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2年南方高温干旱特点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张蕾钱拴曹云何亮...
    2182-2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22年南方地区气象观测、植被和土壤资料,结合高温干旱指数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模型,量化了 2022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特点及其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高温干旱具有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特点,属历史罕见;6月21日-8月25日,长江流域平均高温日数为42。4 d;6月21日-11月20日流域平均降水量较2000-2021年同期少38。9%。6月21日—8月31日、6月21日-9月30日和6月21日-11月20日,长江流域平均植被水分亏缺距平百分率分别为-163。1%、-176。7%、-192。6%;浙江、江西、湖南、重庆、福建、贵州植被水分亏缺严重,6月21日-8月31日、6月21日—9月30日和6月21日—11月20日植被水分亏缺量分别为62。2~216。5、86。6~307。3和149。3~400。2 mm,植被水分亏缺距平百分率分别为-306。3%~-134。3%、-525。4%~-140。6%和-447。8%~-158。4%。NPP受高温干旱影响出现明显下降;至8月31日、9月30日和11月20日,长江流域平均NPP较2000-2021年同期均值分别低3。3%、11。1%和10。2%,均为21世纪以来同期最低。高温干旱较严重的浙江、江西、湖南、重庆和福建11月 20日植被 NPP 较 2000-2021 年同期分别低 14。1%、16。8%、14。9%、11。5%和 18。9%。

    高温干旱植被水分亏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辽西北地区1998-2020年气候变化对生长季NDVI影响的量化分析

    李雪华季飞龙李晓东温日红...
    2189-2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准量化气候变化对NDVI的影响趋势和确定关键驱动气象要素,对于生态脆弱区的植被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辽西北地区23个气象站点1998-2020年生长季气象数据和MODIS NDVI遥感影像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斜率估计和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分析了 NDVI、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蒸散发的变化趋势。运用空间插值、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波段运算,探讨了 NDVI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及关键气候驱动力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辽西北地区1998-2020年NDVI以倾向率0。03 10 a-1呈显著增加趋势(P<0。01),但气候变化趋势不显著。1998-2008年和2009-2020年气温、蒸散发、日照时数和降水变化趋势相反。辽西北地区NDVI与气温、蒸散发和日照时数主要呈负相关而与降水呈正相关,2009-2020年NDVI与气候相关性明显弱于1998-2008年。1998-2008年日照时数和蒸散发相对重要值比例分别为54。52%和22。93%,分别是中西部和东部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2009-2020年蒸散发和气温相对重要值比例分别为38。18%和26。89%,蒸散发主要影响中部和西北部,而气温主要驱动的局域分布较分散。辽西北地区植被变化受降水影响相对较小。研究明确了区域植被变化及局域关键气候驱动要素,可为辽西北生态脆弱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NDVI气候驱动变化趋势生长季辽西北地区

    DNDC模型在稻田水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万佳静景元书吉梦宇孙琪娜...
    2198-2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稻田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库,它具有碳源和碳汇双重功能。充分发挥稻田碳汇功能对推进低碳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稻田水肥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稻田碳固存能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DNDC模型在稻田水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从稻田生态系统固碳减排角度出发,总结了稻田水肥管理措施对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土壤碳库和作物生产固碳的影响,评价了不同稻田轮作模式的固碳减排效应,并展望了 DNDC模型在未来稻田生态系统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将为未来稻作生产固碳减排,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生物地球化学模型农田固碳减排敏感性分析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土壤氮、磷有效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苏颖佳杨凯张乾徐爽...
    2208-2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菌根类型树种在氮、磷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通过微生物、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等作用影响土壤氮、磷循环和有效性。为深入了解菌根树种——丛枝菌根树种和外生菌根树种之间氮、磷循环的差异,本文对近30年研究进行综述,明确不同菌根树种土壤氮、磷有效性特征,分析菌根类型树种对土壤氮、磷有效性影响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结果表明,树种菌根类型对土壤氮、磷有效性影响明显不同,丛枝菌根树种土壤氮有效性高于外生菌根树种,而酸性土壤中外生菌根树种土壤磷有效性高于丛枝菌根树种。丛枝菌根树种凋落物质量高(低碳氮比、低木质素),与能快速矿化有机物的微生物(腐生真菌)相适应,引起快速的养分循环速率,因此使土壤无机氮有效性提高;而外生菌根树种酶促能力强、根系分泌能力强,促进土壤无机磷有效性的提高。在今后的研究中,需结合树种的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史,分析树种菌根类型对土壤氮、磷有效性的影响。

    丛枝菌根树种外生菌根树种氮有效性磷有效性微生物凋落物

    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蕊赵学勇王瑞雄胡晋瑜...
    2222-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小幅度变化即可影响植被的养分供应和碳素在土壤与大气之间的交换,进而响应和反馈全球变化。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是影响土壤碳储量和土壤碳排放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的土壤碳效应对于提高区域土壤碳储量,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概述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区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下的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对土壤碳库和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明确了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下土壤有机碳动态的主要影响因素。然而,关于城市建设和城市扩张导致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影响的研究还十分薄弱。这限制了我们对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引起的土壤碳效应的全面理解。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应加强城市建设和城市扩张过程中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动态影响的研究,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热点区域。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干旱、半干旱区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科学认知水平,为科学利用和保护有限的土壤资源,制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案,增加土壤碳固存潜力和减缓土壤碳排放提供理论依据。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土壤碳库土壤碳排放气候变化城市化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鸟类及其栖息地识别——以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例

    王洪昌夏舫张渊媛刘颖杰...
    2231-2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获取鸟类的种类、数量及生境信息是鸟类生态学研究的基础。近些年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弥补了传统野外调查方法的缺陷,为鸟类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智慧化手段。本文选取北京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4处观测点,通过搭建具有自适应损失函数的ResNet34双任务网络模型,实现同时识别鸟种及其栖息地类型。结果表明:基于模型共记录鸟类10种,以鸿雁、苍鹭、普通鸬鹚和绿头鸭为主,其中,夜鹭和苍鹭以树木作为主要栖息地,鸿雁和绿头鸭以水面作为主要栖息地,普通鸬鹚、斑嘴鸭和小白鹭以水中立木等人工生境作为主要栖息地,喜鹊则主要以地面作为栖息地,赤麻鸭和鸳鸯的栖息地较为广泛,在地面、人工生境、水面区域均有栖息;识别模型的鸟种识别准确率达95。62%,栖息地识别准确率达97。20%;识别方案采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鸟类图像采集方法代替人工数据采集手段,并首次使用"物种+栖息地"的双任务分支结构,对物种及其栖息地两类信息同时进行识别;模型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实现了鸟类生态学研究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结合,对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演进具有参考意义。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鸟类多样性栖息地

    湖南大围山鸟兽物种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

    罗堯潘丹李佳琦张冰...
    2239-2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外相机技术已成为野生动物资源监测、行为模式分析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方法。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长沙市唯一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同时又是国家森林公园,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重要的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2017年3月-2018年12月,利用公里网格抽样调查法,在位于罗霄山脉支脉的湖南大围山(湖南浏阳大围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相邻的浏阳市张坊镇)共设立3个面积均为20 km2的样地,每个样地安装20台红外相机,对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监测,累计获得33375个相机工作日,鸟类和兽类的独立有效照片分别为5269张、4863张。共监测到兽类4目10科15种,鸟类7目23科54种。其中,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和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等 10 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斑林狸为罗霄山脉首次记录。物种相对多度指数(RAI)分析表明:RAI排在前三位的兽类分别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野猪(Sus scrofa)和猪獾(Arctonyx collaris);排在前三位的鸟类分别是白鹇、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和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初步掌握了湖南大围山鸟兽资源现状,为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与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红外相机鸟类兽类斑林狸生物多样性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