μmol·L-1两种浓度的茉莉酸或水杨酸均能有效增强小白菜对土壤硒的富集能力,同时降低镉在地上部的积累,且茉莉酸的改善作用优于水杨酸.

    外源茉莉酸外源水杨酸硒积累叶绿素荧光

    深翻-旋耕轮耕与有机肥配施对农田黑土团聚体内酶活性的影响

    何婉莹谷思玉谷邵臣车延静...
    1090-1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东北黑土区耕作方式单一、化肥施用偏重,导致耕层结构变差、犁底层加厚上移、土壤养分有效性下降.研究深翻-旋耕轮耕模式对松嫩平原南部农田黑土区土壤结构和酶活性改善的效果,以期为区域耕作施肥等管理技术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基于农田黑土全量秸秆还田条件,设置连年旋耕、深翻-旋耕轮耕2个耕作处理和化肥、化肥+有机肥2个培肥处理,分析0~20 cm 土层中2~5、1~2、0.5~1、0.25~0.5和<0.25 mm等各级团聚体特征及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轮耕的两个培肥处理土壤团聚体以2~5 mm粒级为主,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粒级团聚体,占总质量比的26.8%~31.3%;且轮耕处理的2~5、1~2、0.5~1 mm粒级团聚体比例显著高于连年旋耕处理,而其他粒级结果相反;过氧化氢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现深翻-旋耕轮耕处理整体较高于连年旋耕处理,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大粒级团聚体酶活性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随着粒级的增大而增强,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以2~5 mm粒级团聚体最高;酸性磷酸酶活性随着粒级的减小而增强,<0.25 mm粒级团聚体为最高;深翻-旋耕轮耕处理土壤团聚体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贡献率显著高于连年旋耕处理;综上,在东北黑土区,深翻-旋耕轮耕处理配施有机肥有利于0~20 cm 土层土壤大团聚体的凝聚与形成,并对各级团聚体酶活性具有显著的影响.

    农田黑土轮耕培肥土壤团聚体土壤酶活性

    石漠化地区根瘤菌的分离鉴定及盆栽抗旱效应

    何亚婷姚丽刘子畅杨自云...
    1099-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云南文山峰丛洼地型石漠化地区白刺花(Sopnora riciisolia)、木蓝(Inidigofera tinttorial)和三叶草(Trofolium repens)的根瘤中分离到3株细菌,编号为SWFU-B1、SWFU-B2和SWFU-B3,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以及16S rDNA序列测定,3株细菌与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安徽根瘤菌(Rhizobium anihuiense)和栖稻根瘤菌(Rhizobium oryzihabitans)的相似性分别是100%、99.93%和99.78%.采用盆栽实验,将3株根瘤菌接种在不同干旱胁迫(正常水分、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下的蚕豆植株上,设置未接种(T0)、接种SWFU-B1(T1)、接种SWFU-B2(T2)和接种SWFU-B3(T3)4种接种处理,研究其对蚕豆株高、茎粗、根瘤数目、叶面积、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加重,蚕豆植株生长减缓,根瘤数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在同一水分条件下,与未接种相比,接种组蚕豆生长指标结果较好,接种根瘤菌对蚕豆有显著的促生长效应,其中T2组蚕豆生长状况最佳,中度干旱下T2的蚕豆株高较T0组提高68.10%,根瘤数量较T0组高23.53%;在同一干旱胁迫下,接种组蚕豆植株中的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均高于未接种组,其中T1组蚕豆SOD活性达到123.44 U·g-1min-1,较T0高50.83%;脯氨酸含量为20.54 μg·g-1,较T0高72.32%,说明接种根瘤菌可以提高蚕豆的抗旱性;在同一干旱胁迫下,接种根瘤菌的蚕豆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未接种蚕豆,中度干旱时T1组蚕豆丙二醛含量较T0低33.33%,说明接种根瘤菌使蚕豆植株细胞膜受干旱损伤程度降低;试验组蚕豆抗旱能力表现为T1>T2>T3,接种菌株SWFU-B1的蚕豆抗旱性能最好.综上,在干旱胁迫下,接种根瘤菌能显著促进蚕豆生长,提高蚕豆的抗旱性,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提供修复模式参考及优质菌株.

    峰丛洼地型石漠化根瘤菌促生长抗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