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王大成

月刊

1000-3282

prog@ibp.ac.cn

010-64888459

100101

北京朝阳区大屯路15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内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Journal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SCI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报道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及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国内外最新进展动态。刊登实验报告、快报、技术与方法介绍和学术争鸣等。读者对象为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医药卫生、农林牧渔等领域的科技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通量蛋白质结构生物信息学进展

    祝云篪陆祖宏
    1989-1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总结了高通量蛋白质结构生物信息学的最新进展,包括结构数据管理、工具软件开发和结构数据挖掘三个主要方面。结构数据管理方面,得益于类AlphaFold系统的发展,蛋白质结构数据量实现爆发式增长,直接促进了压缩技术的升级,也吸引了研究者对结构数据管理的关注。工具软件开发方面,以Foldseek为代表的新算法实现了高速的结构比对,突破了结构分析的通量瓶颈,此外深度学习模型的大量应用从多个方面改进了基于结构的蛋白质功能注释。结构数据挖掘方面,研究者以组学思维处理结构大数据,在持续的探索中提炼分析要素、优化方法,并在新工具的帮助下推动着结构数据挖掘的进阶。随着高通量方法的发展,结构生物信息学有望在生命科学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结构生物信息学高通量类AlphaFold系统结构蛋白质组学

    单细胞多组学在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中的研究应用

    潘志辉郭荣荣张又月谭韬...
    2000-2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啮齿类是研究胚胎发育的重要模型,然而啮齿类与灵长类在发育过程中存在巨大的种属差异,啮齿类中的研究并不能简单推广到灵长类中,因此灵长类生殖发育研究亟待开展。早期胚胎细胞数量稀少且复杂多样,通常采用单细胞测序技术来揭示其发育过程及调控机制。然而仅依靠单细胞单组学分析并不能有效全面地解析细胞间编码的复杂网络信息。单细胞多组学有效地联合转录组、表观遗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进行分析,使研究者能够在同一细胞水平上系统地解码不同细胞类型的异质性及发育轨迹,从多维度去理解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关键事件。本文总结了单细胞RNA治疗发展到多组学过程中关键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概述了多组学技术在深入解读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研究中的应用及未来潜在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单细胞测序多组学技术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

    选择性注意对无意识加工的调节作用及潜在机制

    吴禧芊张西磊蒋毅王亮...
    2016-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和无意识经常被看作是动态转换的一体两面,理解意识与无意识相互转换的认知神经机制是当今科学的重大挑战。注意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是,过往研究主要关注注意对意识的影响,而注意对无意识过程的影响长久以来被忽略了。一个曾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无意识加工过程是自动化的,不受注意的调节。然而,该观点近来被逐渐抛弃。在视觉传递通路中,注意可以调节源眼信息、朝向信息的无意识加工过程;在语义系统中,注意能自上而下地增强目标关联性强的,并抑制目标关联性弱的无意识语义过程;在情绪系统中,除了目标关联性之外,由注意负荷操纵的注意供给水平也能调节意识下的情绪加工过程。这些研究有助于更充分理解注意与意识的关系。综合来看,注意既可能是产生意识的必要条件,也可能是(某些)无意识加工的必要条件。未来应深入研究注意调节无意识过程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尤其是这些机制在不同注意类型和不同感觉通道间的共性和个性。

    注意无意识加工视觉加工语义加工情绪注意敏化模型

    神经元轴突线粒体长距离转运的力生物学

    赵虎成孙艳丽钱舒乐冯西桥...
    2028-2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极性细胞,神经元由胞体、网状的树突和细长并具有分支的轴突构成。完成分化的神经元在脊椎动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要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静息电位与突触传递。神经元主要依赖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产生的ATP提供能量。神经元通过长距离运输与锚定将健康的线粒体运送并富集到轴突分支突触前末梢等能量消耗较大的区域,同时将轴突末梢老化或受损的线粒体反向转运到胞体进行清除。本文结合作者自己的研究从力学的观点,论述在驱动力作用下线粒体是如何克服阻力在轴突进行长距离运输。综述内容包括微管的极性、微管马达蛋白、线粒体衔接蛋白复合物、线粒体与锚定蛋白相互作用、细胞内阻力、线粒体与内质网的相互作用、线粒体生成、裂变、融合、分裂、质量控制等方面。这些新颖的观点将为认识由线粒体运输障碍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

    线粒体转运轴突驱动力锚定

    E3连接酶在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中的作用

    金加孛葛一栋金晓锋
    2037-2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巨噬细胞几乎存在于人体的所有器官中,负责检测组织损伤、病原体,在宿主抵御各种入侵病原体引发炎症反应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研究表明,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受到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的严格调控,其失调或异常激活可能是许多炎症发病机制的关键因素。负责识别底物的E3连接酶是UPS中的关键酶,它包含多种亚家族蛋白,参与调控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中的一些常见信号通路,如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NLRs)、维甲酸诱导基因 I样受体家族(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1-like receptors,RLRs)和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本文总结了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相关E3连接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讨论了E3与其底物结合导致NLRs/RLRs/TLRs信号转导异常激活或失活的一些潜在机制。此外,还探讨了针对E3连接酶在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中作用的相关抑制剂和激动剂,展望了针对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中异常E3连接酶的靶向疗法的未来前景。

    E3连接酶巨噬细胞NLRs/RLRs/TLRs靶向治疗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肝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唐怡王国泰蒋雨涵曹忠强...
    2061-2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蛋白质翻译后修饰(PTM)是蛋白质活性调节、定位、表达以及与其他细胞分子相互作用的调节机制,能引起蛋白质性质和功能的变化,其传统形式包括磷酸化、糖基化、甲基化、泛素化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TMs不仅调节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而且在抗癌免疫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目前几种传统类型的PTMs在肝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肝癌治疗提供新的见解和未来研究方向。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肝癌免疫治疗

    腺相关病毒在脂代谢研究和降脂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严子阳王倩茹黄晓飞曹春雨...
    2073-2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脂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其既可以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急性胰腺炎等急性病,也可以导致慢性肾脏疾病。近年来基因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脂代谢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特别是使先天性脂代谢异常患者的治愈成为可能。腺相关病毒(adeno associated virus,AAV)宿主范围广、安全性高、免疫原性低、表达长期稳定,是当前单基因遗传病基因治疗首选的递送工具。以AAV为载体的多种降脂基因治疗药物目前已经得到临床应用或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本文综述了 AAV载体在脂质代谢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及其在降脂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和前景。

    腺相关病毒脂代谢降脂基因治疗

    免疫细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欧阳飞凡RASHEED Madiha李博邓玉林...
    2082-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是从脂肪堆积到变性炎症,并出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直至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一系列过程。NAFLD目前已经是全球感染人群占比最大的肝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NAFLD是一种新陈代谢紊乱的疾病,但它也涉及多种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过程,通过分泌促炎和/或抗炎因子来促进和/或抑制肝细胞炎症,从而影响NAFLD的进程。然而,NAFLD潜在的疾病机制及免疫细胞在其中的作用仍在研究之中,留下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本综述介绍了免疫细胞在NAFLD发病和致病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最新概念,重点介绍了在NAFLD中表现出具有治疗意义的免疫学特性的特定非免疫细胞,以便更好地了解表现出治疗特性的免疫/非免疫细胞的作用机制,从而在未来设计出治疗NAFLD的创新性和更具特异性的药物。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MAFLD)T细胞髓样细胞间充质干细胞

    靶向短肽药物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刘媛董雪迎周策凡唐景峰...
    210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胰腺癌是一种致命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断上升,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诊断晚、转移快、易耐药、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联合用药和化疗,但效果较差。因此,开发新的治癌药物迫在眉睫,精准治疗和靶向药物或将成为改善胰腺癌患者生存的新方向。靶向肽缓解了这些问题,显著提高了治疗效率和递送靶向性,作为新兴的靶向药物,其对胰腺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凭借自身的分子质量小、选择性高等特点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短肽通过蛋白质间相互作用或直接穿膜到达目标靶点等多种机制诱导癌细胞死亡。临床上直接用药或联合化疗药物用于肿瘤治疗。本文针对靶向胰腺癌的短肽药物展开综述,总结了短肽在NF-κB、Wnt、自噬等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机制——通过竞争性结合、抑制关键因子表达或改变通路活性达到抑癌效果,为胰腺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胰腺癌短肽靶向治疗自噬

    mRNA疫苗和药物:癌症免疫治疗的新宠儿

    未志盟党生李光晨高兰柱...
    2115-2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mRNA疫苗成功研制,使得mRNA疫苗和药物成为癌症免疫治疗的一个有前途的平台。mRNA癌症疫苗和药物具有高效、安全、开发快速和经济成本低等优势。研究人员对mRNA疫苗的组成成分和递送载体进行了系统性优化,克服了其稳定性差、具有固有免疫原性和体内递送效率低等问题,使COVID-19mRNA疫苗获批临床应用。尽管还没有mRNA癌症疫苗和药物获批临床应用,但是编码肿瘤抗原、治疗性抗体、细胞因子、肿瘤抑制因子、溶瘤病毒、CRISPR-Cas9、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受体(TCR)mRNA癌症疫苗和药物已经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疗效,并且有一些已经进入临床试验。同时mRNA癌症疫苗和药物与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应用,在临床试验中已取得显著有效的成果。本文对mRNA疫苗和药物的免疫机制、分类、修饰方法、递送系统、多种癌症疫苗和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和该领域当前挑战以及未来前景进行了综述,并期待mRNA癌症疫苗和药物尽快的应用于临床,使患者受益。

    mRNA癌症疫苗和药物免疫机制分类修饰方法递送系统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