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口潮间带沉积物微塑料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龙籍艺童春富王涛吴逢润...
    2860-28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口潮间带作为陆地与海洋的过渡地带,已成为微塑料研究的热点区域.为了解我国典型河口潮间带沉积物微塑料组成和分布特征,本研究以长江口潮间带为研究区域,于2019年4月在崇明岛、长兴岛和横沙岛周边的潮间带植被分布区设置8个固定采样站点,对沉积物进行取样分析.结果 表明:长江口潮间带植被分布区沉积物微塑料平均丰度为0.015+0.002 n·g-1;微塑料平均粒径分布范围为204.4~546.4 μm;形状以纤维状和碎片状为主,分别占总数的59.8%和29.9%;颜色以透明、蓝色和白色最为丰富;材质类型以聚丙烯(PP)、乙烯丙烯共聚物(EPM)、聚乙烯(PE)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为主.微塑料丰度和粒径在不同站点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垂向分布均无明显规律;部分站点微塑料丰度及粒径与沉积物中值粒径、TOC、含水率及容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长江口潮间带沉积物微塑料的组成和分布在光滩和植被分布区之间有明显差异;潮间带微塑料的组成和分布受到陆海交互作用、人类活动以及潮间带植被和沉积物理化因子的影响.

    微塑料沉积物分布特征潮间带长江口

    云南省陆栖脊椎动物保护优先区判识与保护状况评价

    周键杨飞龄王军军王一婷...
    2872-2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护优先区系统判识是实现生物多样性高效保护的关键途径之一.云南处于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还未见陆栖脊椎动物保护优先区规划研究,且已有研究仅评估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状况,而对其他保护地类型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本文以保护物种为指示对象,首先应用物种分布与系统保护规划模型判识出陆栖脊椎动物保护优先区;然后,通过与3个已有保护优先区图层对比分析,研究陆栖脊椎动物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后,评估了6种已建保护地类型对保护优先区的保护状况.结果 表明:(1)按照17%和31%的面积保护目标,判识出的陆栖脊椎动物保护优先区主要分布于滇西北、滇西南、滇南和滇东北及沿国界边境地区;(2)31%目标下的陆栖脊椎动物保护优先区与3个已有保护优先区图层的重叠面积比均在44%以上,同时陆栖脊椎动物保护优先区也识别出大量不重叠的优先区域;(3)17%和31%目标下,保护优先区的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分别为14.11%和11.39%,而全部6类保护地的覆盖率上升为24.01%和20.95%,说明其余5类可持续利用型保护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与水源地保护区)能够极大地提升保护覆盖率,填补保护空缺.本研究能够为云南省正在实施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作提供数据与方法支持.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系统保护规划保护地

    鸭绿江河口湿地近40年景观格局变化:中朝对比

    焉恒琦毛德华朱卫红王宗明...
    2883-2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鸭绿江河口是东北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取鸭绿江河口湿地为对象,以Landsat MSS/TM/OLI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与随机森林的遥感分类方法获取了1980-2020年鸭绿江河口的6期土地覆被数据,通过分析湿地面积、景观指数、湿地质心迁移及中朝湿地对比等,定量解析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变化的影响.结果 表明:(1)40年间,研究区内湿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国一侧湿地损失率较高,为15%;朝鲜一侧湿地损失率为12%;(2)景观指数揭示了鸭绿江河口湿地趋于破碎化,景观间连通度降低;(3)耕地与人工表面的增加是造成湿地损失的主要因素,耕地、人工表面扩张等人为胁迫呈现上升趋势;(4)40年间,沼泽湿地斑块质心向海的方向移动1.4 km;对鸭绿江河口湿地的保护还需进一步的提升.本研究可为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开发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遥感湿地面积景观格局跨境鸭绿江河口

    中国西南山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王旭熙彭立刘守江魏芸云...
    2895-29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清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机制有利于抑制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现象.本研究以西南山区的410个县(区)为对象,分析了其2000-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探索西南山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子及驱动机制.结果 表明:(1) 2000-2015年西南山区各县(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明显,各区县之间存在差异,基尼系数为0.385;(2)西南山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规律,高-高型与低-高型主要分布在四川和云南,低-低型多以"组团"形式零星分布于各省,高-低型呈零星分布,散布于四川、贵州及重庆;(3)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强度与人口密度变化率、城镇化率变化、气温变化率呈正相关,而与降水变化率、植被归一化指数变化率、所管辖的城镇数量呈负相关.人口密度变化率、城镇化率变化、降水变化率、气温变化率、植被归一化指数变化率、所管辖的城镇数量是影响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强度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为中国西南山区城市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与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参考.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空间自相关驱动因子多元线性回归西南山区

    党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李晓雅赵成章曾红霞色拥军...
    2904-2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可为区域生态保护提供依据.以党河源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7、1994、2000、2006、2011和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和植物群落学调查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987-2017年,党河源区天然牧草地、沼泽地和裸岩石砾地呈减少趋势,沼泽草地、河流水面、沙地和冰川及永久积雪呈增加趋势;生态等级为优和良等级面积增长了14.26%,差和较差等级面积减少了27.9%,RSEI从1987年的0.48上升为2017年的0.57;天然牧草地、沼泽草地和沼泽地RSEI的6年均值高于沙地和裸岩石砾地RSEI的6年均值;天然牧草地、沼泽草地和沙地RSEI值总体呈上升趋势,沼泽地RSEI值总体下降,裸岩石砾地RSEI值没有明显的变化;沼泽草地RSEI值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天然牧草地、沼泽地RSEI值与年降水量呈显著相关(P<0.05),沙地和裸岩石砾地RSEI值与年降水量、年均温和牲畜存栏量相关关系不显著(P>0.05).气候暖湿化和社会经济因素叠加作用促进了景观类型的演变,改善了党河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生态指数(RSEI)植物群落学调查党河源区

    典型生态屏障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承德市为例

    胡秋红丛楠殷国栋
    2914-2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优化城市扩张和生态空间布局是国土开发顶层设计的迫切需求.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可有效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整治效率.本研究以京津北部生态屏障区——河北省承德市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结果,分别对林地、草地和灌木地等极重要区域进行识别,并结合特殊保护区域划定生态源地范围,最后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本研究识别承德市生态源地13200 km2,占区域面积的34.22%;生态廊道由组团廊道和景观廊道共同构成,廊道将生态源地有效贯通,呈一横(雾灵山-都山)三纵(辽河源-茅荆坝、白草洼-御道口、白草洼-滦河源)分布态势;识别核心保护类和踏脚石类生态战略节点22个;低水平和高水平生态安全缓冲区分别为12550和11352 km2.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结果在空间上可对不同类型自然植被形成有效保护,也与承德市保护发展规划相一致.本研究从方法上降低了植被分布异质性、净初级生产力差异对结果造成的不确定性,研究结果可为生态屏障区安全格局构建、国土空间整治与修复提供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

    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屏障区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基于AHP和MSE赋权法的龙南县生态敏感性评价

    何苏玲邹凤琼王金亮
    2927-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敏感性是衡量区域生态脆弱的重要指标之一,其评价结果对于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发展规划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从土壤侵蚀与酸雨侵蚀两方面选取了7个敏感因子,在GIS支持下,将层次分析法和均方差决策法相结合分析江西省龙南县2003-2018年生态敏感性时空变化.结果 表明:(1) 2003-2018年,龙南县生态敏感性始终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且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2)龙南县生态敏感性在空间上具有正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随时间推移波动上升.(3)龙南县建设用地和耕地是生态敏感性程度较低的用地类型,林地是敏感性程度较高的土地用地类型;研究区的生态敏感性程度随坡度上升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为龙南县生态保护与国土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生态敏感性层次分析法均方差决策法GIS空间自相关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戴褐臂金龟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

    施雯朱恩骄王宇宸马方舟...
    2936-2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濒危物种戴褐臂金龟保护与种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基于地理分布记录和环境因子变量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利用18个有效分布点和19个环境因子,模拟了戴褐臂金龟当代、未来(2050s、2070s) RCP2.6和RCP8.5两种气候情景下在中国的适生分布区,并筛选出影响分布的主导因子.结果 显示,MaxEnt模型模拟预测精度较高,AUC值0.966以上;在当前气候条件下,戴褐臂金龟高适生分布区主要分布于江西东北部与浙江、福建交界地区,江西南部与广东交界地区,台湾西北部地区.中适生区主要分布于高适生区覆盖的边缘.未来气候条件下,戴褐臂金龟的中高适生区总体格局基本不变,但有向湖南等地扩散的趋势,适生面积有所增加.影响戴褐臂金龟潜在地理分布的主导因子为最冷季平均降雨量、最湿季降雨量、最干季度均温、最冷季度均温、最干月降雨量.戴褐臂金龟预测适生分布区未来有扩大趋势.

    戴褐臂金龟潜在适生区濒危MaxEntArcGIS

    基于Meta分析的路域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王雷王海洋
    2945-2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路域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自然保护地管理提供依据.本研究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选取了道路宽度、物种属性、植被类型、植物生长型和道路所属纬度等5个研究最多的因素,通过Meta分析,探讨了它们对路域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化的影响.结果 发现:在这5个因素中,物种属性(是否是本地植物)对路域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化影响最大.外来植物、本地植物和不区分类型植物(在研究中不区分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物种丰富度显著升高(幅度分别为130.5%、14.9%和27.0%),且外来植物升高幅度显著大于本地植物.路域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未随道路宽度增加表现出规律变化,但4.5 m道路宽度上下其变化幅度显著不同,4.5~26 m道路的路域植物物种丰富度显著上升(幅度为42.1%)而4.5 m以下道路无显著变化.路域植物物种丰富度在草原中变化不显著但在森林中显著升高.在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依次下降(分别为76.7%、38.0%和20.3%).在针叶林中,2.75 m道路宽度上下路域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显著不同,小于2.75 m道路的路域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显著低于2.75~26 m道路(分别为18.8%、74.0%).在森林路域中,灌木层与草本层植物物种丰富度显著升高(分别为16.2%、37.6%),但乔木层无显著变化.道路所属纬度对路域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化幅度无显著影响.

    道路宽度路域植物物种丰富度影响因素

    基于农户受偿意愿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及影响因素

    栾若芳文高辉胡贤辉
    2954-2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是从源头有效激励农户主动减施或不施农药化肥,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受偿标准及影响因素对于持续推行生态补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洞庭湖流域农户调研数据出发,基于效用理论和补偿原理构建效用函数测度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个人效用最大化时的生态补偿额度,并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受偿意愿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在给予一定生态补偿的情况下,调查区有77.3%的农户愿意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2)若减少50%的化肥农药施用量,不考虑客观因素的非参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非参数估计结果为2094.41元·hm-2,而参数估计模型结果为1640.21元·hm-2,可分别作为洞庭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补偿标准的上、下限值;3)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对政策认知水平是农户接受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生态补偿的直接关键因素,其中减施农药和化肥的受偿意愿金额是农户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根本动因.有关部门应从农户意愿视角出发,适当提高现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标准,并探寻提升农户幸福感的途经.

    农业面源污染生态补偿标准受偿意愿农户效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