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多样性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马克平

双月刊

1005-0094

biodiversity@ibcas.ac.cn

010-62836137

100093

北京香山南辛村20号

生物多样性/Journal Biodiversit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栏目有综述,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管理,资料库等。曾获2000年度中科院优秀期刊三等奖,98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4各,99年度生物类影响因子第9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谱系分选理论与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吕燕文王子韵肖钰何梓晗...
    11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谱系分选为理解物种形成机制提供了一个途径,常被划分为复系、并系及单系3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基因树与物种树关系。本文首先系统地探讨了不同进化属性(中性和选择性)的基因组位点在祖先群体中如何传递到子代群体中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可能的基因树与物种树关系。其次探讨了基于中性序列谱系分选分析方法,包括在不完全谱系分选下物种树构建和系统发育网络分析。进一步探讨了选择对谱系分选的影响,基于基因树和物种树途径检测选择的方法,包括定向选择和平衡选择检测。最后,探讨了植物交配系统对谱系分选的影响,不完全谱系分选检测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花粉流和种子流及不完全谱系分选的综合条件下系统发育网络分析方法,澄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深度理解植物种的谱系分选过程。

    系统发育基因树物种树基因流选择

    基于潜在迪利克雷分布(LDA)模型的旗舰物种范式研究进展与启示

    刘荆州钱易鑫张燕雪丹崔凤...
    135-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旗舰物种范式是借助代表性物种的公共影响力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种策略。尽管这一策略在国际上已成为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和筹措保护资金的重要手段,但国内学界关注度不够,限制了其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国际研究进行梳理,启发国内采取相关策略。本文利用潜在迪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的主题模型,选取英文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旗舰物种范式相关文献,聚合为旗舰物种范式的理论研究、旗舰物种项目的案例研究、问卷访谈揭示的公众态度及其影响因素、旗舰物种范式的场景落地问题、旗舰物种范式的负面效应和旗舰物种范式的优化策略等6个主题并进行综述。综述发现:(1)旗舰物种范式存在动物福利问题、天花板效应、"诺亚方舟"问题与未经本土化的保护主义4个负面效应;(2)对应上述问题存在本土化、降干扰、去偏见与跨界传播4个发展方向;(3)旗舰物种范式存在围绕旗舰物种定义与本质属性的冲突。本文进一步讨论了旗舰物种的定义、遴选及其局限性的争论3个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范式的实现形式、多主体协同参与、优化旗舰物种遴选与项目安排、加强本土创新与国际合作等建议。

    生物多样性保护旗舰物种范式LDA模型研究进展

    基于元素组的生物地球化学生态位及其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曲锐左振君王有鑫张良键...
    150-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位作为解决群落如何构建、物种如何共存的探索,从其最初定性描述物种在生境中的空间分割,到反映物种在群落中功能上的分异,再到从多维空间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的定量分析,生态位理论逐渐发展。然而,在非随机过程影响下物种生态位的大小,尤其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态位的位移、收缩或扩张等变化过程的量化,需要进一步研究。元素是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物质,生物体内元素含量及其比例(元素组,elementome)具有物种特异性,同时也反映了物种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随着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发展,生物元素组在生态学各个研究尺度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在群落生态学研究中,生物元素组及其在环境梯度上的变异为量化群落中物种生态位分化、预测环境变化条件下生态位的变化提供了极佳指标。生物地球化学生态位使用生物元素组及生态位多维超体积的概念,对物种生态位进行了量化。基于文献检索结果,本文阐述了生物地球化学生态位假说的理论框架,对其在不同生物分类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其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该假说的适用性进行检验并推动生态位理论研究的发展。

    多维超体积模型内稳性群落构建生态化学计量学生物地球化学生态位物种共存进化历史物种竞争

    论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兼用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杨锐侯姝彧张引赵智聪...
    163-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提出"30×30"目标,呼吁到2030年保护全球30%的陆地和海洋面积。目前自然保护地覆盖率不足、拓展空间有限、与其他土地类型兼容性有限,实现生物多样性全面有效保护的目标不能仅仅依靠自然保护地。然而,国际上提倡的"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other effective area-based conservation measures,OECMs)尚存较多局限,与我国实际情况的适配性不足,难以直接指导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外就地保护实践。中国需要尽快建立一套与当前自然保护地相互补充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就地保护体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自然保护兼用地"(conservation compatible land,CCL)的概念——"由各类主体申请、各级政府依法确认,以保护和利用相兼容的管理方式,对高生物多样性地区进行长期、有效保护的陆域或水域",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地外的就地保护措施。本研究对CCL的内涵、定位、特征进行初步界定,并从法律政策和管理实践方面论述其可行性。未来我国的国土空间布局应包含自然保护专用地(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CCL(兼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农林渔牧、文化、生活等其他使用功能)以及可持续利用地(其他生产与生活用地)三大类。CCL有助于整合我国现有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外的保护措施,全面系统认识自然保护地外的就地保护措施的作用,梳理经验、推广实践、整合资源、扩大影响。未来可进一步形成多层次、多梯度、保护与利用统筹协调的全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使每一寸中国国土都兼顾保护与发展功能。本研究旨在为中国自然保护地外的就地保护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全球"30×30"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生态文明国土空间规划可持续发展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OECMs)适应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