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

陈曦

月刊

1002-5707

sx@ustb.edu.cn

010-62332831 62334268

100083

北京科技大学内

思想教育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会刊。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期刊,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断的生成逻辑、生态意蕴与时代价值——基于《资本论》资本加速批判的视角

    宋田光李桂花
    75-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价值增殖既是资本的生命支点,又是资本加速的根本肇因.资本主导下的现代科技和现代机器不断加速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和商品消费,有限的生态承载力无法协同资本加速,因而造成"去同步化"的生态危机.严重的生态危机呼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关系的建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断包含丰富的生态意蕴,它蕴含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样态、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意识、人与人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断增强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时代生命力、助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解决全球生态危机的中国方案."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断对系统把握马克思生态思想,建构美丽中国、美丽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加速去同步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资本规训下主流意识形态感性认同构建的困境及困境突围

    杨俊哲郭明飞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识形态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强化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既需要重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说服力,也需要重视提升其感性感染力.在人们情感需求日益丰富的当下,主流意识形态感性认同的重要性也在凸显.但为逐利而在全球渗透的资本正以极度隐蔽的方式从微观方面规训着社会,资本规训削弱了我国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认同,主要表现在:资本至上遮蔽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束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感性粉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抽象化功利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资本逻辑塑造的技术思维在隐匿中重塑我国民众的感性认识;资本时空规训弱化人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对资本主义观念的抵触.主流意识形态感性认同要突破资本规训的围困,需要以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为抓手防范个人主义蔓延扩张;注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感性认同的培育和建设;强化对网络空间和数字平台的系统化应用和监管;在约束资本的同时揭示资本感性规训的目的和方式.

    主流意识形态资本规训感性认同构建困境困境突围

    数字劳动异化的实质、表现及其超越

    尹寒
    9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并科学揭示其本质内涵.在工业资本主义向数字资本主义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劳动模式、劳动过程和劳动关系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数字劳动异化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对数字技术的私自占有和运用,使剥削愈发隐蔽和深入,突出表现在劳动时间被无限制延长、劳动空间被全方位监控、劳动主体遭受多重剥削、劳动关系呈现弱联系性4个维度.要实现对数字劳动异化的超越,就必须构建以劳动主体为中心的数字生产关系,打造数据和数字平台共建共治共享生态,完善劳动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以实现劳动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劳动情感需求的回归,重塑劳动主体地位,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公正有序,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数字劳动异化技术风险劳动正义

    数字时代传播格局的系统性重构及意识形态风险应对

    曾俊淇李江静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驱动传播格局发生系统性重构.在传播主体迭代式变化、传播内容转型式更新和传播过程重塑式再造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背景下,传播主体的"开放—封闭"二重性、传播内容的"多元—单一"二重性和传播过程的"扁平—层级"二重性愈发显现,这些二重性背后引发的弱化阵地建设效果、影响思想引领效力、减损共识凝聚效能等意识形态风险需要高度重视.有效应对传播格局系统性重构导致的意识形态风险,要贯彻党的领导、驾驭传播主体,坚持与时俱进、优化传播内容,深化技术治理、规范传播过程.

    数字时代传播格局意识形态风险

    区块链与网络舆论引导的耦合机理及赋能进路

    聂智羊江瑶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网络场域"碎片化""圈层化""后真相化"的环境下,网络舆论引导面临诸多藩篱.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共识、可溯源与不可篡改等特征,具有弥合碎片化叙事、突破圈层化壁垒、规制后真相频发的潜力,赋能网络舆论引导突破藩篱.因此,应着眼网络舆论引导主体、引导客体及引导环体的优化,构建"区块链+网络舆论引导"的应用场景,构建协同传播格局、引领受众回归价值理性、清朗网络舆论环境,有效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区块链网络舆论引导耦合机理赋能进路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战略部署

    于海亮杨润聪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生动诠释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不少风险挑战,立足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基础,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的困难和挑战向意识形态领域映射的局势,认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西方意识形态输出的最新态势,围绕夯实意识形态工作之根基、突出意识形态工作之价值、打开意识形态工作之局面的核心任务,完善新时代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体系、协作体系、话语体系、保障体系,从而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战略形势战略目标战略举措

    新时代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盖逸馨张力丹王轶丹
    11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个体、社会和国家为核心意蕴,体现人类立场和世界情怀的高度统一.新时代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坚持铸牢意识形态阵地,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推动实现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化建设

    微博空间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研究——基于5万余名青年大学生的抽样调查

    郝文斌张添茗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大学生价值观既体现着整个社会总体精神面貌,又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追求.微博是青年大学生表达观点、释放自我的重要网络社交平台,深刻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调研发现,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呈现新的变化特征,能够客观理性看待世界,爱国意愿较为强烈,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志愿服务精神,敢于表达个人观点,具有一定的网络信息辨别力.但受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多元文化思潮裹挟影响,一些青年大学生情绪不够稳定,思想观念行为出现偏颇失范等.应针对"网生一代"特点,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发挥主流文化浸润功能,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成为新时代好网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其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微博空间青年大学生价值观

    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

    陆小凡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协同性、动态性等多重特征.当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在整体规划上存在"路径依赖",布局策略上出现"结构失衡",工作机制上显现"步调不合",长效发展上遭遇"瓶颈制约"等现实困境,"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的整体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系统思维指导下,高校要遵循系统整体性原则探索路径突破,遵循结构性原则坚持供需结合,遵循协同性原则推动同频共振,遵循动态性原则强化前瞻思考,把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成环境育人高地,全面提升"三全育人"质量.

    系统思维"一站式"学生社区优化路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新时代高校中青年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的逻辑理路探析

    高艳青
    138-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中青年干部的领导素质,核心是要提升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此,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把握基本逻辑,增强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项基本功.一是以科学的理论认知为前提,引导高校中青年干部厘清理论本质;二是以深厚的理论情感为动力,激发高校中青年干部的理论学习兴趣;三是以自觉的理论运用为根本,提升高校中青年干部的理论本领;四是以坚定的理论自信为追求,锻造高校中青年干部的理论信仰.

    高校中青年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升逻辑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