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喜马拉雅东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微优先区系统规划

喜马拉雅东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微优先区系统规划

扫码查看
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威胁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在精细尺度上构建高效和代表性的微优先区网络,是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喜马拉雅东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例,以濒危、特有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为代表性保护对象,首先运用Maxent模型模拟物种潜在生境分布,然后基于Zonation模型判识该优先区域内的微优先区,进而分析其生态代表性,最后评估该地区已建保护地的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物种分布模型较准确地预测出保护植物集中分布于藏东南地区.(2)微优先区主要分布于藏东南高山峡谷区、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区及藏西南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地区.(3)基于物种识别的微优先区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有较好的生态代表性,但将来的保护规划有必要将物种、生态系统及其服务耦合识别微优先区.(4)微优先区与已建保护地在地理分布上存在差异,保护空缺区域主要位于察隅、墨脱北部、洛扎北部、浪卡子南部、岗巴、亚东、康马及萨嘎中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应重点关注这些区域.本研究可在精细尺度上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效性,为地方层面的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提供方法支持.
Systematic planning of micro-priority areas in the Southeast Himalaya Biodiversity Priority Conservation Area

叶锦、胡金明、武瑞东、王恒颖、王军军、周键、王一婷、杨飞龄

展开 >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保护生物地理学研究组,昆明650091

云南省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昆明65009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昆明650021

生境预测 微优先区 生态代表性 保护空缺 喜马拉雅东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2019QZKK050241701110

2022

生态学杂志
中国生态学学会

生态学杂志

CSTPCDCSCD
影响因子:1.439
ISSN:1000-4890
年,卷(期):2022.41(9)
  • 4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