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杨树人工林类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王亚茹林鑫宇惠昊孙晓丹...
    1549-1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是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限制元素,明晰不同杨树人工林类型对土壤磷组分的影响,对亚热带地区杨树人工林的科学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杨树纯林、杨树-女贞混交林和杨树-石楠混交林为对象,采用Sui修正后的Hedley磷素分级方法,研究不同杨树人工林类型对0~20、20~40、40~60cm 土层土壤磷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杨树纯林相比,两种混交林增加了土壤全磷、总有机磷、速效磷、活性磷(H2O-Pi、NaHCO3-Po、NaH-CO3-Pi)和中等活性磷(NaOH-Po、NaOH-Pi)含量,其中,杨树-石楠混交林对其影响更大.杨树-女贞和杨树-石楠混交林0~60 cm 土层的速效磷含量较杨树纯林分别增加了52.4%、55.3%,而杨树-女贞混交林显著降低了0~20 cm 土层中的总无机磷.混交林中,NaOH-Pi含量在0~20 cm 土层显著高于杨树纯林,H2O-Pi、NaHCO3-Pi含量在20~40 cm 土层显著增加,全磷、总有机磷、NaHCO3-Po含量在0~40cm 土层显著增加.土壤磷组分总体上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冗余分析表明,酸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磷和有机碳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变化的主要因子.与杨树纯林相比,乔灌复层混交林有利于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缓解亚热带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磷限制.

    杨树纯林混交林土壤磷组分微生物生物量磷酸性磷酸酶

    马尾松林生物量估算系数及其影响因子

    袁锋陈灿夏心慧刘贺娜...
    1557-1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收集整理1982-2019年马尾松林生物量文献数据,分析了包括生物量换算系数(BCEF)、生物量扩展系数(BEF)和根茎比(R)在内的马尾松林生物量估算系数及其影响因子,以期为准确估算马尾松林生物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BCEF、BEF和R的平均值分别为0.723±0.138 t·m-3、1.390±0.184和0.167±0.024,地域之间存在差异;BCEF、BEF和R均随着林龄(r2=0.329,0.430,0.315)和林分蓄积量(r2=0.513,0.528,0.337)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BCEF、BEF和R均随着平均树高的增大先降低后增加,拟合精度分别为0.370、0.506和0.239;BCEF随着平均胸径的增大逐渐减小(r2=0.306);BEF随着平均胸径增大先降低后增加(r2=0.531);生物量估算系数与气候因子均无明显关系;R随着坡度(r2=0.298),BCEF随着海拔(r2=0.365)的增加先降后增.R随着海拔(rr2=0.277)的增加逐渐增大.马尾松生长过程中自然整枝使林分结构产生差异,坡度和海拔对光照、热量和水分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植物生长,从而林分结构和地形因子与生物量估算系数拟合度较高,在应用生物量估算系数估算马尾松生物量时应综合考虑林分结构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马尾松生物量估算系数林分结构气候地形

    丹江口库区马尾松人工林地表径流氮磷截留效应

    程昌锦张建宋涵晴雷刚...
    1567-1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滨水植被缓冲带能有效去除地表径流中的面源污染物.本文采用模拟地表径流的方式,探讨了丹江口库区坡度分别为11°、15°、17°和21°的4种马尾松人工林滨水植被缓冲带不同宽度条件下对径流污染物的截留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双环入渗试验测定土壤渗透性能,环刀法测土壤密度及最大持水量,同时测定了不同坡度下林下枯落物的厚度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坡度、宽度、枯落物厚度和枯落物生物量是影响截留率的主要因素.4种坡度下,截留率均随宽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当滨水植被缓冲带的坡度为11°时,4种面源污染物的截留率要达到80%,其宽度应为34 m左右;坡度为15°时,宽度为40 m左右;当坡度为17.时,宽度为45 m左右;当坡度为21°时,宽度为48 m左右.这些研究结果对库区马尾松人工林滨水植被缓冲带的营造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滨水植被缓冲带坡度截留率水质净化丹江口库区

    不同生境下圆柏径向生长的气候响应

    苟晓霞张同文喻树龙张瑞波...
    1574-15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苦盏山区3个采样点的泽拉夫尚圆柏(Juniperus seravschanica)树轮样本建立树轮宽度年表,运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分析不同生境下圆柏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和海拔的圆柏径向生长对气温和降水响应差异较大;北坡海拔2000 m处圆柏径向生长主要受当年生长季降水的控制,同海拔南坡的圆柏径向生长主要受到上年和当年生长季气温的制约,而南坡低海拔处圆柏生长主要受当年生长季末期气温影响;u检验和滑动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生长在不同区域的圆柏径向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和响应时段存在差异;其中高海拔北坡的树轮宽度年表与当年5-6月的降水正相关逐渐增强,高海拔南坡的圆柏径向生长对上年5月气温的正响应和上年12月气温的负响应有所加强,而低海拔南坡和高海拔北坡的圆柏径向生长对生长季末期降水负响应呈现增强的趋势.

    泽拉夫尚圆柏树轮宽度年表气候要素响应分析

    杉木人工林自然衰老叶和绿色叶凋落物分解对间伐强度和施肥的响应

    余坦蔚葛志强严强李梦娇...
    1589-1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凋落物分解是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养分循环的重要过程.叶凋落物包括自然衰老叶凋落物(SL)和绿色叶凋落物(GL),但针对自然衰老和绿色叶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对人工林间伐强度和施肥措施的响应是否存在差异性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以亚热带13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人工林为对象,分析自然衰老和间伐剩余的绿色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C、N和P释放对间伐强度(弱度间伐、中度间伐和强度间伐)和施肥(不施肥、施肥)的响应.研究发现,自然衰老和绿色叶凋落物分解和养分释放动态特征相似,但绿色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均显著快于自然衰老叶凋落物.凋落物分解1年后SL和GL干物质残留率分别为58.4%和40.5%.杉木人工林间伐强度对2种类型叶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及C、N和P残留率的影响均不显著.施肥能够降低中度间伐条件下SL干物质残留率,提高叶凋落物N、P含量和叶凋落物P残留率.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凋落物化学质量性状的差异是调控凋落物分解速率和养分释放的关键因素,保留杉木人工林间伐剩余绿色叶凋落物对维持林地土壤养分具有重要意义.

    叶凋落物杉木人工林间伐强度施肥养分释放分解速率

    亚热带典型人工林凋落物地表和空中分解过程中溶解性有机质数量和光谱特征

    丁翊东徐江琪郑娇吴盼盼...
    1599-1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江西亚热带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空中和地表分解150和360 d的叶片凋落物,通过模拟淋溶试验探究分解位置对凋落物来源的溶解性有机质(DOM)数量、C∶N∶P化学计量比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解150 d后,除木荷外,地表分解的枫香、马尾松和湿地松凋落物溶解性有机碳(DOC)产量显著高于空中分解的凋落物,但分解360 d后,分解位置对凋落物源DOC产量的影响因树种而异;(2)所有树种空中分解150 d的凋落物浸提液中C∶N、C∶P和N∶P比均高于地表分解的凋落物,但在分解360 d后,分解位置对C∶N∶P化学计量比的影响随着凋落物类型的变化而变化;(3)分解150 d后,与地表分解的凋落物相比,空中分解的凋落物淋溶液中的SUVA254、SUVA280和SUVA350值较低,而S275-295和S350-400值较高,即DOM芳香化程度和分子质量较低;分解360 d后,阔叶树种(枫香和木荷)维持这种空间变化趋势,而针叶树种(马尾松和湿地松)则呈现相反的格局.综上,分解位置是影响亚热带人工林植物凋落物来源DOM数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但其调控格局受凋落物类型和分解阶段的影响.

    芳香化程度分解位置分解阶段化学计量特征淋溶

    不同化学结构外源碳添加对红壤和沙土有机碳矿化动态的影响

    李梦娇陈甜洪小敏余坦蔚...
    1609-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源有机碳输入是土壤有机碳(SOC)输入和输出动态平衡的重要因素.然而,当前针对不同质地土壤添加不同化学结构外源碳对有机碳矿化释放CO2动态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以红壤和沙土为对象,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分别添加蔗糖、淀粉、纤维素和木质素4种不同化学结构的外源有机碳,研究不同化学结构外源碳添加对有机碳释放CO2速率、累积量及CO2-C损失比例的影响,为深入认识土壤质地和外源碳化学结构如何驱动土壤有机碳周转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外源碳添加能够显著提高有机碳矿化释放CO2速率、累积量及CO2-C损失比例,且不同化学结构外源碳添加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土壤质地显著影响有机碳矿化释放CO2速率、累积量及CO2-C损失比例,且存在显著的外源碳×土壤质地交互效应.在不同外源碳添加条件下,沙土有机碳矿化释放CO2速率、累积量及CO2-C损失比例均显著高于红壤.此外,不同化学结构外源碳添加处理有机碳矿化速率的时间动态存在差异,与蔗糖相比,复杂化学结构外源碳添加下有机碳矿化释放CO2速率的峰值具有滞后性.研究表明,外源碳添加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与外源有机碳的化学结构和土壤质地密切相关.

    外源碳土壤质地CO2释放速率红壤沙土

    兴安落叶松林龄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王冰周扬张秋良
    1618-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兴安落叶松林龄对土壤团聚体的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在兴安落叶松林内,依据不同林龄(幼、中、近、成过)设置28块样地,测定不同深度土壤理化指标、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结果显示:(1)各林龄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团聚体均以0.053~0.25 mm微团聚体占比最低;除近熟林外,其他林龄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0.25~2 mm)为主,占整个团聚体含量的44.13%~50.34%;随林龄的增加,大团聚体(0.25~2mm)含量、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呈先减后增趋势.(2)各林龄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以大团聚体(0.25~2 mm)贡献率最高,0.053~0.25 mm团聚体贡献率最小;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3)土壤大团聚体含量、MWD、GMD、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与总有机碳、土壤含水量、速效钾、总磷呈显著正相关,与pH和金属氧化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微团聚体含量与土壤理化指标的关系与大团聚体恰好相反.研究结果表明,林龄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团聚体的粒径分配、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均具有一定影响,有机碳和金属氧化物分别促进了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大团聚体(0.25~2 mm)和微团聚体(<0.25 mm)的形成和稳定.

    寒温带森林土壤粒径稳定性土壤理化性质

    巴丹吉林沙漠典型植物水势与导水率的时空变化

    秦洁司建华贾冰赵春彦...
    1629-1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不同部位以及距湖泊不同距离的土壤水势、植物水势、植物根、茎及叶的导水率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立地条件下4种典型植物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茴香(Ferula bungeana)及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的水势日变化、导水率日变化差异,进而研究水分在沙漠典型植物体内的运移传输机理.结果表明:(1)所有植物水势值均表现为根>茎>叶,就植物种类而言,灌木白刺各器官平均水势最低,多年生草本沙茴香最高;就空间位置而言,同种植物在沙山上部各器官水势最低,在沙山下部最高;距湖泊100 m的白刺各器官水势最低,距湖泊20 m的白刺各器官水势最高;就日变化而言,所有植物均表现为黎明前水势最高.(2)各样地土壤水势随深度增加均呈现波动升高的趋势.(3)就植物种类而言,霸王导水率最高,沙茴香导水率最低;就空间位置而言,所有植物导水率均表现为沙山上部>沙山中部>沙山下部,白刺表现为距湖距离20 m<距湖距离50 m<距湖100 m;就日变化而言,所有植物均表现为正午导水率最小.植物水势与导水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植物体能够在特殊生境中为保持自身水分动态平衡、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形成一种适应性水分运输策略.

    巴丹吉林沙漠植物水分状况水分传输水力特性

    菌肥与腐熟秸秆对盐碱地土壤盐分及燕麦品质的影响

    卢培娜刘景辉赵宝平杨彦明...
    1639-1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有机改良措施对盐碱土壤盐分及燕麦品质的影响,于2016-2018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海流图盐碱试验地连续种植燕麦,调查了对照(CK)、菌肥(F)、腐熟秸秆(S)及菌肥与腐熟秸秆配施(FS)4个处理下土壤pH、水溶性盐基离子浓度及燕麦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种植燕麦,各处理0~40 cm 土壤pH、含盐量和土壤盐离子Ca2+、Mg2+、Na+、HCO3-+CO32-和SO42-浓度逐渐降低,但土壤K+和Cl-含量增加;较2016年改良前相比,2018年 CK、F、S、FS 处理土壤阳离子(Ca2+、Mg2+、Na+)总量分别降低80.22%、82.78%、78.24%、80.87%,SO42-分别降低63.91%、77.87%、56.27%、80.88%,土壤 K+含量分别增加142.00%、171.88%、49.65%、93.28%;连续改良3年后,2018年FS处理较对照显著提高燕麦籽粒粗蛋白含量4.04%、粗脂肪含量9.09%、K+含量6.30%及Na+含量40.00%,显著提高燕麦植株粗蛋白21.26%、中性洗涤纤维含量2.09%、酸性洗涤纤维含量4.25%及K+含量71.24%,降低燕麦植株粗脂肪含量6.34%;改良过程中,与对照相比,FS处理土壤特性与燕麦品质的相关性减弱.因此,腐熟秸秆配施菌肥可有效缓减盐碱地土壤盐害,提高燕麦籽粒和饲草品质.

    盐碱地菌肥腐熟秸秆土壤盐分燕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