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春季降雨分配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呼吸的影响

    马澍陶宝先韩广轩王晓杰...
    2094-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降雨季节分配通过影响土壤水盐运移,可能对滨海湿地碳循环产生影响.春季是滨海湿地植物对降雨分配最为敏感的阶段,但春季降雨分配变化对滨海湿地土壤呼吸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基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春季降雨分配控制试验平台,设置+7 3%、+56%、对照、-56%和-73%五个处理(年总降雨量保持一致),探讨春季降雨分配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土壤含水量随春季降雨分配增大而显著增大,秋季土壤含水量则随春季降雨分配增大而显著降低,土壤盐度季节动态变化趋势与土壤含水量相反,其中春季盐度相对其他季节波动最大;地下总生物量及深层地下生物量贡献率均随春季降雨分配增多而增大,而浅层地下生物量贡献率则相反;年均土壤呼吸速率随春季降雨分配减少而降低,其中+73%与-73%处理差异显著(P<0.05);季节尺度上,春、夏季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随春季降雨分配增加而升高的趋势,秋、冬季土壤呼吸速率则表现为随春季降雨分配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春季降雨分配增加对春夏季土壤呼吸的促进效应远大于对秋冬季的抑制效应;土壤呼吸年均值不仅与春季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盐度呈显著相关,而且与地下不同层生物量贡献率及地下总生物量呈显著相关..

    降雨分配土壤呼吸水盐运移地下生物量滨海湿地

    西双版纳典型林型凋落物及其水文特征

    陆恩富朱习爱曾欢欢刘文杰...
    2104-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发挥水文功能的重要作用层.本研究以西双版纳地区热带季节雨林、单层橡胶林、橡胶/可可和橡胶/大叶千斤拔农林复合系统4种典型林型为对象,收集它们的地表凋落物并用室内浸泡法探究其水文特征,旨在为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总凋落物储量显著大于其余林型(P<0.05),而单层橡胶林和农林复合系统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个林型凋落物中,储量最大的组分为叶,占比均大于60%;除热带季节雨林外,其他林型凋落物组分最大、最小蓄水率均表现为叶>混合体>枝条+树皮>繁殖体;热带季节雨林各个组分的最大、最小蓄水率显著高于单层橡胶林(P<0.05);各林型不同凋落物组分持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相似,在开始阶段持水量迅速增大,之后持水量增加缓慢,浸泡20 h左右基本达到饱和;在各个时刻,热带季节雨林和橡胶/大叶千斤拔的凋落物持水量比橡胶/可可和单层橡胶林大;单层橡胶林有效拦蓄量最低,为4.69 t·hm-2,热带季节雨林为其1.7倍,橡胶/大叶千斤拔为其2.1倍;说明从热带季节雨林转变为单层橡胶林,凋落物的水文功能退化明显;构建诸如橡胶/大叶千斤拔、橡胶/可可等凋落物持水、拦蓄能力较好的农林复合系统能带来生态环境效益.

    土地利用类型农林复合系统凋落物组分拦蓄能力水文过程

    沈阳蔬菜地土壤中典型抗生素抗性基因与可移动元件分布特征

    王百羽张珣王宝玉蔺新...
    2113-2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沈阳地区蔬菜土壤中典型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与可移动元件(MGEs)的分布特征,利用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对沈阳市十里河、东陵路和新民屯蔬菜种植土壤中四环素类(tet)、磺胺类(sul)、氯霉素类(cml)、氨基糖苷类(aac)等ARGs以及转座子(tnp)和整合子(int)等MGEs的残留种类、数量和丰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采样区土壤中共检测出21个ARGs和6个MGEs;其中,cml检出率为100%,tet检出种类最多,共检出14种;在3个采样区土壤中均检出的ARGs和MGEs,为tetG-01、tetG-02、tetL-02、tetX、cmx(A),以及tnpA-04、tnpA4-05、intI-1(clinic);新民屯设施菜田土壤中ARGs的种类和丰度最高,其次是东陵路设施菜田土壤,十里河普通菜田土壤中ARGs的种类和丰度最低;根际土壤中ARGs的残留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此外,菜田土壤中sul和cml与MGEs呈显著正相关,表明MGEs可以促进这些ARGs在土壤中迁移和扩散.本研究结果为评估沈阳地区农田土壤ARGs的污染水平和有效防控ARGs传播风险提供了数据支撑.

    蔬菜土壤抗生素抗性基因可移动元件分布特征

    城市污泥农用对灌漠土作物产量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姚佳璇俄胜哲袁金华车宗贤...
    2120-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污泥农用是解决污泥处理处置问题的主要措施,但也存在重金属污染等潜在风险.为探索污泥合理利用,本研究以河西绿洲灌漠土为对象,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常规施肥(NP)、常规施肥+城市污泥堆肥9000 kg·hm-2(NPS9000)、常规施肥+城市污泥堆肥18000 kg·hm-2(NPS18000)、常规施肥+城市污泥堆肥18000 kg-hm-2+复种绿肥还田(NPGrS18000)和常规施肥+城市污泥堆肥18000 kg·hm-2+复种绿肥移除(NPGtS18000)5个处理,探讨不同处理对小麦-玉米轮作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状、有机碳和全氮的固存率、氮磷钾活化系数、作物产量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污泥处理的玉米产量较常规施肥差异不显著,但小麦产量较常规施肥显著增产,其中2015-2019年4个污泥处理间的小麦产量随污泥施肥年限的增加由差异显著逐渐到差异不显著.污泥施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活化土壤氮磷钾,提高有机碳和全氮固存率,降低土壤pH值和容重,并随施用量的增加培肥效果更佳.污泥施用、污泥+绿肥还田土壤重金属虽略有增加,但均低于国家安全标准.NPS18000处理的玉米籽粒锌和铅含量及NPGtS18000处理的玉米籽粒锌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施肥土壤重金属携入量远大于作物地上部分携出量.综上所述,施用污泥可显著提升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高量施用污泥与绿肥移除相结合,可抑制玉米籽粒对重金属锌和铅的吸收,增加重金属携出.为保证玉米籽粒锌和铅含量在安全范围内,污泥年携入锌和铅的量应在348 g·hm-2和9.5 g.hm-2以内.

    城市污泥土壤肥力作物产量土壤重金属

    南海典型岛礁的鹦嘴鱼群落结构组成

    全秋梅王腾刘永郭家彤...
    2133-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人类活动对鹦嘴鱼群落结构的扰动作用,可为鹦嘴鱼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20年7月在南海典型岛礁的调查数据显示,共发现鹦嘴鱼4属20种,其中,美济礁和晋卿岛均为14种,海南陵水9种.生物多样性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均呈现美济礁(3.09、0.81、2.50)>晋卿岛(2.32、0.61、2.27)>海南陵水(1.66、0.52、1.44)的变化趋势.远海岛礁到近岸人口密度增加和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表明美济礁、晋卿岛和海南陵水受到捕捞强度依次增强.另外,摄食功能群中易受到人类干扰的生物侵蚀类(excavators)鹦嘴鱼的数量和重量百分比依次为美济礁(28.96%、26.27%)>晋卿岛(15.86%、10.60%)>海南陵水(1.15%、0.51%);同样,对过度捕捞敏感的牧食类(browsers)也表现为美济礁(1.64%、0.82%)>晋卿岛(1.29%、0.76%)>海南陵水(0、0),摄食功能群结构组成的空间变化也反映了各区域捕捞压力的差异.进一步将各摄食功能群的鹦嘴鱼体长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即体长与Fishbase数据库中对应物种的最大体长的比值),发现晋卿岛>美济礁>海南陵水(P<0.05),该结果符合中度干扰假说,中度捕捞能降低物种的种内竞争,有利于晋卿岛的鹦嘴鱼获取更多的空间和食物资源,但长期的过度捕捞容易导致鹦嘴鱼个体减小.

    鹦嘴鱼中度干扰假说摄食功能群人类扰动

    长江下游鳊种群生长及繁殖特性

    刘思磊王银平李佩杰曹过...
    2146-2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长江下游鳊种群生长特征和繁殖特性,于2017-2018年连续4个季度在长江下游铜陵、芜湖、当涂、镇江、靖江、南通江段共采集鳊样本1040尾.采样群体体长为84.79~305.00 mm,体质量为8.50~673.39 g,雌雄比例为1 ∶ 0.97.样本年龄为1~6龄,其中2~3龄为优势年龄组,占比为87.79%.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 331.09×[1-e-0.22(t+0.27)]、Wt = 589.05x[1-e-0.22(t+0.27)]2.964,生长拐点年龄 ti = 4.67 a,拐点体质量为174.00 g,对应体长为219.42 mm.对其中24尾样本进行了解剖,绝对繁殖力为1630~154247粒,均值为35792±39381粒;相对单位体重繁殖力(FW)10.99~383.70粒·g-1,平均值120.06±89.68粒·g-1,相对单位体长繁殖力(FL)7.89-598.44粒·mm-1,平均值为142.23±135.78粒·mm-1,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分别呈线性、指数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下游鳊年龄结构简单,低龄个体占优势,繁殖潜力较弱,但生长参数处于较高水平,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其种群资源可持续利用.

    长江下游年龄生长繁殖特性

    基于齐口裂腹鱼趋光特性的涵洞式鱼道光环境优化

    黄婕林晨宇石小涛张宁...
    2155-2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涵洞在维持地表水流动的同时也保证了当地水域生境的完整性,为洄游鱼类提供了基因交流通道.作为影响涵洞式鱼道运行效果的重要因素,洞内阴暗的光照条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鱼类的上溯,制约了涵洞的过鱼能力.本研究在涵洞物理模型中构建涵洞典型光环境,针对我国重要冷水性经济鱼种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展开调查.实验设置2个光色水平(白光、绿光),3个照度水平(10~100lx、100~1000 lx、1000 lx以上)与黑暗对照组,以实验鱼进入涵洞的尝试次数、尝试成功率及在涵洞内外的分布率为指标,分析了不同光照下齐口裂腹鱼通过涵洞式鱼道过程中的行为变化及其上溯规律.结果表明:在100~1000 lx的绿光条件下,齐口裂腹鱼的尝试次数显著高于10~100 lx绿光(P = 0.009)和同照度下白光的尝试次数(P = 0.044);实验设置照度和光色的改变不会引起齐口裂腹鱼尝试成功率的显著改变(P = 0.819);白光在照度为0~1000 lx时能吸引齐口裂腹鱼尝试进入涵洞,并在一定概率下成功上溯,但当照度达到1000 lx以上时会引起鱼的逃逸行为;绿光在100~1000 lx的照度下能够大幅提高齐口裂腹鱼到达涵洞上游的比例至(22.50±8.74)%,但1000 lx以上的绿光则会造成鱼在涵洞内的滞留,使该比例下降至(16.44±4.01)%.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涵洞式鱼道光环境优化策略,先使用100~1000 lx的绿光将鱼类吸引进涵洞,再使用1000 lx白光刺激其快速通过涵洞.

    光环境涵洞式鱼道趋光性上溯洄游

    摇蚊幼虫及霍普水丝蚓的生物扰动缓解福寿螺对梨形环棱螺生理胁迫

    刘洺源张叶军衡洋陈乃菲...
    2164-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寿螺为16种首批入侵我国的恶性入侵种之一,其直接的取食与竞争作用以及间接的生态干扰均对本土物种的生存与延续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为了探究本土生物扰动者霍普水丝蚓与摇蚊幼虫是否可缓解福寿螺入侵后对本土近生态位物种梨形环棱螺的生态挤压作用,设置了 3组实验,观察福寿螺与梨形环棱螺分隔-共养体系中加入霍普水丝蚓与摇蚊幼虫后二者15 d生存率、体质量相对变化率及单螺体质量相对变化率,并观察水体中不同密度、不同分布方式的霍普水丝蚓与摇蚊幼虫对福寿螺入侵后对梨形环棱螺产生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加入生物扰动者时,福寿螺的生存率显著高于梨形环棱螺(P<0.05),加入生物扰动者后,福寿螺的生存率显著下降(P<0.05),而梨形环棱螺的生存率显著提高(P<0.05),体质量损失得到显著的改善(P<0.05);霍普水丝蚓不论何种密度都可使福寿螺的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而使梨形环棱螺生存率明显提高(P<0.05),在高密度时这种效应最大,使福寿螺生存率显著降低(P<0.01);从放置方式模拟底栖动物在水体中的分布来看,当霍普水丝蚓均匀分布时,对梨形环棱螺的生存最有利;虽然加入霍普水丝蚓或摇蚊幼虫都有利于梨形环棱螺的生存,并弱化福寿螺的入侵作用,但综合考虑,霍普水丝蚓的效果优于摇蚊幼虫.

    福寿螺梨形环棱螺摇蚊幼虫霍普水丝蚓生物扰动入侵机制

    白洋淀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陈泽豪杨文王颖付军...
    2175-2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查了 2018年白洋淀大型底栖动物、水质和沉积物特征,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白洋淀大型底栖动物6纲21种,以腹足纲和昆虫纲为主;平均生物量和平均生物密度具有时空差异,夏季平均生物量最高,南刘庄最大;春季平均生物密度最高,东田庄最大;利用多样性指数进行水质评价,发现白洋淀水环境质量处于较低水平,水体中的氮、磷和沉积物中的碳、氮含量相对较高;影响底栖动物的主要水质环境因子和沉积物环境因子分别为NO3--N、TN、温度、TOC和NO3--N、pH、NH4+-N.本研究结果可为白洋淀大型底栖动物的修复与管理提供依据.

    大型底栖动物水质环境因子沉积物环境因子冗余度分析

    南黄海两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底拖网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

    袁健美张虎胡海生贲成恺...
    2186-2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19年8月—2020年4月的3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南黄海2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了 2个保护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现状.结果表明:2个保护区3个季节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78种,其中甲壳动物最多(30种),其次是鱼类25种,软体动物12种,棘皮动物10种,多毛类1种;保护区的优势种较为丰富,对虾保护区优势种季节更替率较小,银鲳保护区优势种以甲壳类为主,经济种类较多;夏季2个保护区之间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P<0.05),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总体上相对稳定.本研究为近岸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渔业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海州湾吕泗渔场拖网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物种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