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阎志坚

月刊

1009-2528

sxdk@263.net

010-58581402;58581401;58581400

100029

北京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11层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ournal Leading Journal of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核心期刊、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主要服务于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坚持政确的理论导向,积极推进高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积极探索和反映高校“两得”教学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反映教育主管部门的全国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最新举措、动态和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天下胸怀"观天下 育"胸怀天下"新青年——《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24年版)》修订说明

    侯惠勤
    4-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有机融入教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24年版)》修订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讲好本教材,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学理化上下功夫,学理化地讲清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如何为我们正确观察和解决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提供科学指导."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的根本任务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察和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培养胸怀天下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2024年版)》修订说明教学建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统思维

    黄河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体现了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的系统思维.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指明了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远景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指引,基于对文化传承和发展规律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从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协调处理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与面向未来的关系,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而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新时代文化建设置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中予以整体考量,聚焦厘清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着力推动总体协同与重点突破的有效融通,促使新时代文化建设呈现出协同配合、同频共振的合力.挖掘与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系统思维,对于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思维科学方法

    关于建设文化强国的理论思考

    吴浩方霁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将建设文化大省作为"八八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在剖析文化的角色功能、总结文化的核心价值、规划文化发展的实践路径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要任务,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论述与实践部署.回溯习近平主政浙江时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探索与改革,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把握习近平关于建设文化强国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文化大省文化强国浙江

    马克思创立哲学体系的基本逻辑与实践方法

    刘同舫
    3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哲学体系以"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蕴含独特的建构逻辑和实践方法,凸显了现实研究对象与哲学思维方式在逻辑推进上的一致性,异质于传统形而上学将哲学从现实内容中剥离开来的形成路径.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形成体现了理性界定与人文审视辩证融合的范畴逻辑,在对哲学范畴的理性界定中彰显人文审视的价值引导,在人文审视中发挥理性界定的规约力量.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形成始终贯彻文本阐释与现实关切深层结合的叙事逻辑,围绕人的现实生存发展问题,既对现有哲学文本进行批判和重释,又借助新的文本阐释剖析人们当下生存现状的原因.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形成深刻蕴含对经验整体性与规律普遍性创新运用的实践方法,确认实践经验整体性的掌握对规律普遍性获得的前提作用,肯定普遍规律对整体经验的检验和完善作用.马克思哲学体系独特的建构逻辑与实践方法体现了哲学应当在人的实践总体性关系中展现自身理论的体系特征.

    马克思哲学体系范畴逻辑叙事逻辑实践方法

    毛泽东创立"实践论"哲学体系的路径与方法

    李维武
    4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创立"实践论"哲学体系,经过了一个探索的历程,其主要逻辑环节在于:首先从中国革命实践中,发现回答和解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关系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并从唯物辩证法运动中,发现辩证唯物主义对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进而在对辩证唯物主义的阐发中,将其着重点由本体论移至认识论;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对认识和实践关系问题作出深入阐发,建构"实践论"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阐明人民群众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政治哲学融入"实践论"哲学体系.再而提出"有的放矢"和"实事求是"的总原则,从"实践论"哲学体系中转化出方法论,以指导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这一路径显示出,毛泽东创立"实践论"哲学体系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是从现实的具体出发进至哲学的抽象,再由哲学的抽象回到现实的具体,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关系问题作出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回答和解决.

    毛泽东实践论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因、方法和规律

    王刚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有其内在动因、方法要求和内在规律.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伟大实践、对时代新课题的科学解答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从内在动因上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持"两个结合""六个必须"的科学方法以及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从方法要求上确保了党的理论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以及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等是党的理论创新需要遵循的内在规律.

    理论创新内在动因方法要求内在规律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逻辑理路

    陈洪玲柴佳伟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攻坚必胜的重要法宝.党依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赢得历史性胜利、强化革命性锻造、找到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依靠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力统揽"两个大局",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丰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有利条件.新时代党通过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夯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政治根基,坚持推进"两个结合"强化斗争的理论引领,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优化斗争的方法策略,为我们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只讲现代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式"——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评析

    王宪明刘艳红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蒋廷黻所著《中国近代史》开创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现代化"范式,在学术上有贡献、有影响,但其理论框架严重西化,完全脱离中国的"正史"和"正统"观念,一味站在西方立场评析中西关系和近代人物、史事.从政治上看,该著为国民党对内反共、对外对日妥协求和制造所谓的"现代化""科学"依据,讲民族复兴而所托非人,存在严重缺陷.今天重读该著,一则应认识到近代中国要想彻底改变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只讲现代化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认清现代化的正确道路、必备前提以及领导力量;二则应注意治史治学须才学德识俱备,在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有洞察明辨能力.

    蒋廷黻现代化中国近代史

    在"讲深讲透讲活"道理中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

    陈锡喜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强调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体现了"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和"思政课的本质"的要义.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是由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以及社会主义大学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与讲深讲透讲活是内在统一的.把道理讲深,需要以强化理论思维能力为重点来构建教学体系,并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为基本思路完善课程体系.把道理讲透,需要引导大学生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来悟原理,并且融入"七史"做好各门课程的横向贯通,以获得更强大的内容支撑和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活,在教学方案设计上需要"浅入深出",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教学语言运用"照本不宣科".

    思政课本质内涵式发展讲深讲透讲活教学体系

    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

    李冉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这一重大判断为我们深刻理解新时代思政课的建设基础和发展态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亲自关心部署思政课建设,思政课的战略地位全面凸显,全社会关于思政课的观念认识发生全局性转变;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机制实现系统性变革,整体构建起中国特色思想政治理论课治理体系;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规律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学科体系有效贯通,实现了改革创新的引领性发展;思政课建设的关键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队伍建设与发展信心实现历史性突破.

    思政课发展环境整体生态全局性转变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