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整合生态空间的县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与构建——以武夷山市为例

    文惠邓西鹏李颖王晨...
    1197-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空间的合理划设是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基础之一.以福建省县级市武夷山市为研究区域,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划设了武夷山市的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一般开发区,面积分别为1079.71、1267.22和375.35 km2,各占全市总面积的39.7%、46.6%和13.8%.整合空间分区结果,结合现有的自然保护地,使用最小阻力模型构建了武夷山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武夷山市识别了生态源地总面积1322.22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7.3%;确定了生态廊道755 km、生态节点55个;划分了高、中和低3种生态安全水平格局,面积分别为904.89、511.09和1392.15 km2,各占研究区面积的32.2%、49.6%和18.2%.研究结果为武夷山市的国土空间合理管控提供了依据.

    生态空间安全格局最小阻力模型生态评价武夷山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簇分区的土地利用多目标优化——以巴彦淖尔市为例

    李云霞王晨旭刘焱序
    1205-1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优化是有效管理生态系统服务、协调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已有的优化方案多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忽略了生态系统服务特征的地域分异规律,易导致对优化效益的低估或缺乏可行性.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为例,基于SAORES平台,使用生态系统服务簇和遗传算法实施分区土地利用优化.结果表明:相比于当前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布局的整体优化在功能上提高了 16.8%的生态效益,降低了 6.4%的粮食生产服务,而分区的优化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生态效益提高了 27.3%,粮食生产服务仅降低了 5.6%;在格局上,景观干扰度在优化后出现了普遍的下降,边缘效应显著降低,整体和分区优化方案没有显著差异.提出了符合巴彦淖尔市长期发展的生态保护区空间配置优化方案.

    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国土空间优化遗传算法SAORES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王淳一赵明月赵运成许吟隆...
    1214-1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气候变化给农业生态系统服务持续供给带来巨大挑战.以往研究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响应,但尚缺乏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的综合分析.本研究从农业景观多样性的角度出发,综述了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出、调节服务稳定性及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机制及当前采取的主要适应措施,并从深化气候变化对多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综合影响研究、探索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加强模型模拟研究以及加强适应措施与政府决策的联系等方面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制定与行动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生态系统正/负生态系统服务气候变化适应措施模型方法

    机器鱼诱鱼技术在集鱼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石小涛周柳青林晨宇陈俊...
    1225-1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仿生机器鱼调节鱼类行为在鱼类资源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为开发诱驱鱼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国内外机器鱼的研究现状,分析机器鱼诱鱼技术的视觉诱导机理、尾流场诱导机理、电信号诱导机理,归纳了影响机器鱼诱鱼技术的主要因素,总结了国外机器鱼调节鱼类行为的相关研究成果,探讨了机器鱼诱鱼技术的应用前景,为机器鱼诱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机器鱼诱鱼技术视觉尾流场电信号鱼类行为

    辽宁省畜禽养殖粪污处理的种养关系现状及影响因素

    张玉兰孙彩霞强者解宏图...
    1234-1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南养北移"的布局下,辽宁省畜禽数量快速增加,2019年近7000万头生猪当量,2020年近亿头.传统畜牧养殖业快速转型进入规模化养殖,畜禽粪污数量、集中度猛增,给辽宁省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污染风险.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与种植业关系不紧密问题加剧,规模养殖发展使得"种养脱节"问题愈加严重.造成畜禽粪污处理"种养脱节"问题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畜禽养殖和种植生产经营主体利益的不一致性;畜禽养殖区域规划不合理;辽宁省现有中小型养殖场历史欠账多,散养密集区粪污,尤其是液态粪污处理是种养结合的难点之一;粪污处理设备老旧,技术落后且程序繁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不规范,损失养分并损毁耕地.本文针对以上诸多影响因素,为促进辽宁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种养结合,建议首选策略是协调种养利益,并改进粪污资源化技术和设施,标准化粪污资源还田技术,加强成果推广和政府引导,为辽宁省畜牧养殖业和种植业结合提供策略支持.

    散养密集区种养脱节液态粪污全量利用种养结合

    引入地形因子的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动态估测

    廖易张加龙鲍瑞许冬凡...
    1243-1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基于遥感的香格里拉市高山松地上生物量变化估测模型,对比引入地形因子前后模型的估测精度.利用1987-2017年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和对应年份的Landsat TM/OLI影像提取遥感因子,计算遥感因子与对应样地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随机森林(RF)及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建模,在3种模型中分别引入海拔、坡度和坡向因子并对比其模型效果.3种建模方法的变化率模型拟合结果R2分别为0.468、0.946和0.887,RMSE分别为2.431、0.692和1.027 t·hm-2·a-1;预测效果rRMSE分别为56.66%、33.17%和35.30%,预测精度分别为44.31%、78.77%和70.95%.加入地形因子后,3种模型精度指标均有所提升,RF和GBRT模型的置信区间变窄;结合坡向因子的RF模型效果最优,其R2为0.976,提升 3.17%;RMSE 为 0.502 t·hm-2·a-1,降低 27.46%;rRMSE 为 31.50%,降低 5.05%;预测精度为82.07%,提升4.18%.在基于RF的变化率模型中引入地形因子能够提高模型的精度,坡向因子对模型精度的提升效果最佳,可为香格里拉市高山松地上生物量精确估测提供参考.

    Landsat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回归树变化率地形因子地上生物量

    模拟西伯利亚红松种植对大兴安岭中北部森林地上生物量的长期影响

    胡梦婷罗旭赵鑫田李璐...
    1253-1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伯利亚红松是寒温带森林重要建群树种,其在大兴安岭引种种植将直接影响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固碳功能.分析引种种植西伯利亚红松对大兴安岭森林地上生物量的长期影响,对厘清区域碳汇及碳中和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数据和森林景观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量化景观尺度西伯利亚红松不同种植强度对大兴安岭中北部森林及本地主要树种地上生物量动态影响.结果表明:引种种植西伯利亚红松对提高大兴安岭中北部林区森林地上生物量起积极作用,未来可在该区域大面积引种种植西伯利亚红松;不同种植强度预案下森林地上生物量变化趋势相似,均提高了森林地上生物量,其中低强度种植预案下森林地上生物量增幅最大,达8.66 Mg·hm-2;西伯利亚红松引种种植对本地主要树种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兴安落叶松和云杉地上生物量升高0.19~8.88 Mg·hm-2,樟子松、山杨和白桦地上生物量降低0.42~12.86 Mg·hm-2.

    西伯利亚红松地上生物量森林景观模型引种种植大兴安岭

    DSSAT模型对吉林省梨树县部分主要作物的适用性

    刘涛万能涵张镇涛王晓煜...
    1264-1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DSSAT作物模型对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模拟适用性,对进一步开展东北地区DSSAT模型应用推广研究进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吉林省梨树县春小麦、大豆、谷子和马铃薯4种主要作物为研究对象,利用3年田间试验资料对DSSAT模型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DSSAT模型中春小麦、大豆、谷子和马铃薯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茎部生物量、叶片生物量和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4~0.99、0.92~0.99、0.96~0.99和0.97~0.98,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2.21%~26.01%、1.67%~33.24%、1%~15.34%和3.2%~28.08%,D值均在0.994以上;其中,春小麦生育期及产量拟合程度最高,其次为叶面积指数;大豆及谷子产量及叶面积指数拟合程度最高,其次为生育期;马铃薯生育期及产量拟合程度最高,其次为叶面积指数;而作物叶面积指数、叶片生物量、茎部生物量及地上部总生物量的生长动态过程模拟结果显示,春小麦、大豆、谷子和马铃薯的决定系数均在0.84以上,归一化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4.5%~38.2%、28.7%~47.4%、9.2%~26.3%和28.7%~45.1%;春小麦茎部生物量拟合最高,叶面积指数拟合效果最低;大豆及马铃薯叶面积指数拟合最高,叶片生物量拟合效果最低;谷子叶片生物量拟合最高,茎部生物量拟合效果最低.总体来说,经过调参校准后的DSSAT模型可以较好模拟4种作物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各部生物量和产量,未来可以作为吉林省主要作物生长模拟相关研究的重要工具.

    主要作物DSSAT模拟验证适用性评价

    雷达探测分析下的广西蔗田土壤优先流空间分布

    刘思佳陈晓冰刘俊杰秦梓城...
    1273-1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广西垄耕和免耕两种处理方式下的甘蔗地为对象,将染色示踪与雷达探测技术相结合,通过染色图像形态分析与雷达图像信息解译,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不同耕作方式下甘蔗地的土壤优先流空间分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介电常数和雷达剖面图像幅值随土壤深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介电常数在不同土壤深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免耕耕作方式下在20~50 cm 土壤深度仍有幅值变动区域,变化范围在-0.3×106~0.3×106,表明免耕方式下水分发生垂向运动;垄耕甘蔗地的电磁波幅值变动集中在0~20 cm 土壤深度,优先流多为横向运动,波峰与波谷间变动值为0.27,小于免耕甘蔗地的变动值(0.34),二者电磁波幅值变动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饱和导水率和有机质含量是雷达探测下优先流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雷达探测可定量表征土壤中的优先流空间分布情况,垄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蔗田土壤水分的快速运移,提高了田间保水蓄水状况.

    耕作方式优先流空间变异系数电磁波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