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多样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马克平

双月刊

1005-0094

biodiversity@ibcas.ac.cn

010-62836137

100093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生物多样性/Journal Biodiversit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栏目有综述,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管理,资料库等。曾获2000年度中科院优秀期刊三等奖,98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4各,99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9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被子植物花粉颜色多样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张飞飞杨天凤陈莉荣刘冬梅...
    11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花粉虽微小似尘埃,其形态特征的肉眼辨识度低,但花粉作为植物遗传信息携带和传播的重要结构,蕴含着被子植物生物多样性成因的关键密码,可为探索"达尔文恼人之谜"提供一个微形态学的视角。花粉形态具有遗传性和高度多样性,一直被用于植物分类、演化、生态、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研究。然而,已有工作主要聚焦于花粉形状、大小、萌发孔、外壁纹饰和小孢子发生发育等性状,忽略了在整个被子植物范围内对花粉颜色开展系统性研究。本文阐述了花粉颜色形成的化学和遗传物质基础、花粉颜色多样性的生物驱动因子(传粉者偏好、视觉隐匿、二态性选择等)和非生物驱动因子(紫外线、温度、湿度、经纬度等),并介绍了花粉颜色在蜂学、植物组培、食品、园艺学等领域的应用现状,以及目前花粉颜色常见的测量方法。同时,基于近百年已报道的花粉颜色数据,利用Fitch简约法重建了被子植物47科71属花粉颜色的演化式样。最后,结合近年来材料科学、光谱学、人工智能、进化生态学、多组学的发展,对未来开展花粉颜色物理结构基础、人工智能测量、系统性演化分析、颜色形成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被子植物生物多样性驱动因子物质基础测量与量化花粉颜色

    外来物种入侵与本土物种分布区扩张的异同

    韩丽霞王永健刘宣
    13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全球变化背景下,物种分布区正发生着快速变化,一类是人类活动介导下的生物入侵过程,另一类是本土物种的自然分布区扩张。两者之间既具有相似之处,亦有明显差异。探讨两者间异同是发展外来入侵物种管控和本土物种保护策略的基础科学问题。本文以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陆栖脊椎动物为例,在阐述外来物种入侵过程的基础上,将其与本土物种的分布区变化进行比较并阐述了两者间的异同。我们发现,伴随经济贸易发展和人口流动,外来物种正在加剧入侵;同时,发生分布范围变化的本土物种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两者在分布区变化过程中的驱动因子、时空尺度、发生速度、物种特征的预测能力以及对新分布区的影响方面具有明显差异:人类活动介导下的外来物种入侵通常会经历长距离迁移,甚至跨越生物地理区系,并在入侵区快速扩散,物种特征在预测外来物种入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本土物种分布区扩张通常发生在原生范围的邻近区域,发生速度较慢,物种特征在预测分布区扩展中的作用有限,且对新区域的负面影响较小。由于在短期内很难全面判定外来物种和发生分布区变化的本土物种的生态影响,我们建议应对新分布区内的外来物种和本土物种进行密切监测和长期研究,对其可能引发的生态学效应进行早期预警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限制其潜在危害并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入侵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变化生态位动态分布区扩张

    麇鹿食物组成及其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王淏林张怀胜朱建强陈中义...
    146-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自1980年麋鹿重引入项目开展以来,麋鹿食物组成便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总结了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采食的主要植物资源,综述了常用动物食物组成研究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利用法、胃含物分析法、粪便显微分析法、胃含物或粪便DNA分析法和稳定同位素技术,并分析了个体因素、植物营养成分、植物可获得性和人为因素等对麋鹿食物组成的影响。对常用食物组成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表明,不同方法在解析食物组成时反映的时间尺度和食物分辨率不同,在麋鹿等大型濒危有蹄类动物研究中有其优势和局限性。现有的麋鹿相关研究表明,个体因素所导致的生理差异和能量需求改变会影响麋鹿的食物组成;植物营养成分包括粗蛋白、可溶性糖、纤维素等是影响麋鹿食物组成的重要因子;植物可获得性和人为因素则通过改变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进一步影响麋鹿的食物组成。今后,建议研究者在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评估可用研究方法的优缺点,选择适宜的样品采集和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合理的食物组成研究方案。此外,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整合麋鹿相关研究结果,利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分析麋鹿的食物组成,全面解析麋鹿的食物选择机制,为深入研究重引入过程中麋鹿对生境破碎化、湿地退化、人为活动干扰等的响应提供指导,进一步推进麋鹿种群发展和长效保护工作的开展。

    麋鹿食物组成生境营养成分食物分析

    中国海域海马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特征及保护建议

    刘彩莲张雄樊恩源王松林...
    162-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于2002年将海马属(Hippocampus)所有物种列入附录Ⅱ进行国际贸易监管。2021年2月,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公布了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明确将中国海域海马属所有物种(野外种群)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尽管我国高度重视海马保护工作,但目前仍缺乏对各海区海马物种多样性以及重要生态学信息的汇总。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整理,提供了最新的中国海域分布的16种海马名录,总结了其分布区域、栖息生境、繁殖特征等生态信息,并归纳了不同物种的濒危等级和主要威胁因素。在16种海马中,莫氏海马(H。mohnikei,又名日本海马)分布范围最为广泛,从渤海至南海均有出现。台湾、海南、广东、福建及广西沿岸海域的海马物种多样性较高。海马营底层生活,其栖息生境十分多样化,包括珊瑚礁、海草床、海藻场、红树林、碎石及砂泥质海床等。目前,海马野外种群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于渔业兼捕及栖息地破坏。为更好地保护海马野外种群,建议管理部门关注海马作为旗舰物种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影响力,建立以海马及其栖息生境为主要保护目标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采取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加强海马保护公众宣传,着力解决海马兼捕问题;尽快启动全国范围的海马栖息地调查及种群数量评估工作,识别海马关键栖息地;提升贸易监管能力,规范海马利用管理,建立鉴别野生和养殖海马群体的关键技术,以期促进对我国海马野外种群的有效保护。

    海马物种多样性保护动物分布生境

    《生物多样性》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