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学杂志
生物学杂志

宋礼华

双月刊

2095-1736

swxzz@163.com

0551-62673629

230001

安徽省合肥市花园街83号合肥大厦9楼

生物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B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生命科学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理、生化、遗传和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教学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拮抗菌诱导番茄根系分泌物鉴定及作用研究

    游薇战鸿彬金朝霞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防治土传病害是目前最环保有效的手段.主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和生物测定方法,检测绿针假单胞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的诱导对患灰霉病番茄植株生长速度、病情指数、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根系分泌物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拮抗菌可以直接抑制灰霉病生长,并且两种拮抗菌的诱导使患病番茄植株生长速度未受影响,其抗氧化酶活性受到破坏程度减小.GC-MS共检测出近30种根系分泌物,拮抗菌处理组中2-酮基-D-葡萄糖酸、2-羟基丙酸、苹果酸、十八酸、亚油酸、十二酸、对苯二甲酸、十六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组分含量明显增加.综合来说,绿针假单胞杆菌和短小芽孢杆菌不仅本身可以直接抑制灰霉菌菌体的生长,当作用到番茄植物上同样有抑制灰霉病发病的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参加植株自身代谢,以及保护植株本身抗氧化酶活性改变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含量来达到抗病的效果,有效减轻体内氧化损伤.

    灰霉病GC-MS番茄根系分泌物抗氧化酶活性

    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中型捕食动物的食物构成分析

    范雅倩杨婧张洪亮蒋健...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同一栖息地内捕食动物的食物组成,是理解动物种间共存、群落发展趋势和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稳定的重要基础.2017年采用样线法收集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食肉动物粪便样品101份,以食物残留物出现频率法对亚洲狗獾、貉和豹猫进行了食物构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捕食者主要取食小型哺乳类动物,其中,鼠类出现率为56.7%,鸟类出现率为12.7%.亚洲狗獾以取食林姬鼠(38.9%)和田鼠(16.7%)较多,貉与豹猫的食物构成相似,但豹猫的猎物中鸟类(25.7%)较多.通过比较3种捕食动物的食物生态位重叠度和生态位宽度,发现彼此之间竞争较强,但在主要食物上出现分离,由此讨论3种捕食动物的种间共存关系.

    亚洲狗獾豹猫食物生态位种间竞争

    南方根结线虫侵染下罗汉果代谢组学研究

    李璐璐韦文琼程颖李佳慧...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罗汉果为广西特有经济作物,但其主栽品种易受根结线虫的侵害,而对于罗汉果植株根系受根结线虫侵染早期其代谢变化情况知之甚少.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对南方根结线虫侵染下的罗汉果根系进行了代谢轮廓变化非靶向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接种南方根结线虫7d后,是否受到根结线虫侵染的罗汉果之间其根系代谢物呈现明显分离.单变量分析和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有16种代谢物含量发生显著性差异变化,这些代谢物主要涉及糖代谢、脂类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南方根结线虫与罗汉果根系互作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

    罗汉果南方根结线虫代谢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菌肥对藏青2000生长、品质及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

    潘虎刘青海田云达娃卓玛...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微生物菌肥对藏青2000生长、品质及根际土壤性质的影响,对5组不同处理藏青2000的8个生长指标、9个品质指标和8个土壤理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无机化肥+微生物施肥组(LSW4)处理的藏青2000生长发育较为良好,产量能够达到2467.52 kg/hm2,较无机化肥组(LSW2)产量提高39.76%;5组不同施肥处理的藏青2000粗蛋白质、粗淀粉、粗纤维含量差异较小,但LSW4处理的藏青2000钙(Ca)、铁(Fe)、镁(Mg)、锰(Mn)、锌(Zn)和铜(Cu)等矿质元素较其他处理组均有不同程度提高;LSW4处理较其他处理组能够提高植物对土壤氮、磷的吸收利用,但对钾的吸收利用差异较小,微生物与无机化肥配合施用对提高藏青2000实际产量增效显著.

    微生物肥料藏青2000土壤理化性质

    一株野生抗铜大型真菌对铜离子的吸附作用

    郑爱芳吴甘霖李伟娟张贵凤...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平板法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强抗铜能力的大型真菌LGBS,研究了菌丝球投加量、pH值、温度、转速、初始铜离子浓度、吸附时间等因素对菌株LGBS在液体条件下生物吸附Cu2+的影响.结果显示:实验菌株能够在Cu2+浓度低于600 mg/L的PDA平板上生长,经ITS序列测定,鉴定为白耙齿菌(Irpex lacteus).当菌丝球投加量从0.5 g/L增加到2.5 g/L时,吸附容量由8.33 mg/g降至3.40 mg/g,而吸附率由20.8%上升到42.5%.在pH 4时,菌体的吸附容量最高;温度为15℃ 时吸附效果最好,温度增加对吸附的效果影响不大.转速为50 r/min时,吸附效果最好;初始Cu2+浓度由20 mg/L提高为80 mg/L时,吸附容量由3.87 mg/g增至17.21 mg/g;吸附时间为60 min吸附容量最高.研究表明,白耙齿菌菌株LGBS具有较强的吸附重金属Cu2+的能力,具有作为重金属吸附剂的潜力.

    大型真菌重金属污染铜离子生物吸附白耙齿菌

    脂肪酶的生物学改造研究进展

    叶纯王玉娟
    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脂肪酶作为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绿色环保、底物专一等优点,在食品、造纸、能源、生物医药等工业领域有重要应用潜力.尽管目前多种脂肪酶具有工业化生产的潜质,但大多数的天然脂肪酶难以满足实际工业化生产中需要的低成本、强有机溶剂耐受性、不同温度耐受性等生物催化的需求,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经济型脂肪酶仍然有限.随着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科研人员可以更有目的性地针对脂肪酶进行生物学改造,因此如何改造、开发出更多适用于工业生产中的理想型脂肪酶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脂肪酶的分子结构、催化机理等基本信息,分析比对了近年来脂肪酶生物学改造的相关技术,并展望了未来脂肪酶生物学改造的发展趋势,以期给相关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工作以启发.

    脂肪酶生物学改造定向进化

    哺乳动物DNA聚合酶δ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杨玉龙周亚竟
    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哺乳动物DNA聚合酶δ(DNA polymeraseδ,Polδ)是由p125、p68、p50及p124个亚基组成的异源四聚体,具有5′-3′聚合酶活性和3′-5′核酸外切酶活性,在染色体DNA复制和多种DNA损伤修复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自1976年首次从兔的骨髓红细胞质中分离出Polδ以来,相继从小牛胸腺和多种哺乳动物细胞中分离纯化出Polδ酶复合物,但其纯化过程极其烦琐,操作周期长,得率低,且难以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Polδ多亚基蛋白复合体,严重阻碍了对哺乳动物Polδ酶学特性的后续研究.随着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近期利用该系统成功制备了重组真核生物Polδ多亚基蛋白复合体,极大地方便了对该酶的酶学及生化特性的研究.就国内外DNA聚合酶δ分离纯化及其多亚基复合体制备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DNA聚合酶δ分离纯化多亚基复合体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研究与应用

    张海丽徐品品冷立健姚池...
    8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沉积在岩石表面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对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作用机理及其应用进行综述.在MICP过程中,微生物分解尿素产生CO2-3,并在外加钙源条件下生成碳酸钙沉淀,从而把松散的颗粒胶结成一个整体.同时分析影响MICP性能的主要因素,分别为微生物种类及浓度、钙源种类、脲酶活性,并得出3个结论:一是各种微生物矿化机理一致,但沉淀形状出现差异,表现为微生物浓度越高,产生沉淀量越多;二是钙源差异影响沉积过程;三是脲酶活性影响沉淀速率,并涉及pH值和温度等环境因素的调控.此外,重点评述了MICP主要应用领域,分别为制作水泥、固化土壤、修复裂缝、混凝土的自修复和缓解温室效应等,并总结出微生物水泥对比传统水泥的突出优势.

    生物胶结作用机理产脲酶菌

    CHO细胞中通过基因过表达提高治疗性蛋白产量的策略

    周琴韩倩倩张兰兰吴朋飞...
    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CHO)细胞是重要的表达治疗性糖蛋白的工程细胞.CHO细胞能够生产高质量的生物制剂,与人类拥有相似的翻译后修饰功能.与细菌和酵母表达系统相比,CHO表达系统还存在细胞生长明显受限、产量相对低、抗压能力弱、成本昂贵等缺点.生产工艺优化已经是CHO细胞中治疗性重组蛋白表达量大幅提升的重要手段,此外,对特定基因进行过表达、敲除或者转录后沉默等基因工程方法也为CHO细胞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较全面地综述了近20年过表达手段与CHO细胞工程改造之间的关系,并以细胞的增殖和死亡、代谢和分泌、转录后翻译以及对蛋白的糖基化修饰为主要研究方向,讨论了最新过表达策略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潜力.

    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细胞工程基因过表达策略治疗性蛋白

    一种改良型检测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TLC方法

    王艳张士春周进
    9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群体感应信号主要包括三类(AI-1,AI-2和AI-3),其中以AI-1(即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s)的研究最为广泛.以往针对AHLs的检测主要是传统的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TLC),即采用报告菌株、显色剂X-gal以及半固体培养基三者混合后平铺于TLC板上,通过生物显色反应来进行定性判断.但这一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不足,包括显色不均匀、蓝色斑点发散、以及分辨率不高等问题,因此该方法还具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利用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A136(pCF218)建立了一种改良型的TLC方法,主要包括设计一套简易型的制胶板、改变铺板程序以及节省X-gal用量等.结果表明,改良后的方法使得显色斑点更聚焦,显色强度和线性迁移率效果更好,检测分辨率更高,更适合混合型样本.同时该方法操作简便、无需专业培训、初学者易上手,增加了方法的普适性和有效性.

    群体感应信号酰基-高丝氨酸内酯薄层色谱制胶板高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