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祁连山多年冻土区甲烷排放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毛楠刘桂民李莉莎李小明...
    1745-1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多年冻土中的有机碳分解向大气排放甲烷(CH4),但多年冻土区甲烷释放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还不清楚.本研究于2019年6月-2020年1月,选择青藏高原北部祁连山多年冻土区,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草甸进行CH4释放速率测定,并分析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CH4月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高寒沼泽草甸0.080 mg·m-2·h-1、高寒草原-1.132 mg·m-2·h-1、高寒草甸-0.541 mg·m-2·h-1.CH4排放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7、8月CH4排放通量明显高于其他月份.(2)土壤温度与CH4排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3)甲烷释放速率与高寒沼泽草甸0~15 cm层土壤含水率和总碳呈正相关,与15~30 cm层土壤有机碳、总碳和总氮呈正相关.甲烷释放速率与高寒草原15~30cm层土壤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本研究表明,草甸和草原是CH4的汇,植被类型是影响多年冻土区甲烷释放的主要因素,甲烷释放速率与土壤碳、氮含量、电导率和温度相关.

    多年冻土甲烷通量土壤理化性质青藏高原

    贵州阿哈水库不同季节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污染评价

    张伟张丽丽
    1753-1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湖库不同季节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污染评价,有助于深入理解湖库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时空动态演化及其环境效应.对贵州阿哈水库不同季节水体和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的深度分布特征及其污染评价进行了分析.阿哈水库水体重金属含量排序为Ni>As>Zn>Cu>Cr>Co>Pb>Cd.夏秋季节缺氧的底层水体重金属含量增高与表层沉积物铁锰还原导致的重金属释放有关.冬春季节湖水混合期水体重金属的垂向变化较小.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排序为Zn>Ni>Cr>Co>Cu>As>Pb>Cd.沉积物活跃层(12 cm以上)重金属含量峰值的季节变化与沉积物-水界面氧化还原状况及与之对应的铁锰还原和硫酸盐异化还原的季节性变化的共同作用有关.阿哈水库夏秋季节沉积物活跃层重金属(主要是Co、Ni、As和Cd)的含量、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高于冬春季节同深度的沉积物,但通过孔隙水向上覆水体扩散的影响非常有限.阿哈水库4个季节水体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Ⅰ类标准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的标准限值,表明水体没有重金属污染.

    分层水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污染评价阿哈水库

    砷在新疆奎屯河沉积物上的吸附及有机酸对吸附的影响

    王喆赵志西刘杨秋凡孙美玲...
    1766-1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酸作为沉积物中常见有机质,对地下水砷迁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考察了砷在新疆奎屯河流域沉积物主要成分上的吸附,并分析了有机酸对砷在针铁矿上吸附的影响.通过XRD表征及沉积物元素含量测定,发现该地区沉积物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石英砂、磷酸铝和针铁矿,其中针铁矿对砷吸附的贡献最大.进一步考察常见有机酸(冰乙酸、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和柠檬酸)对砷在针铁矿上吸附的影响,结果显示,有机酸会抑制砷的吸附,且抑制作用与有机酸的结构具有相关性——随羧基数量增加和碳链长度减小,有机酸对砷吸附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其中,柠檬酸对砷吸附的抑制作用最显著.砷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及Freundlich吸附模型.红外光谱表征结果表明,柠檬酸和砷在针铁矿表面存在竞争吸附;Zeta电位测定结果表明,柠檬酸在针铁矿表面形成了带负电的络合物.

    吸附动力学热力学红外光谱表面电荷

    合肥环城高速公路防护林带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主要树种富集能力

    张前进陈永生刘华王嘉楠...
    1775-1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合肥环城高速公路防护林带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和防护林主要树种加杨(Populus canadensis)、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女贞(Ligustrum lucidum)、夹竹桃(Neri-um oleander)和垂柳(Salix babylonica)富集重金属能力,在环城高速防护林带中设置12条采样带,共60个取样点,分别收集土壤和树木枝干木质部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样品中Pb、Cd、Hg、Cr、As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探讨了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特征以及5种树木重金属富集能力.结果表明:防护林带内土壤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均高于土壤背景值,Cd的平均含量为背景值的15.3倍.随着距公路距离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呈现减少趋势,在距离公路35 m以内土壤综合潜在生态风险随距离的增加显著下降,35 m以外,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趋于平稳,并降低到轻微潜在生态风险水平.5种树木对土壤重金属元素综合富集能力大小顺序为:夹竹桃>女贞>栾树>垂柳>加杨.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富集公路交通

    气候变化对我国特有种红腹锦鸡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

    叶维佳杨楠杨彪李云...
    1783-1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引起的物种地理分布改变,是生物多样性下降甚至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特有物种的地理分布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对物种的长期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特有的山地雉类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为对象,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对其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地理分布范围进行建模,预测气候变化对其分布和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红腹锦鸡当前地理分布较广,在我国中西部多省均有广泛分布,总面积达306191 km2;2)红腹锦鸡的适宜地理分布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减,并且呈现向西北方向和高海拔迁移的趋势;3)在气候变化下,红腹锦鸡的生境适宜性将逐渐降低,而破碎化程度将逐渐加剧.虽然红腹锦鸡当前的分布范围面积较大且连通性较好,但在未来的气候变化背景下,该物种将同时面临分布范围缩减和生境质量下降的威胁.为了更好地对红腹锦鸡进行长期的保护,我们建议:参照模型结果进一步调查核实其实际分布;重点关注对其核心分布区和气候庇护所的保护;建立生态廊道以提高生境连通性;随着物种分布变化适应性调整自然保护区范围.

    红腹锦鸡气候变化潜在分布生境破碎化特有种

    大鸨东方亚种在中国的分布

    李超周景英龚明昊田秀华...
    1793-18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鸨东方亚种(Otis tarda dybowskii)曾广泛分布在我国19个省及直辖市,但由于人为干扰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其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生存环境日益恶劣.有关大鸨东方亚种分布范围还缺乏全面的认识,这不利于关键保护地的确定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制定.本研究基于野外调查,结合近20年大鸨东方亚种的文献资料和网络报道,统计分布点数据,并根据大鸨的活动范围,分析了其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的分布.结果表明,大鸨东方亚种现今仅在内蒙古、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14个省市有分布,其中,70.91%的分布点在陕西省、河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方亚种重要的繁殖地,但有14.72%繁殖点在保护区外围;陕西、山西及河南三省交界处的黄河湿地、河南新乡鸟类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沧州及白洋淀地区是其主要的越冬地,黄河中下游沿岸是越冬区的最南缘.在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明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有较为稳定的大鸨越冬记录,表现出部分迁徙行为.大鸨中途停歇地分布较为分散,内蒙古乌梁素海保护区、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吉林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北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河北沧州地区、北京延庆区野鸭湖、天津蓟县青甸洼湿地及其周边地区是其迁徙的重要中途停歇地.应当加强当前大鸨栖息地的保护及对潜在风险进行管控,提升公众保护意识,以减少人为干扰,提高大鸨的存活率.本研究通过整合近20年的分布数据,较为全面地认识了大鸨东方亚种的分布,并探讨了目前大鸨面临的威胁,为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鸨东方亚种(Otistardadybowskii)分布繁殖地越冬地迁徙停歇地

    老顶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蛾类多样性

    索海英铁军侯沁文梁景璇...
    1802-1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山西省老顶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内,选取针叶林、阔叶落叶林、杂木林和灌木林(火烧迹地)4种植被类型生境,分析了蛾类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共采集蛾类标本5515头,隶属13科136属172种,其中个体数最多的是草螟科,物种数最多的是夜蛾科.在4种生境中,蛾类种数最多的是杂木林,有139种,隶属13科108属,最少的是灌木林,有87种,隶属11科77属;夜蛾科、螟蛾科、草螟科和尺蛾科为优势科,黄绒野螟、玫歧角螟和果梢斑螟为优势种.另外,蛾类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的均是阔叶落叶林,最低的均是针叶林;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的是杂木林,最低的是灌木林.整体来看,蛾类的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Jaccard相似系数和欧氏距离聚类的结果表明,灌木林内蛾类群落与其他3种生境内的蛾类群落的相似性较低.4种生境内,蛾类的种-多度曲线总的趋势趋向于对数级数分布模型,特征符合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说明老顶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蛾类群落结构不稳定,所处的生境质量较差.

    鳞翅目群落结构多样性植被类型火干扰

    长江安庆段皖河口汇流区鱼类群落特征

    叶昆严燕朱孝彦姜敏...
    1811-1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江河汇流区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特征,对安庆皖河口水域鱼类群落进行了周年调查.共采集13651尾,鉴定鱼类65种,隶属于8目16科54属,主要优势种为贝氏(韰)(Hemiculter bleekeri)、刀鲚(Coilia nas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群落多样性特征值依次为Margalef指数6.92,Shannon指数2.56,Simpson 指数0.88,Pielou指数1.64;鱼类群落聚类分析将8个采样点分成北岸和南岸2个群组,群组间差异显著(R=0.583,P=0.029);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时间及空间上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值差异均不显著;空间上,位于皖河口口门上游的2号点和下游的3号点总渔获尾数及小型鱼类渔获尾数、重量均显著高于其他采样点;时间上,春夏季鱼类总渔获量及小型鱼类渔获量均显著高于秋冬季.总体上,皖河口水域鱼类群落多样性水平较高,北岸鱼类多样性低于南岸,鱼类小型化特征明显.

    长江安庆段江河汇流区鱼类群落生态类群多样性

    生态恢复背景下非辐射效应主导的黄土高原生长季地表温度变化

    孙舒轻严建武梁伟张为彬...
    1820-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地利用主要通过改变地表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来影响气候系统.土地利用通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已得到广泛和深入研究,但对生物地球物理过程认识仍不足,这不利于区域气候的准确评估.本研究针对经历过大规模高强度人类活动的黄土高原地区,利用地表辐射能量数据,在明确2000-2015年耕地转移情况的基础上,量化了耕地和林草地的生物地球物理差异,然后结合能量再分配因子估算了退耕还林还草的辐射和非辐射效应,最后利用非辐射效应指数(NRFI)量化了地表温度变化中非辐射效应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温度变化影响的辐射效应表现为增温效应(0.05℃),非辐射效应表现为降温效应(0.21℃),非辐射效应占主导;在研究期间,生长季地表温度下降了0.17℃,非辐射效应贡献率为69.7%;地表温度变化对能量再分配因子、地表反照率和土壤热通量等敏感性不同,其中,能量再分配因子对地表温度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使得生长季地表温度下降了0.21℃.本研究不仅为准确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也对黄土高原地区应对或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地表温度退耕还林还草生物物理效应

    黄土高原典型县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地形分异特征

    杨灿魏天兴李亦然刘晓华...
    1830-18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黄土高原植被时空格局变化及地形分异效应,对于掌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以及区域生态演变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位于典型黄土高原区的山西省吉县为研究区域,基于1997-2018年植被生长期的Landsat影像,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研究区域内植被覆盖度(FVC)时空格局变化及植被恢复地形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1997-2018年吉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FVC整体提高,年均FVC从工程实施前(1997年)的47.87%增长到2018年的58.24%,但县城及其周边地区FVC呈下降趋势.(2)低和中低等级FVC面积呈收缩趋势,中等、中高和高等级FVC面积呈扩张趋势.低(FVC<20%)和中低等级(20%≤FVC<40%)的FVC面积以转出为主,中等(40%≤FVC<60%)及中高等级(60%≤FVC<80%)的FVC面积以转入为主,FVC等级结构趋于稳定.(3)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条件下植被恢复存在明显差异,海拔1000~1200 m、坡度15°~25°及半阳坡地区的FVC面积增加显著.研究成果可为评估区域生态修复效果和优化区域植被恢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植被覆盖度生态修复时空变化转移速率地形分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