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

陈曦

月刊

1002-5707

sx@ustb.edu.cn

010-62332831 62334268

100083

北京科技大学内

思想教育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会刊。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期刊,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的历史原象及其哲学解读——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再审思

    蒯正明崔露雨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产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形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完整语境,即从"人本主义学说""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三大视域进行考察.基于此,新质生产力同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具有深厚的耦合逻辑,即在"实践变革""自我主张"以及"技术规制"等维度上具有着共同的旨趣指向.新质生产力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中的显性特征,即人在整个生产力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价值导向,而且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中的隐性线索,即生产力的生态意蕴进行了显性表达,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系统发展.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哲学解释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典论断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述要及其时代价值

    余一凡程梦圆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其中"思想的闪电彻底击中人民园地"经典论断,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点.从"思想的闪电"和"素朴的人民园地"的深刻内涵出发,马克思揭示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掌握群众"的本质、"物质武器与精神武器辩证统一"的理论依据、"运用激情的头脑"的重要方法以及"实现人的解放"的目标追求,为新时代加强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原则思路,在"立破并举"中掌握"人民园地";加强内容构建,在"抵达根本"中凝结"思想闪电";优化过程方法,在"情理结合"中实现"彻底击中".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典论断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教育内容探赜

    陈婷李晓光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教育内容是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实践重要的理论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教育内容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关于社会主义构想的教育,即共产主义基本特征教育、构想未来的科学立场教育;关于社会主义实现必然性的教育,即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历史使命教育;关于社会主义实现途径的教育,即革命理论宣传教育、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等3个方面.马克思恩格斯阐释的社会主义教育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当下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新的伟大斗争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教育教育内容

    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叙事的现实审视与优化路径

    付安玲姜雪莲
    7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媒时代催生了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视觉化变革.在智能技术与资本逻辑耦合作用下,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叙事呈现出一系列新表征:资本与市场共谋干扰视觉叙事生产,平台与技术勾连重构叙事主客体关系,美学与情感共现增强叙事渗透吸引力.同时,不可避免地衍生出诸多意识形态风险:叙事生产市场化加剧文化消费娱乐化、主客体关系重构引发叙事"去中心化"、过度情感询唤消解理性阐释,从而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权威力和认同力.鉴于此,立足于智媒时代可以从优化视觉化叙事程序、监管和协同媒体平台、提高受众视觉素养等方面入手以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叙事效果.

    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叙事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叙事策略审思

    肖唤元张茂杰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情感叙事"为切入点已成为时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叙事策略.主流意识形态情感叙事具有丰实的理论基础,信息环境、网络时代用户媒介接触和信息"编码—解码"、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3个维度的情感转向合力驱动主流意识形态情感叙事铺展,对于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众认同具有催化意义.新时代扎实推进主流意识形态情感叙事实践,亟须树立情感叙事思维、研用情感叙事技术、精设情感叙事议题、打造情感叙事场景以及增加情感叙事机会,有效突破主流意识形态"对空言说"的传播困境.

    主流意识形态情感叙事叙事策略传播

    数字资本主义中的"数字精神权力":现实表征、生发机理及破解路径

    成军青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资本主义解锁了继生命政治学之后的一种全新治理术,即打着给予个人自由的旗号,运用数字技术深层操控人的精神心理领域的数字精神权力,具体表征为数字全景监狱的"精神监视"、智能推荐算法的"情感操纵"、数字自由氛围下的"主体功绩化".数字精神权力有着深刻的生发机理,资本增殖逻辑是其生成的基因密码,剥夺性占有数据是它的运行根基,同时意识形态场域的新自由主义也参与形塑了服务于数字精神权力统御术的精神形式.数字坐标下人的自由活动不仅没有逃脱权力的掌控,反而转化成一种数字精神权力隐蔽、高效布控下的主动性"自我剥削"活动,使人遭遇前所未有的精神异化之痛.因此,在数字资本主义勃兴的背景下,我们仍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洞察资本增殖逻辑、规范数据使用、培养自主批判能力,为破解数字精神权力统治发掘有效路径.

    数字精神权力资本逻辑精神异化破解之路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肖贵清龙正午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新时代"两个结合"理论创新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要求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发挥美德价值导向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为政以德和邦交德义等层面的社会道德建设,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文化滋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两个结合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与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白云翔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新时代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关键举措.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的是非观念和良善力量有效贯注于主体意志之中,有助于铸牢个人的精神地基;传统人伦美德旨在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通,能够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情感满足提供丰厚道德滋养;中华传统美德内蕴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为全社会精神品质提升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方法指导;承载中华传统美德核心价值理念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人民群众实现精神享受的重要公共产品.新时代文化创新创造要坚守成己达人的道德观念,创作出扎根人民生活的优秀文化作品,在丰富高质量文化供给的同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精神世界情感互通精神创造

    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的大学文化建设——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

    王义夫卜晨光黄展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文化是大学培育内部人员共识遵循的总和,旨在通过显性的文化教育和潜移默化的滋养浸润将广泛的社会共识以及学校内部精神等重要文化元素内化为"校园人"的基本行为规范.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是育人,文化育人是极具综合效应的复杂育人工程.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文化流动和文化汇聚带来了校园环境的变化,也对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基于大学文化建设意义及路径的探讨,结合北京语言大学文化建设案例分析,对其文化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提出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基础上的大学文化发展策略,以期对其他院校文化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大学文化文化建设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

    以课程为依托引导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

    布超铁铮
    12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课程引导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是落实来华留学生教育新要求的必然举措,有利于提升对来华留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的实效性、解决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难题.这对增进来华留学生对中国道路、制度、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巩固和增进对华感情,具有重要意义.以课程为依托引导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要把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基本原则,要从"知识育德"入手铸牢学理基础,把握形成价值认同这一实践原则.在实践层面,要以整合、完善各高校为留学生普遍开设的中国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为突破口,有效提升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的价值观教育功能,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来华留学生课程体系.

    来华留学生课程知华友华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