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b胁迫对西北地区三种藓类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王明明肖钰鑫庄伟伟
    1618-16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藓类植物作为敏感的环境指示物,已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以前期筛选的3种西北地区藓类植物——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真藓(Bryum argenteum)、尖叶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为材料,通过室内模拟Pb胁迫和生理生化测定,比较3种藓类植物叶绿素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对不同浓度Pb胁迫的响应差异,为西北地区藓类监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真藓和尖叶匐灯藓的Chl含量对中低浓度Pb胁迫(1~5 mmol·L-1)具有应激效应,齿肋赤藓Chl含量在不同浓度Pb胁迫(1~10 mmol·L-1)下均表现为持续抑制,3种藓类植物的Chla/b值受Pb胁迫的影响显著降低.在Pb胁迫下,3种藓类植物会产生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来调节细胞渗透平衡,但在不同浓度处理的增幅情况有所不同,而高浓度的Pb(10 mmol·L-1)对3种藓类植物将产生严重的毒害现象,导致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显著降低.3种藓类植物丙二醛(MDA)含量随Pb浓度的增加显著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总体表现为低浓度(1~5 mmol·L-1)刺激正向应答,高浓度(10 mmol·L-1)产生抑制作用.综合分析得出,3种藓类植物对Pb胁迫的敏感性为:齿肋赤藓>真藓>尖叶匐灯藓,可将齿肋赤藓作为Pb污染敏感指示植物,耐Pb能力较强的尖叶匐灯藓具有Pb污染生物修复的潜力.比较不同生理指标变化发现,MDA含量对Pb胁迫具有单一浓度依赖性,可将其作为检测Pb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藓类植物重金属污染生理特性Pb胁迫

    41份木豆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盛伟吴欣池李慈云马艳艳...
    1627-1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41份木豆(Cajanus cajan)种质资源进行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测定发芽特性、活力指数、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等10项指标,通过变异系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同时分析干旱胁迫下不同抗旱性木豆的生理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41份木豆种子萌发期抗旱性差异显著,可将41份木豆种质资源划分成高抗旱型(1份)、抗旱型(10份)、中间型(28份)和敏感型(2份)4个类别.相对活力指数、相对根冠比、相对鲜重和相对根系平均直径可作为木豆萌发期抗旱性评价指标.高抗旱型木豆幼苗的SOD、POD和CAT酶活能力优于其他类别.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 11 份(D21024、D21035、D21022、D21094、D21031、D21030、D21061、D21134、D21136、D21009、D21023)萌发期抗旱性强的木豆种质,有望在干旱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木豆种子萌发干旱胁迫生理响应

    外源褪黑素对盐胁迫下水稻苗期碳氮代谢的影响

    陈丽珊周红艳林伟伟
    1635-1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以NaCl浓度为16.3 mmol·kg-1盆栽土壤为对照,以补充NaCl至100 mmol·kg-1为盐胁迫,调查了盐胁迫条件下叶面喷施100 μmol·L-1褪黑素对水稻苗期碳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盐胁迫抑制水稻生长、碳氮代谢能力,且随胁迫时间延长抑制作用越明显;胁迫第10天碳水化合物、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上升,而胁迫第24天低于CK;胁迫第10天IAA、GA3和ZR含量降低,ABA和MT含量上升;褪黑素处理通过提高盐胁迫下水稻幼苗碳氮代谢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同时提高MT、IAA、GA3和ZR含量,降低ABA含量.外源褪黑素可以提高盐胁迫条件下水稻幼苗碳氮代谢能力并促进生长,增强水稻幼苗抵御盐胁迫的能力.

    盐胁迫褪黑素碳氮代谢激素水稻

    氮肥运筹对旱地胡麻同化物形成及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

    景娜高玉红张巧霞文明...
    1644-1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氮肥运筹对提高作物产量、降低化肥投入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田间试验,研究3个施氮量(N1:60 kg·hm-2;N2:120 kg·hm-2;N3:180 kg·hm-2)和 3 个施氮时期(T1:全部基施;T2:2/3 基施+1/3 现蕾初期追施;T3:1/3基施+1/3分茎初期追施+1/3现蕾初期追施)对西北旱区胡麻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籽粒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2020年和2021年,施氮120 kg·hm-2(N2)处理胡麻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比其他处理分别高5.47%、34.87%、6.63%和4.00%、17.57%、4.54%;胡麻籽粒产量较其他处理提高4.29%和5.11%;不同施肥时期下,2/3基肥+1/3现蕾初期追施处理(T2)显著促进了胡麻的生长发育;施氮量和施肥时期对胡麻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分配量、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输入籽粒的量的互作效应均达显著水平;其中,120 kg·hm-2氮肥按2/3基肥+1/3现蕾初期追施处理(N2T2)的胡麻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籽粒干物质分配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20年和2021年,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输入籽粒的量和籽粒产量较传统施氮模式(N3T1)分别增加49.43%、24.52%、7.29%和37.30%、9.90%、9.11%;胡麻现蕾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胡麻籽粒产量均与胡麻产量性状呈显著正相关,有效果数和每果粒数增加是胡麻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120 kg·hm-2氮肥按2/3基肥+1/3现蕾初期追施有利于促进胡麻干物质积累,提高花期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和籽粒干物质分配量,增加有效果数和每果粒数,进而提高胡麻籽粒产量,是胡麻高产的适宜氮肥管理方式.

    氮肥运筹胡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籽粒产量

    基于格兰杰因果关系的门源油菜始花期预报方法

    赵梦凡颜亮东周秉荣李菲...
    1653-1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菜花节已成为很多地方的特设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准确预测预报花期可以指导公众合理安排出游时间.利用青海省门源县农业气象站1980-2021年油菜生育期观测资料,结合同期气象资料和北半球相关大气环流指数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探明门源油菜始花期的影响因子并构建油菜始花期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门源油菜始花期总体表现为大幅波动提前-小幅波动推迟的趋势,整体变化趋势不明显,变率较小,平均始花期为7月3-4日;门源油菜始花期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0℃积温、≥3℃积温、≥5 ℃积温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北半球副高北界位置指数、北太平洋副高北界位置指数、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东亚槽位置指数呈显著相关(P<0.05);北半球副高北界位置指数、北太平洋副高北界位置指数、太平洋区极涡面积指数和东亚槽位置指数与门源油菜始花期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且存在1年滞后期;将滞后期1年的2个大气环流指数耦合积温作为预报因子,通过线性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门源油菜始花期预报方程,有效提高预报准确率,误差3天以内.

    油菜始花期花期预报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遮光对澳洲青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杨永娥张晓煜冯蕊李芳红...
    1661-1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澳洲青苹为对象,在2021年7-9月对澳洲青苹果树进行遮光处理(0、15%、25%、35%),测定不同遮光处理下的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探究遮光对澳洲青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为澳洲青苹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15%的遮光处理增加了澳洲青苹叶绿素含量,25%以上的遮光处理明显降低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随遮光程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2)15%的遮光处理减弱了"光合午休"现象,25%以上的遮光处理使光合日变化由"双峰型"变为"单峰型",但35%的遮光使光合速率明显降低,对澳洲青苹适度遮光有利于叶片对光照的充分利用.(3)遮光提高澳洲青苹叶片光补偿点,降低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以及量子效率.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澳洲青苹叶片最大荧光值升高;遮光提高了叶片对光能的吸收能力,但降低PSⅡ反应中心活性,抑制PSⅡ的QB还原能力而提高Qa还原能力;遮光提高了PSⅡ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比率,减低热耗散量子比率,以提高对光能利用率.

    光照澳洲青苹光合色素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

    根茎型禾草地下芽库与克隆构件的生长特性

    樊如月牛茹王春雯王梓凡...
    1670-1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根茎型禾草的克隆生长特性在揭示草地植物的适应对策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观测24种根茎型禾草地上、地下克隆生长格局的基础上,选择3种代表性禾草,采用"单位土体挖掘取样法",对其芽库及克隆构件季节性变化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根茎型禾草的克隆生长格局包含三类:(Ⅰ)以无芒雀麦为代表的"短根茎平面扩展型"、(Ⅱ)以赖草为代表的"长根茎平面扩展型"和(Ⅲ)以白草为代表的"空间层片扩展型".(2)白草的分蘖(540~680个·m-2)、节间(3200~4600个·m-2)和芽库(350~1000个· m-2)密度成倍数高于其他2种禾草,其空间克隆生长能力最强(P≤0.05);赖草的节间密度(1300~1700个·m-2)和长度(3.5~4.0 cm)显著高于无芒雀麦的节间密度(70~320个·m-2)与长度(1.0~1.5 cm),根茎延伸能力较后者强(P≤0.05).(3)无芒雀麦的分蘖密度与分蘖芽呈正相关,但与向上芽呈负相关,呈"密集型"生长(P≤0.05);赖草的分蘖密度和节间密度与根茎芽、分蘖芽、水平芽和向上芽的芽密度均呈正相关,呈"密集-游击型"过渡生长;白草分蘖密度和节间密度均与根茎芽呈正相关,呈"游击型"生长.结合研究区干旱、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土壤贫瘠等特点,"密集-游击型"生长的赖草既可以集中利用资源,也可以索取分散资源,更易于在该区形成优势种群.通过分析芽库、克隆构件的分布与数量关系,了解根茎型禾草克隆生长特性,有助于揭示植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为退化草地的恢复提供有益参考.

    芽库密度分蘖密度节间密度克隆生长格局

    湿地公园芦苇重金属富集能力分析——以闽江流域乌龙江段为例

    陶长铸李林鑫张婷李娜娜...
    1678-1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湿地公园芦苇植株对重金属的富集效果,选取闽江福州段乌龙江沿线6个湿地公园(农大湿地公园、农大沙滩公园、金山寺湿地公园、流花溪湿地公园、乌龙江湿地公园和怀安绿道湿地)为对象,运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芦苇植株、芦苇根际土壤中重金属及湿地公园水域沉积物(As、Zn、Pb、Ni、Cr、Cu)累积含量.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As的污染指数达强度(>3),As的地累积指数达到中-强度(2~3),其他元素的污染指数为轻微、中等,地累积指数为轻微-中度,各湿地公园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处轻微级,但As污染有待加强治理.(2)芦苇对As的转运系数均值达1,主要富集于地上部,具有良好的As适应性;Zn、Pb、Ni、Cu主要富集于芦苇根系.(3)农大沙滩公园芦苇为Pb富集型,怀安绿道湿地芦苇为Cu富集型,可推广为闽江流域Pb、Cu含量超标的湿地公园重金属修复植物.

    乌龙江流域芦苇重金属湿地公园富集系数转运系数

    环巢湖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的空间变化

    梁凤周立志
    1687-1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公园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庇护场所,湿地鸟类是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的指示类群,各功能区的生境因子状况决定了湿地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的特征.了解鸟类群落多样性及其决定因素,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湿地公园生态管理.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对环巢湖3个湿地公园的鸟类种类、数量和生境因子进行了调查,通过分析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及其与生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空间格局及生境特征.共记录鸟类15目49科157种,水鸟5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1种,安徽省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7种.春季和冬季鸟类物种丰富度高,夏季最低;夏季鸟类香农多样性指数最高,冬季最低.半岛和柘皋河湿地公园的恢复重建区的嵌套组分高于其他功能区的空间周转组分,槐林湿地公园的生态保育区的嵌套组分高于其他功能区的空间周转组分.多元线性回归和基于相似或相异矩阵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距林地的距离和距建设用地的距离对鸟类α和β多样性及其嵌套和周转组分均具有显著性影响,草本植物盖度和距水域的距离对α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

    鸟类群落α多样性β多样性湿地公园

    甘肃兴隆山野生马麝夏季卧息生境选择

    申立泉高浩翔王功刘瑞...
    1699-17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境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基底,卧息地是动物生境利用中的重要构成,野生动物对卧息地的选择和利用与其繁殖成功率和种群动态关系密切.为确定野生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夏季卧息地的生境特征,于2021年7月1日至8月25日期间对甘肃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麝夏季卧息地生境选择进行研究.共记录52个卧息地生境样地和157个对照样地,测定其中的海拔及郁闭度等16个生境变量,采用Vanderp-loeg-Scavia选择指数法分析马麝对卧息地生境变量的偏好性,并比较卧息生境样地和对照样地的差异.结果表明:(1)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野生马麝的夏季卧息地生境的坡度适中(38.04°±0.76°)、郁闭度较大(58.75%±2.66%)、乔木较高(22.35±1.56 m)和较密(16.85±0.96 株)及倒木较多(0.38±0.08 个).(2)马麝夏季卧息地多处于北坡、上坡位、隐蔽度较强、距水源较近、干扰较弱的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并多以青海云杉和白桦为优势植物.(3)影响野生马麝夏季卧息生境选择的重要变量主要是乔木数、乔木郁闭度、倒木数和坡度,其夏季卧息地生境的判别正确率为90%.野生马麝夏季的卧息生境特征综合反映了马麝对食物资源、安全及温度调节的生态需求.

    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指数生境特征生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