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3个品种杜鹃花在高原铅锌矿区复合污染农田的生长适应性

    常琳溪刘丰硕湛方栋李博...
    1449-1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为筛选出适宜云南高原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农田种植杜鹃花品种,开展引种13个品种杜鹃花的大田试验,从株高、生长率、叶绿素含量、养分含量及重金属累积特征等方面综合评价杜鹃花的生长适应性.结果表明:(1)与非根际土相比,杜鹃花根际土壤pH值、速效钾与碱解氮含量显著降低,速效磷含量显著升高.(2)杜鹃花的生长与矿质养分含量存在品种间差异,株高和生物量增长率分别以'红阳'和'红运来'最大,叶绿素含量以'映山红'最高;N、P、K养分含量分别以'火烈鸟'、'羊踯躅'、'红阳'最高,'端阳'最低.(3)不同品种杜鹃花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红阳'重金属的吸收能力最强,'羊踯躅'最弱.总之,13个品种杜鹃花在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农田能生长,以'映山红'生长适应性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火烈鸟'次之,这两种杜鹃花可作为高原铅锌矿区重金属污染农田替代种植的首选品种.

    杜鹃花生长适应性重金属污染替代种植品种差异

    微塑料对四环素和三氯生在饱和多孔介质中迁移的影响

    王楚张巧言胡恩柱
    1457-1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可能会影响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扩散.本研究以四环素和三氯生为对象,分析了二者在石英砂以及在添加了质量分数5%新制或老化聚丙烯微塑料的石英砂介质中的迁移动态.通过分析穿透曲线结合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四环素和三氯生在不同pH条件下的迁移与它们的解离形态息息相关,四环素在中性条件下的迁移性较差,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受静电斥力影响迁移能力较强;三氯生在酸性条件下以分子形式存在时的迁移能力最弱,随着pH升高其迁移能力逐渐增强.介质中含有微塑料会抑制四环素和三氯生的迁移,使得动力学吸附点位数量增加,吸附速率减小,尤其是老化微塑料表面含氧官能团的产生较大地提升了非平衡吸附程度,使得延时因子增大,促进了四环素和三氯生在微塑料表面的吸附与截留.

    微塑料四环素三氯生迁移吸附

    2000-2020年青藏高原生态质量时空变化

    张云霞汪仕美李焱高秉丽...
    1464-1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位置特殊、地貌复杂、资源丰富,对中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气候调节、生态安全及独特地理意义.评价青藏高原生态质量变化,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全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启发作用.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结合区域特征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分析了青藏高原2000-2020年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并探讨了生态质量对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青藏高原生态质量呈"总体改善、局部恶化"态势,其中68.33%的区域显著上升,主要位于青海和西藏,显著下降的区域占4.39%,主要位于新疆及西藏南部片区;青藏高原RSEI整体较低,均值为0.40,呈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RSEI变异系数以弱、较弱等级为主,占总面积的89.33%,表明整体波动性小;Hurst指数均值为0.45,说明青藏高原生态质量未来变化趋势反向特征强于同向,呈极弱恶化趋势;其中显著持续恶化区域仅占0.28%,集中于高原西北部,未来开始恶化的面积仅占12.40%,主要位于高原中北部;降水对RSEI的影响大于气温,RSEI与气温显著相关区域面积仅占10.68%,与降水显著相关区域面积占25.73%;林、草地改良和扩张促进生态质量改善,多年冰川积雪的减少导致区域生态质量恶化.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生态修复及促进生态系统平衡提供理论依据.

    青藏高原遥感生态指数生态质量时空变化GoogleEarthEngine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干旱区垂直自然带NPP的影响

    陈炳铭赵善超孙丰华王玉刚...
    1474-1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对区域环境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阜康市为对象,基于NPP、土地利用和气象数据,分析阜康市2001-2019年实际NPP(NPPA)的时空变化,进一步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垂直自然带NPPA的影响.结果表明:阜康市NPPA多年均值为100.56 g C·m-2·a-1,年际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NPPA的高值区域和快速上升区域均位于农田和林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NPPA的多年均值差别显著(P<0.05),其中林地最高(335.77 g C· m-2·a-1),沙漠最低(19.27 g C·m-2·a-1).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的NPPA均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将NPPA细分为潜在NPP(NPPp)和人类活动导致的NPP(NPPH)后发现,阜康市的NPPp多年均值为284.06 g C·m-2·a-1,年际变化不显著(P>0.05).而NPPH多年均值为183.50 g C·m-2·a-1,存在显著的下降(P<0.05).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不同 自然带的影响存在差异,草原带内气候变化对NPPA的贡献最大(NPPp=353.05 g C·m-2·a-1),而荒漠带内的NPPA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大(NPPH=201.94 g C·m-2· a-1).对于NPPA的影响因素来说,降水量和温度的增加使NPPp上升,并间接促进NPPA上升;而有利的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使NPPH下降,并间接促进NPPA上升.

    路径分析CASA模型净初级生产力温度降水

    碳中和背景下植物净固碳能力研究进展

    杨谦敏袁丹萍邓存宝王延生...
    1484-1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在调控大气CO2浓度的平衡、提高生态系统固碳储碳能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且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趋势.因此,深入了解植物净固碳能力的影响因素,对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并讨论了光合作用固碳途径、凋落物分解的碳释放过程,以及影响植物固碳和CO2、CH4排放因素(水分、温度、CO2浓度、凋落物的添加和去除)的最新进展.结果表明,水分、温度和CO2浓度对植物固碳以及水分和温度对凋落物分解排放CO2的促进作用存在阈值,超过一定范围后,则具有抑制作用;凋落物的去除有利于减少CO2的排放;而凋落物分解排放CH4对以上环境因子的响应未有定论.本文提出加强多个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对植物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固碳能力研究,积极开展树木残体、地下凋落物、根系分泌物的碳排放机理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研究,以期为提高植物碳汇和碳中和能力提供参考.

    光合固碳凋落物碳排放影响因素净固碳能力碳中和

    土壤氧化亚氮产生路径及其研究方法进展

    何美霞段鹏鹏李德军
    1497-1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对流层主要的温室气体和臭氧层主要的破坏物质,氧化亚氮(N2O)的来源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土壤N2O的产生路径包括生物(自养硝化、异养硝化、硝化细菌反硝化、硝化耦合反硝化、异养反硝化、联合反硝化和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和非生物过程.不管是针对土壤N2O排放调控,还是利用地球系统模型更准确模拟土壤N2O排放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定量不同过程对N2O产生的贡献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多个过程往往同时发生,难以区分单个路径对N2O产生的相对贡献.目前,研究N2O产生路径的方法主要有分子生物技术法、抑制剂法以及稳定同位素法.本文综述了土壤N2O产生路径及其研究方法,并指出了每种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未来潜在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可为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入认识土壤N2O排放的主要来源,为制定合理有效的N2O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氧化亚氮来源生物路径非生物路径分子生物技术法抑制剂法同位素法

    高通量测序分析西沙晋卿岛两种草食性鱼类对大型海藻的摄食差异

    吴鹏王腾刘永李纯厚...
    1509-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食性鱼类是控制珊瑚礁大型海藻暴发的关键生物.为揭示西沙珊瑚礁草食性鱼类对大型海藻种类选择性和摄食差异,本研究选取西沙晋卿岛常见的草食性鱼类横带刺尾鱼(Acanthurus triostegus)和黑身蓝子鱼(Siganus punctatissimus)为研究对象,运用18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比较了该两种鱼的食物组成变化,并探讨了两种鱼对大型海藻的摄食差异.结果表明:两种鱼的食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横带刺尾鱼摄食的食物主要为红藻、褐藻和硅藻,而黑身蓝子鱼主要为多孔动物、褐藻和链形植物,两种鱼食物中优势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也基本不同;两种鱼对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性也有差异,横带刺尾鱼仅摄食8种大型海藻,而黑身蓝子鱼可摄食16种大型海藻,横带刺尾鱼为啃食类鱼类,对草皮海藻的摄食选择性较高,而黑身蓝子鱼对多叶大型海藻摄食选择性较强.研究发现,两种鱼类在摄食珊瑚礁大型藻类和海绵等珊瑚敌害生物方面发挥潜在生态功能.

    珊瑚礁草食性鱼类食物组成大型海藻18SrRNA基因

    基于多元统计的沱江支流釜溪城镇河流污染特征解析

    张婉萍樊敏杨远坤李建...
    1517-15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城镇河流具有污染来源复杂、水质污染程度较高和水文监测资料缺乏等问题,精准解析污染源对流域水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沱江一级支流釜溪河为研究区域,基于2018-2020年各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分别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和多元统计模型对该河流进行水质污染综合评价和污染源解析.结果表明,2018年釜溪河流域以中度污染为主,2019年和2020年流域以轻-中度污染为主;流域在丰水期和平水期以轻-中度污染为主,枯水期流域属于中度污染,流域干流水质优于支流.流域主要污染源为农业-畜禽养殖混合源、生活-畜禽养殖混合源、自然源和有机污染源,其中对化学需氧量(CODMn)和总磷贡献较大的污染源为农业-畜禽养殖混合源,分别为7.8%和11.8%,对氨氮和总氮贡献较大的污染源为生活-畜禽养殖混合源,分别为59.4%和23.8%,对五日生化需氧量贡献较大的污染源为有机污染源,达到12.1%.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多元统计技术的流域污染特征解析框架能够快速准确地解析水文数据缺乏和污染来源复杂的河流流域污染源及其贡献率,可为沱江流域支流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类似沱江流域支流的小城镇河流水质污染特征和污染来源解析提供方法借鉴.

    源解析釜溪河污染综合评价多元线性回归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图谱理论的成都市绿地生态网络优化

    周媛唐密陈娟黎贝...
    1527-1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地生态网络的构建是城市绿地有效发挥其复合生态效能的重点,对促进城乡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图谱理论,以2020年成都市Landsat 8 OLI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提取成都市中心城区绿地空间分布信息,量化绿地生态网络空间连通性特征,探讨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优化结构.结果表明:利用MSPA方法可有效识别出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区及连接桥区.采用图谱理论构建的绿地生态网络呈现如下特征:在中心城区南、北部区域多以河流廊道为主,且网络结构复杂,西部区域多以孤岛型分布的绿地斑块为主,而廊道数量相对较少;绿地生态网络的连通性区域差异特征明显,呈现由西向东、由外围向中心逐渐递减的变化趋势.最后,依据图谱理论指数,选取重要生态源地、踏脚石斑块及重要连通性生态廊道等关键要素,优化成都市中心城区绿地生态网络结构.基于MSPA与图谱理论的绿地生态网络优化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和方法支撑.

    形态空间格局空间连通性结构优化城市绿地生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