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动物拉绳测试研究进展

    文超王偲温俊宝
    1463-1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拉绳测试是比较心理学研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行为测试之一,已经用于测试多种鸟类、哺乳动物及无脊椎动物.探索动物通过拉绳获得食物等奖励的过程,可以评估动物对空间和因果关系的理解.本文总结了动物拉绳的方法以及不同动物类群拉绳的模式和特点,并重点阐述了不同拉绳测试所涉及的认知机制.动物拉绳时会使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包括侧步(单侧肢体拉绳)和双步(肢体交错拉绳).在拉绳测试中,绳子多水平或垂直方式排列,可以将不同数量或排列方式的绳子呈现给动物,以研究动物在解决拉绳问题时采用的认知机制.动物拉绳涉及先天行为、邻近原则、试错学习、手段-目的和感知反馈等机制.拉绳测试是研究动物认知的重要方法,有助于加深对动物认知的了解.

    拉绳测试动物认知手段-目的感知反馈

    蝴蝶求偶行为中物种识别和两性识别机制研究进展

    李彦哲李承哲
    1471-1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蝴蝶求偶行为一直是昆虫行为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关注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蝶类求偶行为的一般模式及在求偶中物种识别和两性识别的机制.蝶类求偶过程首先是发现并定位配偶,然后开始飞行追逐,最后完成交配.在此过程中蝴蝶需要识别同类和异性配偶,辨别雌蝶的交配状态.蝴蝶识别同类和异性主要依靠翅的斑纹和色彩、紫外反射能力等视觉信号以及性信息素和虫体挥发物等嗅觉信号,但对两种信号的利用权重存在差异;雄蝶辨别雌蝶的交配状态主要依靠雌蝶的虫体挥发物及飞行姿态;对无香鳞和味刷的种类如何进行嗅觉通讯以及新手段的应用还有待深入研究.对蝶类求偶行为及其信号利用途径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蝶类求偶交配行为的认识,为深入了解蝶类的种内及种间交流奠定基础.

    昆虫蝶类求偶交配视觉嗅觉配偶识别

    杉木北带东区杉木人工林碳储量影响因素源解析

    安晓圆陈辰张德婧宛慧茹...
    1477-1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化下碳储量的准确估算是当今世界的焦点问题.本文利用杉木气候敏感的区域——安徽省两大杉木人工林产区(大别山区以及皖南地区)80块受人为干扰较小、不同林龄序列的杉木人工林样地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RF)构建包含候选林分、立地和气候因子的碳储量(地上碳储量(Aboveground carbon storage,Ca)、地下碳储量(Belowground carbon storage,Cb)和总碳储量(Total carbon storage,C))模型,并基于最优模型厘清杉木北带东区杉木人工林碳储量(Ca、Cb和C)估算差异的来源,确定主导因子,量化影响因素对碳储量的影响程度及其影响方向,以了解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因子是影响杉木北带东区杉木人工林碳储量(Ca、Cb和C)的主导因子,其相对重要性值均超过76%,其中林分断面积(BA)影响最大,Ca、Cb和C均随BA的增加而增加;气候因子是影响杉木人工林碳储量的第二大因子,其相对重要性值均不超过17%,其中降水季节性(Bio15)影响最大,Ca、Cb和C随Bio 15的增加而略有降低;而立地因子对杉木人工林碳储量模型的解释能力有限,其相对重要性值均低于3%,Ca、Cb和C随立地因子的变化极小.

    林分因子气候立地随机森林碳储量

    基于土壤氮素水平的玉米冠层SPAD值估算方法

    运彬媛张昊翟勇全马健祯...
    1488-1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机器学习方法结合近地面遥感图像参数建立高精度的玉米冠层叶片SPAD估算模型,及时了解玉米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状况,以期达到玉米田块氮肥精细管理、减量少施以及氮素营养快速诊断的目的.本研究采用大疆四旋翼航测无人机挂载数码相机,获取2年6个氮素水平下玉米拔节期至吐丝期的冠层植被指数,分析冠层植被指数与SPAD值的相关性,运用单变量回归(UR)、多元回归(MR)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BP神经网络算法(PCA-BP)分别构建玉米SPAD估算模型,筛选最优模型并检验.结果表明:在玉米吐丝期,与SPAD显著相关的植被指数有10个,相关性较高的依次有红光标准化值(NRI)、蓝红比值指数(BRRI)、差值植被指数(DVI)和归一化叶绿素比值植被指数(NPCI),均在0.80以上;分别构建这4个指标的线性、对数、指数和幂函数模型,效果最好的是以NPCI为自变量的幂函数模型,其R2为0.748;基于PCA-BP 神经网络构建的SPAD值估算模型精度最高,R2为0.818,其次是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单变量回归模型最低.经检验可知,基于PCA-BP神经网络模型对SPAD的估测值与实测值最为接近,R2为0.830,RMSE为0.542,nRMSE为0.89%,预测效果最佳.研究表明,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玉米冠层SPAD值估测模型准确度高,可为无人机图像参数估算玉米冠层SPAD值提供新方法.

    玉米SPAD冠层植被指数土壤氮素PCA-BP神经网络

    耦合GMOP与FLUS模型的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风险评估与预测

    许静廖星凯甘崎旭周茅先...
    1498-1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地位关键,生态资源独特,生态系统脆弱,科学评估流域生态风险动态演变对于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2010和2020年土地覆被数据,耦合GMOP(灰色多目标决策)与GeoSOS-FLUS模型,揭示了 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风险变化趋势,预测了 2030年多情景下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风险动态,并结合标准差椭圆、风险指数质心等方法探究了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林地增加、草地萎缩、建设用地快速扩张,生态风险以较低与中等程度为主,生态风险指数由0.166升高到0.172;2020-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草地与耕地面积退缩,生态风险等级上升,低风险区面积减少8143.63 km2;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面积增长,生态风险等级降低,低与较低风险区总面积增加10552.17 km2;经济发展与综合发展情景下,耕地扩张明显,低与较低风险区总面积分别增加7164.60与9708.15 km2;与自然发展情景相比,其他3种模拟情景下均呈高风险区质心向西北迁移,低风险区质心向西南迁移,且高风险区分布集聚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甘肃段生态风险防范提供理论依据.

    景观生态风险土地利用GMOP模型FLUS模型多情景黄河流域甘肃段

    高原河谷县域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为例

    杜佳衡王影雪潘悦王锦...
    1509-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护高原河谷县域生态安全是推进高原地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对于提升住民福祉及实现高原河谷县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高原河谷县域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为对象,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以景观指数法建立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综合运用InVEST-MSPA-Conefor分析方法确定生态源地,结合最小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利用水文分析工具提取辐射通道并识别生态战略节点、生态断裂点,运用阻力阈值法建立保护关键区,最终构建永平县的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2020年永平县景观生态风险呈现出"西北、西南、东北低","中南、东、西高"的空间格局;生态风险低值区植被覆盖良好,受人为活动干扰较少,生态环境质量好;高值区位于耕地、建设用地集中连片分布地带,生态环境质量较差,是进行生态建设的关键区域;研究共识别出14处生态源地、102条一般廊道、18条关键廊道、138条辐射通道、62个生态战略节点、88个生态断裂点以及6片保护关键区,这些组分共同构成永平县的生态安全格局.

    景观生态风险生态安全格局高原河谷永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