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吐鲁番盆地杏树树干液流变化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麦合木提·图如普周伟权丁想白克力·肉孜...
    2378-2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PS-TDP8插针式热扩散探针技术,在不同生长季节对吐鲁番盆地杏树树干液流变化进行监测,并同步记录果园气象因子,分析杏树树干液流变化规律,建立树干液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为干旱地区杏高效、节水栽培提供依据.结果 表明:吐鲁番盆地杏树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6、7月液流速率日变化峰值为最大,分别达到0.71、0.78 g·s-1;杏液流速率表现为晴天高于阴天,且晴天液流产生时间比阴天早1h;夏季液流启动时间于07:30-08:00左右,比春季和秋季早1h,并持续时间长,单位时间内的液流量大,这导致夏天杏树液流速率峰值最大,平均单位时间液流量、日平均液流量及月液流量均高于其他季节,分别为0.461 L·h-1、11.062 L·d-1、331.68 L·month-1.气温、光照辐射和水汽压亏缺的变化规律与液流速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上一致,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与杏树树干液流速率日变化规律相反,呈现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构建了杏树树干液流速率与环境因子的逐步回归模型,各方程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月份决定系数R2均大于0.85以上,拟合良好.总之,吐鲁番盆地夏日光照辐射强,气温较高,夏季杏树液流量加快,蒸腾耗水量增加,因此夏季要及时灌溉,且灌溉时间宜选日出前或日落后,避免蒸发造成灌溉水损失.

    液流速率环境因子吐鲁番盆地

    青藏高原色林错流域高寒草原坡面产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刘志伟李胜男郭燕红马宁...
    2388-2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坡面产流与降雨之间的关系是揭示降雨-径流产生机制以及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的关键.受特殊的地理条件限制,在青藏高原的典型高寒草原缺乏坡面产流的相关实测数据,限制了学术界对该区坡面产流特征及机制的理解.本研究选取色林错流域的典型高寒草原坡面为对象,通过开展坡面降雨、土壤水分和产流过程观测,探讨高寒草原坡面产流特征,诠释坡面降水-下渗-储存-产流机制;并结合土壤含水量、下垫面性质以及降雨强度、降雨量等特征的观测,分析影响坡面径流的主要因素.结果 表明:6-10月色林错流域坡面产流的模式主要为超渗产流;在小雨时,降雨量为7.6 mm,径流深为0.23 mm,水分入渗量为2.63 mm;在中雨时,降雨量为18.8 mm,径流深为0.68 mrn,水分入渗量为14.65 mm;在大雨时,降雨量为32.4 mm,径流深为0.78 mm,水分入渗量为30.49 mm;在暴雨时,降雨量为55.4 mm,径流深为0.89 mm,水分入渗量为47.59 mm,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水分入渗分别发生于土壤0~5 cm、0~ 80 cm、0~10 cm和0~ 80 cm;厘清了研究区产流形成的最小降雨量和径流系数,率定了径流系数的主要影响因子,在低含水量(5%左右)时,产流形成的最低降雨量为5 mm;而在高含水量(8%左右)时,产流形成的最低降雨量为1.8 mm,径流系数大约为0.016,最大10 min降雨强度和土壤初始含水量是影响径流系数的主要因子.

    色林错高寒草原坡面径流径流系数最大10min降雨强度

    短期氮添加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张馨文安慧刘小平文志林...
    2400-2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宁夏荒漠草原开展短期氮添加实验,探究不同氮添加水平(0、5、10、20和40 g·m-2·a-1,分别表示为CK、N5、N10、N20和N40)对荒漠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短期氮添加处理显著影响了植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及群落盖度,而对Pielou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影响;N10处理下Shannon多样性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及群落盖度达最大值,分别为2.05、10及70.75%;N20处理下Pielou均匀度指数达最大值(0.92);短期氮添加显著增加了荒漠草原植物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显著降低了植物群落的根冠比;短期氮添加提高了植物群落稳定性,而当中量氮添加(N10)时,植物群落稳定性最强.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组成及稳定性受到短期氮添加的影响,适量的氮添加可以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生物量以及群落稳定性.

    荒漠草原氮添加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群落稳定性

    内蒙古地区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任晋媛佟斯琴包玉海郭晓萌...
    2410-2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探讨极端气候的变化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对气候灾害预防和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基于内蒙古地区的气温、降水资料和MODIS NPP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法、GIS应用分析以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地区极端气温和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NPP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极端高温指数和极端降水指数均表现为上升趋势,而极端低温指数呈下降趋势;2000-2017年内蒙古地区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且东部地区增加幅度最大;内蒙古地区的NPP受极端降水的影响比极端气温明显,且极端降水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灌丛、戈壁荒漠、沙地植被和农作物.

    极端气温极端降水NPP内蒙古地区

    不同水深和基质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生理生态适应策略

    王磊胡效卿张卓伦高雨轩...
    2421-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水植物是浅水湖泊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水深和基质是影响其生长的关键因素.苦草(Vallisneria natans)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中常见的沉水植物,水深变化与基质类型对苦草生长的影响已有部分研究,但结合苦草叶片生理性状的研究则相对缺乏.本研究使用沙土和泥土,在3个水深(40,120,200 cm)下种植苦草,探讨不同水深和基质下苦草的形态响应和生态生理适应策略.研究发现,浅水(40 cm)和深水(200 cm)区苦草通过改变株高、分株数和叶片数增加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叶绿素浓度来适应胁迫环境.中等水深(120 cm)的苦草抗氧化酶活性较低,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深.不同基质使苦草产生生长差异,泥土中苦草的株高、叶片数和分株数普遍高于沙土.在40 cm水深泥土中苦草的叶绿素高于沙土,而在120~ 200 cm水深沙土中苦草的叶绿素更高.此外,基质类型并未使苦草抗氧化酶活性产生差异.研究表明,苦草在不同水深和基质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策略,40~120 cm水深泥土基质利于苦草生长.

    沉水植物环境因子形态性状抗氧化酶叶绿素

    越冬期低温胁迫对黄淮地区不同品种小麦的影响

    余卫东伍露冯利平胡程达...
    2431-2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冻害是冬小麦生产中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气候变暖和冬季气温升高并没有明显减轻冬小麦越冬期冻害风险.本研究通过大田盆栽和室内低温箱处理相结合的方式,选取冬性(农大211,ND)、半冬性(郑麦366,ZM)和弱春性(偃展4110,YZ)品种进行1 d的低温处理试验,其中ND和ZM的处理温度分别为-8、-9、-10、-12和-15 ℃,YZ的处理温度为-6、-9、-10、-12和-15 ℃.结果 表明:当处理温度≥-15 ℃时,ND没有植株死亡,ZM和YZ在-12 ℃和-15 ℃时出现植株死亡,死株率分别为58.3% ~66.7%和100%;ND和YZ茎相对死亡率在-10 ℃时显著增加,ZM则是在-9℃时显著增加,当茎相对死亡率达50%时,3个品种对应的临界温度值分别为-14.6 ℃(ND)、-11.3℃(ZM)和-10.0℃(YZ),茎相对死亡率可以作为黄淮麦区冬小麦抗寒性评价参考指标;-12℃及以下低温条件下,乳熟期单株干物质质量均显著降低,而叶片净光合速率在开花期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处理温度下3个品种均表现出减产趋势,且产量损失率随处理温度降低而增加;相同处理温度条件下,产量损失率和茎相对死亡率都表现为ND<ZM<YZ;对产量损失率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穗数减少是造成减产的主导原因.

    冬小麦低温胁迫产量损失黄淮地区Logistic方程

    旱作区谷子苗期生长、产量与土壤水分对不同施用年限腐殖酸的响应

    米俊珍张兰英田露赵宝平...
    2441-2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长城沿线丘陵地区干旱少雨严重制约作物出苗,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腐殖酸作为土壤改良剂具有抗旱保苗效应.基于田间定位试验,本研究分析了施用腐殖酸1~5年对谷子出苗率、干物质积累量、根长和抗氧化酶活性及苗期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 表明:施用腐殖酸处理均提高了苗期O~ 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贮水量;施用腐殖酸处理显著提高了谷子出苗率、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根冠比和根长,增加幅度分别为2.62%~ 16.53%、3.70% ~ 111.11%、8.21%~ 181.33%、4.22% ~33.25%和2.00% ~ 23.87%;施用腐殖酸处理显著提高了苗期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施用腐殖酸处理显著增加了谷子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4.06%~20.65%和0.67% ~ 16.25%.不同年限腐殖酸处理以连续施用5年腐殖酸效果最佳,但连续4年施用腐殖酸和连续5年施用腐殖酸之间差异不显著;考虑实际生产成本投入,推荐选用连续施用4年腐殖酸.研究结果可为长城沿线黄土丘陵旱作农田抗旱保苗提供技术支撑.

    腐殖酸土壤改良剂谷子出苗率抗氧化酶

    海南热带雨林土壤真菌时空分布格局

    杜昊楠陈伟兰国玉吴志祥...
    2450-2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中微生物通过分解土壤中的有机残体为植物提供养分,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明确海南岛热带雨林土壤真菌的组成及多样性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以海南省五大热带雨林区——吊罗山、五指山、鹦哥岭、霸王岭和尖峰岭雨林旱季和雨季土壤真菌为对象,基于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结果 表明:热带雨林不同地点的真菌组成差异显著,不同季节的真菌多样性差异较大,全氮和全磷是影响旱雨季土壤真菌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子,解释率分别为13.07%和17.86%.热带雨林土壤真菌群落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土壤养分是主要的驱动因子.

    热带雨林土壤真菌多样性季节

    高黎贡山天行长臂猿的果实性食物组成及种子传播潜力

    李宁乔璐王倩倩阮桢媛...
    2460-2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灵长类动物是森林植物种子的重要传播媒介,它们的取食行为和栖息地利用影响着森林植物的种群更新.天行长臂猿是云南高黎贡山的明星物种之一.研究天行长臂猿的果实性食物和种子传播潜力有助于认清濒危动物的种子传播功能并评估它们对森林植物更新的贡献.于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对云南高黎贡山赧亢的天行长臂猿家群的果实性食物和种子传播进行跟踪观察.结果 表明:天行长臂猿取食21科26属的33种果实.长臂猿取食果实的频次在季节间存在差异,以秋季(9-11月)最高.果实性状影响长臂猿的食物利用.小型肉质果、绿色和红色的果实颜色是长臂猿主要选择的果实特征.但在果实丰富的季节,长臂猿也会取食其他颜色的果实.天行长臂猿具有一定的种子传播潜力,在104份长臂猿粪便中共检出种子5099颗,其中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乌敛莓(Cayratia japonica)和江南越桔(Vaccinium mandarinorum)的完整种子较多.研究表明:天行长臂猿对10种果实类植物具有重要的种子传播潜力,但它们的种子传播有效性及其对森林更新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种子传播天行长臂猿果实类食物高黎贡山

    粤港澳大湾区珍稀濒危动物适宜分布区

    牛沛航冯艳芬王芳
    2467-2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高速发展往往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与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依据自然资源部印发的"双评价"指南,基于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24种珍稀濒危动物的分布数据以及多种环境因子变量,结合MaxEnt模型和GIS空间分析,对研究区内珍稀濒危动物适宜分布区域进行模拟.结果 表明:(1)研究区内3类珍稀濒危动物类别的MaxEnt模型试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AUC值均达到0.89以上,模拟的可信度高;(2)刀切法检验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类别动物而言,不同环境变量因子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最干季降水、土地覆被类型及昼夜温差月均值分别是鸟类、哺乳类、爬行和两栖类动物潜在地理分布的最重要影响因素;(3)研究区内可划定为珍稀濒危动物适宜分布区的面积为2998.84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27%,主要分布于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与鼎湖山、惠州市象头山、深圳市内伶仃福田自然保护区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米浦自然保护区内.研究结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及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物多样性物种保护适宜分布区MaxEnt模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