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孙铁珩

月刊

1000-4890

cje@iae.ac.cn

024-83970394

110016

沈阳市文化路72号

生态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生态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生态学、生物学、地学、林农牧渔业、海洋学、气象学、环保、经济、卫生和城建部门的科研、教学、科技工作者、有关决策部门的科技管理人员及大中专院校师生和中学教师。主要刊登具有创新性和生态学研究论文、专题的综述和评论、研究方法和新技术的应用、学术讨论与争鸣、国内外学术消息和动态、生态学论坛和生态学新书刊介绍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红树林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研究进展

    李一璠毕然赵普晖刘文华...
    1835-1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作为新型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内广泛分布,近些年来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红树林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重要生态系统,同时也是渔业资源的重要栖息地和抚育场.针对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微塑料的研究有限,且大部分文献围绕微塑料在红树林沉积物中的丰度和分布进行探讨,关于微塑料对于红树林生态健康方面的研究非常匮乏.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红树林生态系统中微塑料污染的来源及分布特征,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以及微塑料的自然降解途径;指出了红树林生态系统微塑料污染防控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微塑料污染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维持和塑料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红树林微塑料来源分布降解

    根际促生菌缓解园艺作物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

    周倩怡李屹韩睿田洁...
    1845-1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连作障碍是影响我国园艺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对改善土壤性状、促进植物生长、缓解连作障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PGPR已在园艺作物生产中广泛应用,然而对其作用机制的认识仍存在不足.为此,本文从PGPR对土壤健康和植物生长的影响两方面进行阐述:在土壤健康方面,重点总结了 PGPR在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化学性质、生物特性中的作用方式;在植物促生方面,主要介绍了 PGPR对植物激素分泌、根系生长发育、逆境胁迫防御、"根系-土壤-微生物组"互作网络的调控作用.并就当前研究存在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PGPR在园艺作物生产中的科学应用以及园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根际促生菌连作障碍园艺作物

    不同电学参数下拦鱼电栅对3种鱼类的驱鱼效果

    李阳希侯轶群金瑶万帆...
    1853-1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保护物种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malacanthus)和黄石爬鮡(Euchiloglanis kishinouyei)为研究对象,在静水及水流流速为0.3和0.7 m·s-1条件下,选取3种脉冲电压(26、30、36 V·m-1)、4种脉冲频率(3、5、8、12 Hz)共12种组合来研究不同电学参数对拦鱼电栅的驱鱼效果影响.结果表明:在静水及水流流速为0.3和0.7 m·s-1条件下(实验期间水温为18~20.5℃,水体电导率为248~270 μS·cm-1),当脉冲电压为36 V、脉冲频率为5 Hz时,拦鱼电栅对3种试验鱼的驱鱼效果最佳且对3种试验鱼均无损伤;随着水流流速的增加,虽然3种试验鱼的拦截率、感应距离均减小,但昏厥率并没有明显变化.本实验中3种试验鱼对不同电场的趋避行为反应,可作为电拦鱼设施设计的依据,也可为3种试验鱼的保护提供参考.

    拦鱼电栅脉冲直流电电学参数齐口裂腹鱼大渡河软刺裸裂尻鱼黄石爬鮡

    喜马拉雅东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微优先区系统规划

    叶锦胡金明武瑞东王恒颖...
    1862-1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威胁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在精细尺度上构建高效和代表性的微优先区网络,是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喜马拉雅东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例,以濒危、特有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为代表性保护对象,首先运用Maxent模型模拟物种潜在生境分布,然后基于Zonation模型判识该优先区域内的微优先区,进而分析其生态代表性,最后评估该地区已建保护地的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物种分布模型较准确地预测出保护植物集中分布于藏东南地区.(2)微优先区主要分布于藏东南高山峡谷区、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及藏西南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区.(3)基于物种识别的微优先区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有较好的生态代表性,但将来的保护规划有必要将物种、生态系统及其服务耦合识别微优先区.(4)微优先区与已建保护地在地理分布上存在差异,保护空缺区域主要位于察隅、墨脱北部、洛扎北部、浪卡子南部、岗巴、亚东、康马及萨嘎中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应重点关注这些区域.本研究可在精细尺度上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性,为地方层面的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提供方法支持.

    生境预测微优先区生态代表性保护空缺喜马拉雅东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