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杜智

双月刊

1009-7090

SGLCTJ@163.com

022-24382234

300170

天津市河东区津塘路83号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Journal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Clinical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一本连接临床与生物医学工程的综合性刊物。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hem Abstract)、俄罗斯《文摘杂志》(AJ of VINITI)等国际检索系统。本刊宗旨是以生物医学工程和临床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涵盖生物医学工程学及其相关的临床医学各学科,注重生物医学工程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研究和新技术、新经验、新成果的推广。以生物医学工程高起点为目标,以突出临床医学为特色,内容涉及医疗仪器、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生物控制、生物医学信息测量与处理等领域的研究,以及临床工程等方面。本刊在《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网上都能搜索到。杂志为大16开,64页,双月刊(每年单月25日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采用中国知网系统的学术不端检索系统做稿件刊发前的比对,杜绝学术不端稿件发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RI与CT模拟定位技术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放射治疗中剂量学对比研究

    蔡丰徐露徐洪波张雷...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MRI模拟定位技术与CT模拟定位技术在局部晚期鼻咽癌肿瘤靶区和危及器官(OAR)勾画方面的应用对比,探讨两种定位技术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2年4月至2023年9月接受鼻咽癌放射治疗的37例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8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53。14岁;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Ⅱ期24例,Ⅲ期13例。患者在相同体位下行CT模拟定位及MRI模拟定位,在CT定位上通过患者现有影像学资料勾画靶区及OAR,并完成三维适形调强治疗计划;然后进行CT模拟定位及MRI模拟定位融合,再进行靶区勾画及OAR勾画;比较两种计划靶区体积、剂量[近似最大剂量(D2%)、近似最小剂量(D98%)、中位剂量(D50%)和OAR接受的最大点剂量(Dmax)]及适形性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差异。并比较二者OAR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MRI模拟定位图像上所勾画放疗计划靶区体积小于CT模拟定位(30。54 mm3±18。98 mm3 vs 39。56 mm3±19。22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4,P=0。049)。CT模拟定位原发病灶放射剂量D2%大于MRI模拟定位[(73。00±1。08)Gy vs(72。23± 0。76)Gy],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536,P=0。001)。MRI模拟定位在靶区的HI和CI均明显优于CT模拟定位(0。037± 0。009 vs 0。049±0。021、0。88±0。02 vs 0。84±0。01。t=3。119、9。951,P<0。01)。OAR,MRI 模拟定位的脑干、颞叶、内耳 Dmax明显优于 CT 定位[脑干:(46。79±5。78)Gy vs(50。87±3。66)Gy;颞叶:(46。39±5。21)Gy vs(49。68±4。72)Gy;内耳:(34。28± 5。29)Gyvs(38。71±4。33)Gy。P<0。01]。结论 MRI模拟定位下所勾画的鼻咽癌肿瘤靶区体积小于CT定位下的勾画,且MRI定位在剂量的均质性和适形性更好,OAR最高剂量更低。因此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中,MRI模拟定位技术值得更多的关注和应用。

    MRI模拟定位鼻咽癌放射治疗剂量学

    双源CT能谱成像多参数在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帕丽旦·尼亚孜王姗姗伊斯拉木江·吐尔逊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双源CT能谱成像多参数对宫颈癌区域淋巴结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经病理活检诊断为宫颈癌且存在区域淋巴结肿大患者,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51。23岁;身体质量指数21~29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2。86 kg/m2;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标准,Ⅰ期15例,Ⅱ期39例,Ⅲ期42例,Ⅳ期6例;组织病理学类型,鳞癌86例,腺癌12例,腺鳞癌3例,透明细胞癌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双源CT能谱成像检查,行动脉期及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测标准化碘浓度(NIC)和能谱曲线斜率(λHU);根据术后淋巴结的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淋巴结未转移组,比较两组动脉期及静脉期的NIC、λHU,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 在102例经病理活检诊断为宫颈癌且存在区域淋巴结肿大患者中,CT检出淋巴结共531个。根据术后淋巴结的病理诊断,分为淋巴结转移组345个和淋巴结未转移组186个。淋巴结转移组动脉期及静脉期的NIC、λHU均大于淋巴结未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期:0。41±0。19 vs 0。20±0。12,6。78±1。43 vs 2。41± 0。55。静脉期:0。68±0。56 vs 0。39±0。27,5。85±1。37 vs 3。72±0。61。P<0。05);经 ROC 曲线分析,动脉期 NIC、λHU 及静脉期NIC、λHU定性诊断宫颈癌区域淋巴结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5、0。905和0。935、0。930,最佳截断值分别为0。44、7。53 和 0。76、5。95,灵敏度分别为 76。65%、68。91%和 72。53%、75。76%,特异度分别为 81。92%、93。47%和 74。58%、82。43%。结论 运用双源CT能谱成像多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在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中具有较大意义,可作为术前判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重要依据之一。

    宫颈癌区域淋巴结定性诊断双源CT能谱成像

    乳腺癌超声特征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周悦曹海艳卓双双王正...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结节的超声特征与组织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的141例患者,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54。2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7年;肿瘤直径7~30 mm,平均直径20。3 mm。行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指标包括结节形态、边界、纵横比、微钙化、后方声衰减、内部血流和腋窝淋巴结。病理组织学根据结节的腺管形成程度、细胞核多形性、核分裂计数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统计分析乳腺癌结节的超声特征与其组织学分级及分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41例乳腺癌结节均为浸润性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级Ⅰ级24例,Ⅱ级72例,Ⅲ级45例。微钙化在不同病理组织学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77%(73/141)vs48。23%(68/141)。P<0。05],而其他超声观察指标(形态、边界、纵横比、周围强回声声晕、后方衰减声影、内部血流、腋窝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钙化在结节的腺管形成程度及核分裂计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77±0。46)分vs(2。59±0。57)分、(1。66±0。77)分vs(1。41±0。68)分。P<0。05],而在细胞核多形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结节的超声影像中的微钙化与组织学分级及其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是判读乳腺癌结节预后的重要影像学指标。

    乳腺癌超声诊断病理诊断组织学分级

    超声测定PI、RI、Vmax结合血清sE-cadherin、CYFRA21-1对乳腺癌良恶性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李海芬邓亚云李洪来戴林...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超声测定的搏动指数(PI)、血流阻力指数(RI)、最大血流值(Vmax)结合血清可溶性E-钙黏连蛋白(sE-cadherin)、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对乳腺癌良恶性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42例乳腺肿块女性患者,年龄43~67岁,平均年龄55。23岁;身体质量指数19。5~28。9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4。12 kg/m2;病程4~8个月,平均病程6。45个月;均为初次人院就诊。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PI、RI和Vmax,并在术前采集空腹外周血,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测定血清sE-cadherin和CYFRA21-1。根据病理组织诊断结果将患者分成乳腺癌组(n=132)和乳腺良性组(n=110),并将乳腺癌患者分成腋窝淋巴结转移组(n=74)和腋窝淋巴结未转移组(n=58)。单因素分析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发生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及回归分析诊断效能。结果 乳腺良恶性病变区分ROC曲线结果表明,PI临界值1。34,灵敏度为69。70%,特异度为70。91%,曲线下面积(AUC)为0。801[95%可信区间(CI)0。750~0。852];RI诊断的临界值为0。69,灵敏度为65。15%,特异度65。45%,AUC 为 0。762(95%CI 0。707~0。812);Vmax 诊断的临界值为 13。11 m/s,灵敏度为 59。85%,特异度 60。00%,AUC 为 0。627(95%CI 0。564~0。699);血清 sE-cadherin 诊断的临界值为 24。18 ng/mL,灵敏度为 62。88%,特异度 58。18%,AUC 为 0。709(95%CI 0。645~0。771);血清 CYFRA21-1 诊断的临界值为 9。55 g/mL,灵敏度为 74。24%,特异度 75。45%,AUC 为 0。817(95%CI 0。769~0。865)。将回归预测方程作为新变量P,在最佳临界切点时,回归分析灵敏度81。82%,特异度79。09%,AUC为0。867(95%CI 0。829~0。908),回归分析灵敏度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分析ROC曲线结果表明,PI临界值1。58,灵敏度为79。73%,特异度为68。97%,AUC为0。815(95%CI 0。727~0。902);RI诊断的临界值为 0。83,灵敏度为 63。51%,特异度 70。69%,AUC 为 0。701(95%CI 0。558~0。844);Vmax 诊断的临界值为 17。36 m/s,灵敏度为 54。05%,特异度 55。17%,AUC 为 0。516(95%CI 0。384~0。649);血清 sE-cadherin 诊断的临界值为 34。52 ng/mL,灵敏度为 82。43%,特异度 60。34%,AUC 为 0。755(95%CI 0。653~0。856);血清 CYFRA21-1 诊断的临界值为 13。10 g/mL,灵敏度为60。81%,特异度65。52%,AUC为0。563(95%CI 0。426~0。701)。将回归预测方程作为新变量P,在最佳临界切点时,回归分析灵敏度85。14%,特异度84。48%,AUC为0。893(95%CI 0。816~0。970),回归分析灵敏度显著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P<0。05)。结论 超声参数及血清sE-cadherin和CYFRA21-1在乳腺癌和腋窝淋巴结中异常表达,且PI、RI、Vmax和血清sE-cadherin、CYFRA21-1单独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可应用于乳腺恶性病变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和诊断。

    搏动指数血流阻力指数最大血流值可溶性E-钙黏连蛋白细胞角蛋白19片段乳腺癌淋巴结转移

    非诺贝特改变T细胞代谢或能增强细胞疗法来摧毁人类实体瘤

    62页

    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失败的5年回顾性研究

    李琳刘福丽赵一凡王子轩...
    63-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超声引导PICC中置管失败患者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6。55~31。26 kg/m2,平均BMI 22。56 kg/m2;恶性肿瘤32例,消化系统疾病12例,血管疾病8例,高血压5例,心脏病4例,糖尿病2例;置管原因,化学治疗19例(59。4%),静脉营养15例(46。9%);病变位置,颈胸部18例(56。3%),其他部位14例(43。7%);既往相关治疗,肿瘤切除21例(65。6%),放化疗19例(59。4%)。置管失败后移至介入手术室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辅助PICC复位/重置者。统计PICC相关指标。评估超声引导PICC失败原因,并分析失败原因与其他指标[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的相关性。结果 左臂置人失败占56。3%(18/32)。穿刺贵要静脉者占65。6%(21/32),多于头静脉和肱静脉(P<0。001)。并发损伤仅为轻度痉挛或少量血栓占12。5%(4/32)。导管异位是置管失败主要原因占84。4%(27/32)。腋静脉最易发生异位(46。9%),贵要静脉(12。5%)、颈内静脉(9。38%)亦较常见。在DSA辅助下全部病例均复位/重置成功。导管异位与年龄、性别、BMI、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导管异位是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首要原因,主要为血管变异所致。DSA辅助复位技术是解决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超声引导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插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能够模拟人类早期血液生成开发出heX胚胎样模型

    68页

    角袋注射技术对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后膈肌麻痹的影响

    张明哲刘亚君王国瑞刘文平...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角袋注射技术的临床疗效及对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后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沧州市人民医院诊治的需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手术患者80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0。46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7。42~28。01 kg/m2,平均BMI 22。51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24例,Ⅱ级40例,Ⅲ级16例;手术部位,肘部24例,前臂21例,手腕27例,手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40例)及对照组(n=40例)。对照组予传统神经丛周围阻滞麻醉,试验组则采用超声引导角袋注射技术进行麻醉。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和麻醉后30 min平静呼吸膈肌移动度及肺功能指标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者膈肌麻痹发生率及并发症;以患者阻滞后30 min是否出现膈肌麻痹为终点,对两组患者阻滞后30 min用力呼吸膈肌移动度与膈肌麻痹发生风险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麻醉效果为优良率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92。5%(37/40)vs 70%(28/40)。P<0。05]。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5。41±1。09)min vs(6。84±1。65)min、(9。06±1。27)min vs(11。98±2。71)min],而持续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404。96±89。73)minvs(11。98±2。71)min、(417。93±91。78)minvs(300。86±51。92)min](均 P<0。05);阻滞后试验组患者的膈肌移动度及肺功能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膈肌麻痹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2。5%(5/40)vs 37。5%(15/40),7。5%(3/40)vs 25%(10/40)。均P<0。05]。以出现膈肌麻痹为终点,试验组膈肌活动度大于对照组,膈肌麻痹发生风险延后对照组(P<0。05)。结论 角袋注射技术麻醉效果优于传统神经丛周围阻滞麻醉,且对膈肌麻痹的影响较小,术后不良反应少。

    角袋注射技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膈肌麻痹膈肌移动度

    桡动脉近肘部管径、年龄及eGFR联合预测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成熟

    丛瑞于文涛石莎莎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影响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RCAVF)成熟因素,联合显著相关因素预测成熟可能性。方法 选择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行RCAVF手术并成功患者257例,其中男性169例,女性88例;年龄24~90岁,平均年龄59。4岁;病程0。81~5。00年,平均病程3。53年;高血压217例(84。4%),糖尿病166例(64。6%)。术前行血管超声检查,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及肾脏疾病)及血清学指标[尿素、肌酐、尿酸、胱抑素C及肾小球滤过率(eGFR)]。术后连续6个月随访RCAVF成熟情况,采用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CAVF成熟因素,获取显著性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获得曲线下面积(AUC)、最佳临界值、灵敏度及特异度。根据最佳临界值,将多因素差异有统计意义的指标采用联合方式,获得联合诊断效能。结果 行左前臂造瘘者210例(81。7%),右前臂造瘘者47例。RCAVF术后均获得成功。随访6个月内达到临床成熟者为182例,未达到临床成熟者为75例。RCAVF未成熟组年龄、eGFR高于成熟组(年龄:P=0。036;eGFR:P=0。008),而RCAVF成熟组桡动脉近腕部管径及桡动脉近肘部管径、肌酐均高于未成熟组(桡动脉近腕部及近肘部管径均P<0。001;肌酐:P=0。00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桡动脉近腕部及近肘部管径、头静脉近肘部管径、肌酐、eGFR与RCAVF成熟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eGFR为RCAVF成熟阻碍因素,桡动脉近肘部管径为促进因素(P<0。05)。采取联合预测,获得最高AUC值为0。661,最高特异度可达94。29%,最高灵敏度可达96。00%。结论 将桡动脉近肘部管径、年龄与eGFR三者联合预测RCAVF成熟,可获取较好的诊断效能、灵敏度及特异度,为评估患者是否适合采用RCAVF进行透析提供参考。

    桡动脉-头静脉自体动静脉内瘘超声检查临床资料影响因素

    血清miR-338-3p联合肺部超声评分预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预后价值

    肖瑞坤邓云森蓝丽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miR-338-3p、肺部超声评分(LU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预后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在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ARDS新生儿作为ARDS组,其中男性76例,女性44例;胎龄28~40周,平均胎龄32。32周;出生体质量1。68~3。89 kg,平均出生体质量2。18 kg;新生儿Apgar评分4~8分,平均Apgar评分6。37分;分娩方式,顺产43例,剖宫产57例;病因,脓毒症10例,早产29例,肺炎25例,胎粪吸人综合征21例,其他15例。选择同时期5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4例,女性16例;胎龄31~40周,平均胎龄33。04周;出生体质量1。94~4。02 kg,平均出生体质量2。74 kg;分娩方式,顺产17例,剖宫产33例。ARDS新生儿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根据胸部X射线片结果分为轻度组与重度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血浆miR-338-3p水平,进行床旁肺部LUS及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围生期补充Ⅱ(SNAPPE-Ⅱ)评分。比较各组血浆miR-338-3p水平、LUS。Pearson相关性分析SNAPPE-Ⅱ与miR-338-3p、LUS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miR-338-3p、LUS对ARDS新生儿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miR-338-3p水平、LUS与ARDS新生儿预后的关系。结果 ARDS新生儿LUS高于正常新生儿[(29。45±3。42)分vs(10。04±2。01)分],血浆miR-338-3p水平低于正常新生儿[(10。04±2。01)分vs(1。12±0。11)分](P<0。001)。重度组LUS、SNAPPE-Ⅱ评分高于轻度组[(34。27± 4。25)分 vs(18。97±2。11)分、(31。84±3。52)分vs(18。56±2。85)分],miR-338-3p 水平低于轻度组[(0。28±0。02)vs(0。96±0。04)](P<0。001)。SNAPPE-Ⅱ评分与 LUS 呈正相关(r=0。971,P<0。001),与 miR-338-3p 水平呈负相关(r=-0。918,P<0。001)。死亡组新生儿LUS高于生存组,miR-338-3p水平低于生存组[(37。02±3。63)分vs(20。77±3。02)分、(0。33± 0。02)vs(0。75±0。02)。P<0。001]。LUS评分、血浆miR-338-3p及两者联合预测ARDS新生儿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1、0。835、0。929。血浆miR-338-3p、LUS是影响ARDS新生儿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ARDS新生儿血清miR-338-3p低表达,LUS升高,两者可预测ARDS新生儿病情程度、预后。

    miR-338-3p肺部超声评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