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乡梯度下5种园林树种叶片与细根功能性状的变异特点

    陈蕾如马锐豪王斐夏开...
    1281-1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功能性状是联系植物、环境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特性,对指示生存环境变化有深远的意义.以5种常绿园林树种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金边黄杨(Euonymus japonicus'Aurea-marginatu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桂花(Osmanthus fragrans)为对象,选择14项植物叶片和细根形态、生理及养分性状指标,分析其沿城乡环境梯度的变异特点以及地上地下部分的相关性,旨在了解不同园林树种在城乡环境梯度下的生存适应策略.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功能性状变异较大,叶片形态在城乡间无显著差异,生理指标及根、叶碳含量在城乡间呈递增趋势;地上及地下部分的形态性状变化在环境梯度间并未表现出协同一致;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和植物经济型谱理论,乡村环境下园林树种的细根偏向于采取"保守型"策略,整株的生存策略偏向于"缓慢投资-收益"型,而在城市环境下并未发现这一生存策略.表明城市化可能会增强植物获取生长和生产资源的能力.

    植物功能性状城乡梯度生存策略细根园林树木

    唐古特白刺枝叶形态结构对水分条件的响应

    赵杏花张格韩彦隆郭璐...
    1290-1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水分是影响植物枝叶形态建成及叶片结构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究唐古特白刺对水分条件的适应规律,为人工诱导不同株丛形态的唐古特白刺提供理论依据.以一年生唐古特白刺幼苗为对象,采取盆栽控水法,设置6个水分处理,即正常供水量W4(以插穗采集地3-8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依据,计算得出)、轻度干旱胁迫W3、中度干旱胁迫W2、重度干旱胁迫W1(以W4为基准,分别减少15%、30%和45%)和轻度增水W5、中度增水W6(以W4为基准,分别增加15%和30%),处理10、30、50、70和90 d后,测量各级枝条的长度、节数、节间长度、基径、分枝角度、分枝比,叶片长度、宽度、厚度、长宽比及解剖结构等形态指标.结果表明:轻度、中度干旱胁迫对唐古特白刺枝条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有利于枝条节的形成和分枝比的增加;中度干旱胁迫处理后,唐古特白刺叶片出现"复表皮"现象,叶肉中出现黏液细胞.随着供水量增加,唐古特白刺叶片长度、宽度、厚度、长宽比呈增大趋势.轻度增水有利于促进各级枝条生长,一级枝条分枝角最大,试验后期一级枝条分枝角达到43.5°,唐古特白刺株丛由开始的"直立状"逐渐向"半直立状"过渡.中度增水处理的叶片达到最大,叶片长度为21.46 mm、宽度为4.69 mm、厚度为0.47 mm、叶片长宽比为4.62;枝条生长出现徒长现象.

    干旱胁迫增雨条件枝叶性状复表皮黏液细胞

    哀牢山亚热带森林内木本植物幼苗叶片数量对虫食强度的影响

    杨安婷张翔王博
    1299-1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幼苗叶片数量对虫食强度的影响对揭示小尺度上食物丰富度与虫食强度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哀牢山亚热带森林内的木本植物幼苗为对象,运用线性混合模型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研究叶片数量对虫食强度的影响,并比较这种影响在不同季节和物种间的规律是否一致.结果表明:在群落水平上,9月和5月幼苗叶片数量和虫食频度(虫食叶片数/总叶片数×100%)之间存在显著U型相关,12月幼苗叶片数量与虫食频度呈显著单峰型相关,而幼苗叶片数量对虫食率(虫食叶面积/总叶面积×100%)的影响在3个季节均不显著;在物种水平上,幼苗叶片数量对虫食强度的影响呈现多种格局,包括正相关、负相关,U型和单峰型格局,但多数物种未呈现显著相关性;幼苗叶片数量对虫食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季节间差异和种间差异,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亚热带森林内植食性昆虫对木本植物幼苗群落的物种共存和多样性维持的作用.建议,在相关的动植物互作研究中,既要考虑物种特异性,也要考虑季节差异,同时还要考虑不同指标对研究结果的潜在影响.

    植食性昆虫动植物相互作用非单调性种间特异性

    光照强度对景宁木兰幼苗叶片形态结构、化学计量特征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陈超罗光宇金则新袁梦...
    1307-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濒危植物景宁木兰(Magnolia sinostellata)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机制,以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自然光强的100%(I100)、40%(I40)、10%(I10)3种光照处理,测定不同光环境下叶片形态结构、化学计量特征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变化.结果表明:(1)景宁木兰幼苗叶长、叶宽、叶周长和叶面积均以I40下最高,而叶片含水量和比叶面积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而显著增加.(2)全光照下的气孔密度和气孔器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遮荫处理.(3)I100、I40下栅栏组织和叶厚度显著高于I10.I40下单位叶面积内叶肉细胞面向外围空间的表面积(Smes)、单位叶面积内叶绿体面向细胞外围空间的面积(Sc)均显著高于I100、I10,单位叶面积内叶绿体个数(nchr)以I10下最大.(4)I10下N含量和N:P均显著高于I100、I40,意味着重度遮荫能提高光合作用的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5)遮荫下可溶性糖、NSC和可溶性糖淀粉比显著高于全光照.总之,景宁木兰在I40下具有高的叶面积、Smes和Sc,叶片结构更为紧密,对CO2的利用能力增强.遮荫处理具有较高的NSC含量.表明景宁木兰属于耐阴性木本植物,适当遮荫能缓解夏季高温、干旱对幼苗生长的限制,但遮光强度不宜过大,建议在野外保护以及人工栽培中光照强度应保持在自然光强的40%以上.

    光照强度景宁木兰形态解剖特征化学计量特征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海拔常见树种枯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

    李媛媛任少华黄宗胜龙世林...
    1316-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海拔常见树种枯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特征,在海拔600~700和1300~1400 m 两个区域,选择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猴樟(Cinnamomum bodinieri)、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4种树种枯落物为对象,采用分解网袋法,研究各树种枯落物质量损失率及N、P、K含量在一年中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树种枯落物质量损失率在同时间段表现出海拔600~700 m处大于海拔1300~1400m处,枯落物分解模型表明,各树种在海拔600~700m处的t0.5、t0.95均比海拔1300~1400 m处要小,分解常数(k)则相反.不同生活型树种枯落物分解速率大小为落叶树种>常绿阔叶树种>针叶树种.在枯落物分解过程中,N、P、K含量除个别树种(如柏木)和个别养分释放时间段外,各树种养分释放总体表现为海拔600~700 m处大于海拔1300~1400 m处.养分释放主要呈释放-累积或平衡等变化特征,各养分年释放率在32.90%~48.83%.养分含量变化与不同海拔区域水热因子关系密切.研究结果为贵州喀斯特地区林分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枯落物分解养分海拔喀斯特地区

    鄱阳湖湿地不同环境条件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袁继红任琼周莉荫缪泸君...
    1323-1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探究环境条件对湿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能为湿地土壤碳调控提供科学指导.本研究选择鄱阳湖湿地不同水位条件(高水位和低水位)的2种典型植物群落(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和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为对象,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差异,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有机碳组分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重组有机碳是湿地土壤有机碳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比达70%以上;水位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高于植物群落,尤其是在高水位条件下水蓼群落土壤有机碳、重组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比低水位条件下高109.2%、115.5%、175.8%、239.4%和61.7%;土壤pH值与土壤总碳、重组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量、总氮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各组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提高水位有利于湿地土壤碳的积累.

    鄱阳湖湿地有机碳组分水位植物群落

    武夷山不同龄组和坡向马尾松次生林地表死可燃物热解特征

    李颖余洪波胥清利严思晓...
    1330-1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尾松是南方地区暖性针叶林的先锋树种,马尾松林是该区易燃森林群落类型之一.充分认识马尾松林地表可燃物的热解特征,对系统优化可燃物火行为模型和森林可燃物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武夷山不同龄组马尾松林地表死可燃物为对象,运用热重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死可燃物类型(1小时时滞可燃物(1 h)和10小时时滞可燃物(10 h))的热解过程和热解参数;利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对样品的快速热解阶段进行动力学分析,最终基于热解参数(着火温度、综纤维素的平均失重速率、综纤维素的分解时间和燃烧消耗的总质量)对可燃物燃烧性进行多维评价.结果表明:马尾松林不同龄组地表死可燃物的热解过程经历4个阶段,其中综纤维素分解阶段热解温度范围为170~371℃,失重量为50%~60%;木质素分解阶段热解温度范围为358~496℃,失重量为20%~40%.地表死可燃物综纤维素热解阶段活化能范围为50.03~61.83 kJ·mol-1,木质素阶段活化能为17.39~64.48 kJ·mol-1.从龄组上看,1 h和10 h可燃物几乎都在马尾松幼龄林上易燃烧、持续性久和消耗量大,但燃烧不剧烈.从不同坡向上看,1 h可燃物在点燃性上评价结果较为一致,剧烈性、持续性和消耗性评价结果相差迥异;10 h可燃物的四维燃烧性则各不相同.四维燃烧性评价表明,马尾松林的地表死可燃物燃烧性在不同龄组和坡向上异质性特征明显.可见,在地表可燃物燃烧过程模拟或火行为模型构建中,应充分考虑坡向和树种年龄组等参数的异质性特征对结果精度的影响.

    热重分析Coats-Redfem积分法燃烧性热解特性武夷山国家公园

    东北地区城市森林常见树种凋落物累积量及其水文效应

    陈家琦翟畅包广道刘婷...
    1339-1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森林凋落物在分散降水、减缓地表径流、防控城市内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长春市南湖公园内5种常见树种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油松(Pinus tabaliformis)和沙冷杉(Abies holophylla)的凋落物为对象,探究其各分解层累积量及水文效应关系.结果表明:凋落物的厚度与累积量呈正相关;未分解层蒙古栎林凋落物厚度显著高于其他林分(P<0.05),而半分解层樟子松林和油松林凋落物厚度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分(P<0.05);未分解层凋落物累积量为2.44~9.06 t·hm-2,半分解层累积量为3.85~11.79 t· hm-2,其中油松林和樟子松林数值均较高;凋落物持水量随浸水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长后趋于稳定直至饱和状态,将不同树种各分解层持水率、持水量与浸水时间进行曲线拟合,两者均存在幂函数关系(Y=atb);凋落物未分解层最大持水量为4.52~18.72 t·hm-2,其中蒙古栎林显著高于其他4种林分(P<0.05),而半分解层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6.00~27.51 t·hm-2;阔叶林未分解层持水性能明显优于针叶林,而在半分解层则针叶林更具优势,林龄是调控凋落物水文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凋落物未分解层最大失水量为2.58~8.00t· hm-2,半分解层最大失水量为2.39~13.78 t·hm-2,其中油松林最大失水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林分(P<0.05).建议长春市及相似立地条件的城市在今后城市公园绿地规划中可考虑多栽植蒙古栎纯林,或蒙古栎与油松、樟子松的混交林,可使城市公园绿地最大化发挥其水文调节功能,解决城市内涝及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助力国家海绵城市建设.

    凋落物城市森林持水特性拦蓄能力失水性

    不同恢复方式铁杆蒿群落土壤有机质和团聚体特征

    秦笠王宁陈佳敏高鸿图...
    1348-1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土丘陵区老荒坡为对照,探究人工恢复与退耕自然恢复铁杆蒿群落特征及对土壤有机质和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1)恢复年限均为20年左右的人工恢复与退耕自然恢复坡面,铁杆蒿群落物种数和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均明显低于老荒坡的物种数和多样性;(2)土壤有机质表现为人工恢复(29.68 g·kg-1)与老荒坡(29.25 g·kg-1)相近,但显著高于退耕自然恢复(14.34 g·kg-1);(3)土壤团聚体指标(水稳性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与几何平均直径)均表现为老荒坡>人工恢复>退耕自然恢复;(4)土壤有机质、团聚体指标与物种多样性、总物种数、菊科物种数、禾本科物种数呈正相关.总之,恢复20年左右,人工恢复促进了团聚体和有机质的改善,但以老荒坡为参照,长期自然恢复可以形成更丰富的物种组成和更高的物种多样性,并对土壤团聚体有更好改善作用.

    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土壤特征黄土丘陵区

    火干扰对油松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李炳怡刘冠宏顾泽刘晓东...
    1355-1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河北省平泉市油松天然次生林火烧迹地的土壤细菌群落为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16S rRNA)测定不同火强度样地土壤样品的OTU,并在不同分类水平进行注释,分析细菌优势群体在对照样地、轻度火烧样地、中度火烧样地、重度火烧样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并综合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速效磷、含水率、pH)、土壤酶活性(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分析火干扰后土壤微环境变化和土壤细菌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火强度改变细菌群落构成,门水平上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优势群体.属水平上以 Candidatus_Udaeobacter(疣微菌门、Chthoniobacterales 目)、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变形菌门、根瘤菌目)、RB41(酸杆菌门、Pyrinomonadales 目)、uncultured_Acidobacteria_bacterium(酸杆菌 门、嗜邻聚杆菌目)、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n,放线菌门、Corynebacteriales目)为优势群体.火干扰对细菌群落分布具有显著影响,不同火强度分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Alpha多样性指标中,Chao1在中度火烧样地最高,Observed_species在轻度火烧样地最高,P D_whole_tree和香农指数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火烧样地普遍高于对照样地.中度火烧有助于维持群落较高多样性,重度火烧则增加群落异质性导致生境破碎化,在多年后仍具有影响;脲酶和脱氢酶活性对不同火强度样地细菌群落组成具有最大解释度,脲酶活性与Candidatus_Udaeobacter、uncultured_Acidobacteria_Bacteria、RB41 高度正相关,脱氢酶活性与 Candidatus_Solibacter、苔藓杆菌、慢生根瘤菌和uncultured_Acidobacteria_Bacteria高度正相关.

    火干扰高通量测序土壤细菌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