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苏冬小麦生育阶段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任义方张蕾李玉涛零丰华...
    1890-19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省作为南方麦区的重点种植区,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冬小麦生长期间干旱频发.掌握冬小麦干旱发生规律,尤其是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特点对规避其生产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利用气象、土壤水分和冬小麦生育期观测等资料,考虑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墒情和需水量的影响,构建冬小麦逐日干旱指数;综合干旱指数与0~10 cm 土壤相对湿度的对应关系,确定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干旱等级标准;利用统计和经验正交函数法(EOF)分析1981-2020年不同区域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干旱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干旱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干旱强度呈"北重南轻",频次呈"北多南少"的趋势,且苏北、苏中地区多发生中-重度干旱,苏南地区以轻度干旱为主;出苗-越冬阶段是干旱重发和频发时段;相较于1981-2000年,2001-2020年小麦干旱高发时段由出苗-越冬阶段逐步后移至抽穗-成熟阶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冬小麦干旱重发区域和常发时段,科学全面防御冬小麦干旱,并合理实现风险转移.

    冬小麦生育阶段干旱指数变化特征江苏

    新疆博格达山南坡植物群落表土花粉类型组合及其生态启示

    姚付龙吴冬瑾黄健唐国乾...
    1902-1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博格达山南坡57个表土花粉样品为代表,对比野外植被调查结果,借助数量生态学方法,探讨该区表土花粉类型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及其生态启示.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CA)将表土花粉样品沿海拔自下而上分为灌木荒漠、半灌木荒漠、山地草原、山地草甸草原、高山草甸5个植被带,与之对应的花粉类型组合为:麻黄属(Ephedra)-藜科(Chenopodiaceae)-白刺属(Nitraria)、藜科-蒿属(Artemisia)、禾本科(Gramineae)-藜科-蒿属、禾本科-藜科-蒿属-菊科(Compositae)-莎草科(Cyperaceae)、莎草科-藜科-禾本科-菊科-蔷薇科(Rosaceae).弱化藜科、蒿属对其他植被带的影响,表土花粉类型组合较好地响应了植被分布现状.基于PCA的花粉组合类型还指示了土壤及环境的干湿状况.藜科、禾本科、蒿属、莎草科、麻黄属、菊科、蔷薇科、白刺花粉在研究区或特定植被带含量高、变幅大,其气候指代意义在古环境重建时可作参考.麻黄属、莎草科代表性良好.藜科、蒿属呈超代表性,干扰了其他植被带花粉与植被间的数量关系判别.禾本科在表土花粉谱中得到体现,但与其在现代植被中的含量比仍表现为低代表性.干旱生境中的灌木、半灌木、陆生草本植物在简化了的表土花粉谱中优势明显,揭示了博格达山南坡自然环境的干燥性、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及脆弱性.

    花粉组合植被类型PCACA博格达山

    祁连山北麓中段荒漠草原啮齿动物栖息地特征

    马义杰王军屈勇楚彬...
    1911-1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祁连山北麓中段荒漠草原鼠害日趋加剧,已严重影响当地畜牧业生产和草原生态保护.明晰当地啮齿动物栖息地特征对鼠害精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调查了该区域啮齿动物地理分布及其主要分布区土壤物理性状和植物群落结构,从植被景观、土壤和植物3个层面揭示研究区啮齿动物栖息地特征.结果表明:(1)荒漠草原是研究区啮齿动物主要分布区;(2)0~30 cm 土壤紧实度和土壤水分与鼠洞密度显著相关(R2>0.32,P<0.05);(3)植被盖度、生物量、Patrick指数和Pielou指数与鼠洞密度显著相关(R2>0.31,P<0.05),珍珠猪毛菜(Salsola passerina)频度与鼠洞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4)冗余分析结果发现,显著影响啮齿动物栖息地选择的是0~30 cm 土壤紧实度(P<0.01).可见,0~30 cm 土壤紧实度是影响研究区啮齿动物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

    荒漠草原啮齿动物分布栖息地

    水深对克氏原鳌虾稻田养殖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张露李滔章叶飞王海艳...
    1920-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于2021年4-5月在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农业科技园稻虾试验地进行试验,试验设置0.6 m(D1)、0.9 m(D2)、1.2m(D3)和1.5 m(D4)四种环沟水深处理,以了解克氏原鳌虾(Procambarus clarkii)稻田养殖水体中环沟水深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D1、D2、D3和D4处理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106种,且均以绿藻门种类为主,分别占各处理的50.67%、46.83%、46.91%和46.38%,主要优势种为拟菱形弓形藻(Schroederia nitzschioides)、小球藻属(Chlorella sp.)和具尾蓝隐藻(Chroomonas caudata);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82×106~99.74×106 cells·L-1和0.77~27.21 mg·L-1,以D1处理的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最低,D4处理的丰度和D2处理的生物量最高;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显示,稻田水体水质整体介于清洁-中污染型,D1处理的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其他处理;冗余分析表明,溶解氧和水温对稻田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影响最大.在稻田养殖水体中保持浅水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提升浮游植物现存量.

    浮游植物稻田水深克氏原鳌虾

    微生物菌剂协同有机肥对矿区复垦植物生长与养分的影响

    王东丽郑笑影刘阳赵晓亮...
    1928-1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排土场复垦地由于生境条件恶劣,植物生长受限.为探明微生物菌剂的添加是否能够协同有机肥对复垦植物产生积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设计用量为3.6、10.8和18 g·m-23个混合菌剂协同有机肥施用处理(T1、T2和T3),以未配施菌剂为对照(CK),研究苦参的生长特征与茎叶和根的C、N、P含量及其关系,揭示微生物菌剂与有机肥对植物生长与养分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1)菌剂协同施用处理均可促进植物生长,其中T2处理下能显著提高植物根径、根鲜重、根干重和芽数(P<0.05),与对照相比,分别提高了26.49%、122.76%、109.84%和21.41%.植物生长特征综合表现为T2>T1>T3>CK,中等用量更有助于植物生长.(2)菌剂协同施用对植物养分的影响各异,对茎叶全氮含量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其中T3处理效果最为显著,提高了29.22%,但对茎叶和根有机碳、根全氮和全磷含量提升效果并不显著,且不利于茎叶全磷含量的提高(P<0.05),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始终受到P元素的限制.(3)不同器官间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表现出茎叶>根.(4)菌剂协同有机肥施用处理可显著提高茎叶C/P和N/P(P<0.05),但对茎叶C/N,根C/P、N/P和C/N的提高效果并不显著.综合植物的生长与养分特征分析,中用量菌剂协同有机肥(T2)更有助于苦参的生长,但应注意及时补充磷肥.

    排土场混合菌剂土地复垦冗余分析露天煤矿

    刺参养殖池塘患病区域沉积物菌群结构与功能特征

    林志萍周叶青张靖婧王荦...
    1936-1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刺参养殖池塘患病区域沉积物菌群结构与功能特征,本文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同一刺参养殖池塘患病区域与正常区域沉积物菌群结构与功能共性及特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区域相比,患病区域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丰富度显著下降(P<0.05);门水平下,患病与正常区域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患病区域沉积物特异性菌群则主要隶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以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弧菌属(Vibrio)、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Aliivibrio为代表;基于KEGG代谢通路注释,患病区域与正常区域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菌群代谢通路存在差异,其中有36条三级代谢通路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表现在糖胺聚糖降解、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各种类型的氮聚糖生物合成等通路显著性上调;正常与患病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菌群结构与功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弧菌、假交替单胞菌和葡萄球菌等条件致病菌的增殖加大了刺参患病的风险.

    刺参养殖池塘沉积物菌群高通量测序

    油田区土壤中石油烃残留特征及生态环境风险预测

    成智高李刚吴波郭书海...
    1944-1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石油烃(C10~C40)是由不同碳数的烃类化合物组成,各碳数烃类化合物残留差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风险.本文以辽河油田开采区为研究区域,分析不同污染历史土壤中各碳段石油烃残留特征,构建分碳段石油烃残留模型,基于土壤质量指数与蒙特卡洛模拟,评估及预测生态环境风险.结果表明:油田开采区土壤中残留石油烃含量差异大(17.8~2004.7 mg·kg-1),且各碳段占比不同,即C22~C40(53.00%)>C13~C16(31.81%)>C17~C21(15.17%)>C10~C12(0.02%);不同碳段石油烃的自然衰减速率常数(λ)范围为0.0286~0.0395 a-1,基于λ构建的残留模型及95%置信区间反映了各碳段石油烃的残留过程;评估显示,短期污染(≤35年)残留石油烃导致生态环境处于极低风险水平,而长期污染(>35年)则是中低风险;根据本研究情况及残留模型推演,在持续污染且无合理管控情况下,油田区生态环境整体上将长期处于极高风险水平.

    石油烃碳段残留模型自然衰减污染历史风险评估

    2011-2020年云南西双版纳MODIS火点的时空动态特征

    任静沈才明刘芳叶燎原...
    1953-1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本文综合考虑自然和人类活动要素,采用空间相关分析和概率密度估计的方法,探讨2011-2020年西双版纳MODIS火点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西双版纳MODIS火点的莫兰指数大于0.94,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相关性;(2)MODIS火点的时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每年的2-4月;(3)显著性水平为0.01时,火点的高程、坡度、距水系距离、冬夏季FVC、降水量、气温、风速、湿度等要素的概率分布服从Gamma分布,表明这些要素均对火点具有统计意义的贡献;(4)核密度估计结果揭示,西双版纳MODIS火点主要分布在距离居民点5~8 km,且距离道路2.5 km以内的林地内(占58.7%).研究结果不仅为理解火的发生规律提供了科学基础,且对热带雨林区的火情防控及生态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MODIS火点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西双版纳

    基于能值分析的重工业区域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研究

    张志斌于晓曼刘鸣达李金妮...
    1963-1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工业区域面临资源消耗过度、污染物排放严重的问题,如何平衡其绿色生态和经济发展受到热切关注.本研究以2017年辽宁省为例,采用能值分析方法核算其自然资本存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净化工业污染物所需环境服务及排放所致生态经济损失在内的资源消耗数量,分析了重工业区域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结果表明:(1)自然资本存量为5.46E+25sej,折合能值货币为1.54E+13 Em ($),地质资产占比最大,为48.90%;(2)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值货币价值为3.27E+11 Em ($),市场价格为5.80E+10 ($),其中水产品、矿物开采、化石燃料开采的能值货币价值远高于其市场价格;(3)资源消耗总量为1.54E+24 sej,其中可更新资源为3.28E+21 sej,不可更新资源为4.99E+23 sej,输入资源为1.03E+24 sej,表明辽宁省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当地不可更新资源与外部输入资源;(4)环境服务总量为9.85E+21 sej,是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1.73倍,污染物排放所致生态经济损失总量为1.84E+22sej,表明辽宁省经济活动的污染物不可避免地造成生态超载和生态经济损失,并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与能量进行人为净化;(5)基于基本能值核算方法和环境服务与生态经济损失的能值产出率为1.47,环境负载率为476,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0031,表明辽宁省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经济发展对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依赖程度较高,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下,与良好的绿色生态一体化发展尚有一定差距.

    自然资本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经济绩效指标老工业基地辽宁省

    珠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梁归方凤满李俊峰
    1973-1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碳"目标背景下,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话题.基于2011-2019年珠三角城市群9个地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模型对城市生态效率进行定量测度,结合核密度估计、趋势面分析法揭示其时空格局演变,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从时间、空间两大维度探讨其驱动因素的影响效应及其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珠三角生态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2011-2014年珠三角生态效率均值从0.61降至0.44,增长率为-27.93%;2015-2019年生态效率均值从0.57升至0.71,增长率为23.18%.核密度曲线显示存在低效率城市向高效率城市的"追赶效应".(2)珠三角各市生态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以珠江口一带为核心的中间高、两翼低的空间格局.在东西向和南北向呈现"倒U"型特征,随时间演化减弱并呈现中部>东部>西部、北部>南部的趋势分异.(3)珠三角各市生态效率驱动因素具有时空异质性.时间维度上,城市化对生态效率的正向驱动效应随时间波动下降,环境规制的抑制效应逐渐弱化,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随时间演化由正转负;空间维度上,城市化的影响系数呈现自西南向东北增长的格局,环境规制的抑制效应主要作用于中山、广州等中部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系数呈现西正东负的格局.研究结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空间决策支持,并为其他大城市群的生态系统管理与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生态效率Super-SBM模型时空演变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驱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