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塑性工程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塑性工程学报
塑性工程学报

陆辛

双月刊

1007-2012

sxgcxb@263.net

010-62912592/82415079

100083

北京学清路18号北京机电研究所708室

塑性工程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程学会锻压分会、北京机电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其宗旨是活跃本专业学术思想,提高本专业学术理论,强化本专业学术交流,为不断提高我国塑性工程基础水平,确立我国塑性工程界在世界科技阵容中的地位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道次冲压与电磁渐进成形复合工艺下薄壁椭球件塑性变形机制

    杜志浩韩栋张旖诺毛晓博...
    243-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大尺寸变曲率薄壁椭球件常规成形易失稳起皱、尺寸超差和装备复杂等问题,提出了多道次冲压与采用环形线圈渐进成形制造薄壁椭球件的方法.采用ANSYS和ABAQUS软件联合分析了准静态冲压和线圈多次放电对零件不同区域应力应变状态和成形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形线圈正对的板料区域在电磁力作用下发生高度变形,材料周向压应力出现高频振动并大幅度衰减,有效抑制了起皱产生.传统直接冲压高度为60 mm时,板料起皱位移可达7 mm.采用多道次冲压与电磁成形复合的方法,零件起皱被完全抑制.采用有限元模拟得到的最佳工艺参数,建立了实验工装并获得表面光滑的椭球形零件.

    电磁渐进成形薄壁椭球件失稳起皱数值仿真

    基于机器学习的TC18钛合金起落架锻造成形工艺智能优化

    唐学峰王志洲冯仪余俊...
    254-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TC18钛合金加工窗口窄、零件成形质量与性能的预测以及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困难的问题,通过热压缩试验分析了 TC18钛合金的热变形行为与微观组织演变规律.基于Bayesian算法优化构建了 TC18钛合金热变形流动应力和微观组织演变的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通过对UG和Deform的二次开发,完成了不同工艺参数下起落架锻造的自动建模与仿真,并建立了预锻件的尺寸-工艺-质量数据库.结合DNN和遗传算法(GA)、粒子群算法(PSO)、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2)确定了最优的预锻件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采用NSGA2优化后锻件最大成形力RTmax可降低40.6%,目标截面的平均初生a相含量为0.207,接近最优含量20.0%.

    TC18钛合金深度神经网络智能优化算法本构模型微观组织模型起落架锻造

    锻造变形均匀性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及应用

    李莲徐成成刘继雄李淼泉...
    267-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超大尺寸高强度钛合金棒材锻造成形过程中存在变形不均匀的难题,以物理热压缩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为基础,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钛合金棒材锻造变形均匀性的支持向量机模型.结合锻造工艺参数的归一化处理,获得了锻造变形均匀性优化模型;提出了实际锻造温度和应变分布均匀性评价函数和锻造工艺参数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优化算法,获得了基于实际锻造温度和应变分布均匀性的锻造工艺参数.将上述模型应用于钛合金棒材的锻造过程,以锻造温度、锻造速度和压下量为优化变量,实际锻造温度与应变分布均匀性为优化目标,优化了直径 Φ400 mm的1300 MPa钛合金棒材7道次锻造工艺参数组合.

    钛合金锻造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模型机器学习

    旋转锻造连接工艺研究

    张琦张以升田天泰张毓...
    274-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焊接性能差的材料间的连接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旋转锻造工艺进行管材-管材、管材-棒料连接的新方法,并进行了旋转锻造连接过程的有限元分析和试验研究,揭示了旋转锻造连接过程的材料流动规律,得到了影响连接头强度的工艺参数.试验设备为自主研发的基于能量控制的小型旋转锻造设备,材料为T2铜管、6061铝管及塑料棒.对旋转锻造连接成形过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得到了材料流动情况和连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旋转锻造连接工艺可以形成稳定连接头;连接长度越小,连接头越容易被拉脱;径缩量是影响连接头强度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径缩量的增加,连接强度不断增加;径缩量过大时,内管将在旋转锻造过程中发生破裂,无法形成连接头;试验结果表明,径缩量为0.8 mm时,铜管-铝管连接头强度达到铝管强度的62%,铜管-铜管连接头强度达到内铜管强度的68%,铜管-塑料棒连接头强度达到塑料棒强度的63%.

    旋转锻造连接塑性变形管材

    集磁器内壁轮廓形状对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接头连接质量的影响

    谢作鹏黄尚宇芮正雷
    281-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磁脉冲辅助半固态钎焊工艺中使用等内径集磁器连接铜、铝管件时存在的界面氧化膜去除效果不均、扩散层深度差异较大等问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集磁器内壁轮廓形状及其结构参数对界面冲击应力及钎料剪切流变速率的影响.为实现连接区域内界面冲击及轴向剪切流变沿轴向分布的均匀性,对集磁器形状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并针对性地制造了相应的集磁器,在特定的工艺参数下进行了系列钎焊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等内径集磁器,优化后的集磁器能够更好地去除母材表面氧化膜,促进界面扩散反应并减少连接缺陷,扩散层厚度增加且分布更为均匀,接头性能得到有效提升.

    磁脉冲半固态钎焊集磁器界面缺陷剪切流变扩散层氧化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