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王作新

双月刊

1003-1332

sxltbjb@163.com

0717-6394048

443002

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8号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Journal China Three Gorges TribuneCHSSCD
查看更多>>《三峡论坛》是由三峡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服务。本刊立足三峡,面向全国,既重视对基础学术理论的研究,又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优先发表创新性和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尤其是研究三峡问题的最新成果。为突出本刊特色,我们将着力推出百家论坛、三峡文化研究、水电文化论坛、水文化研究、生态与环境资源、移民研究、武陵民族研究、三峡田野、屈原研究、昭君研究、杨守敬研究等重点专栏。本刊面向所有关注三峡问题的海内外学者,并优先选用独立署名作者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赵冬菊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6年,重庆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既成为重庆的名片,也是重庆的软实力,对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使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尚存在保护意识不强、法制保障不力、宣传力度不够、民众参与意识不强和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建议从增强保护意识、完善法律法规,加强部门联动、加强宣传以及加大投入等方面予以改进.

    重庆名城保护对策研究

    传承与发展:龚滩古镇的水文化记忆溯源

    秦素粉
    7-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龚滩古镇在历史发展变迁中,因水而兴因水而衰."水"是古镇文化记忆的重要元素,影响着古镇空间布局、建筑风格、风俗习惯、盐运交通等,使水文化与码头文化、建筑文化、商旅文化等有机融合.挖掘、传承与发展古镇水文化,要保护好水生态和水环境,围绕水所孕育的文化特质,唤醒民众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和民俗生存方式,让古镇讲好水文化故事.

    龚滩水文化溯源

    清末民国时期的鹤峰红茶及茶文化

    赵桅
    11-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鹤峰所产的容美茶是进贡朝廷的贡茗,清末随着国际红茶市场需求的扩大,林紫宸、卢次伦等客商进入鹤峰设立茶庄,生产创制红茶.民国七年之后,因时局动荡,茶园荒芜,而茶园管理粗放,红茶产量逐渐减少,当时政府采取修订茶厘税金,创办合作社等方式试图恢复茶叶生产,改善民生,但受到国内外时局的影响,功效甚微,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鹤峰的红茶生产几近停滞,但一些茶文化却始终留存.

    清末民国鹤峰红茶茶文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交融问题

    汤夺先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群众包括乡村的世居民族以及少数民族外来人口进入城镇,面临与周边人群的交往交流交融问题.基于对安徽省的问卷调查资料,发现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整体呈现出世居民族交融较好、外来少数民族人口交融有待深入的状况,具体表现为经济交融广泛但存在局部摩擦、社会交融不断深化但浅层交往存在、文化交融全面开展但存在局部碰撞.客观层面的宏观制度与政策、中观城市社会环境以及主观层面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因素都影响了其交融.从加强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依托社区开展民族工作、动员多方面力量开展民族工作等成为推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交融的重要举措.

    少数民族群众民族交融新型城镇化散杂居地区

    湖北省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调查与研究

    袁波澜
    23-2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40余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遍布全国,其社会融入问题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关注点.社会融入是一个过程,不同时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特点不同,遭遇的困难各异.近年来,湖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分布格局、交往合作、族际通婚、回馈社会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融入状态.新时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在行业竞争、合同纠纷、生活方式等方面仍存在困难,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需求的变化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到新的社会生活中.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入

    湖北侗族研究40年(1979-2019)

    杨鹏杨杰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侗族是湖北省第四大少数民族,大多是清代改土归流前后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迁徙而来.在回顾1979-2019年来湖北侗族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湖北侗族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湖北侗族研究、促进湖北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对于丰富和完善我国散杂居民族研究、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湖北侗族回顾学术反思

    东喜马拉雅地域民族资料梳理——以译介日本《东亚民族语汇》为中心

    何大勇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东喜马拉雅地域中印边境生活着的民族,较为全面性的资料介绍还不多见.本文通过译介日本于1944年出版《东亚民族语汇》中有关"西藏与阿萨姆"的民族条目,来梳理日本学界对印度东喜马拉雅民族的掌握情况,有助于了解该地域中民族的称呼、居住地域、分布格局等的相关情况,对深入认识该地域的民族及地理区域的特点提供参考.

    东喜马拉雅地域阿萨姆民族语汇

    印度阿萨姆那加族的西方研究简述——以译介美国《喜马拉雅地域历史和文化研究文献题录》为中心

    辛玲何大勇
    42-4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喜马拉雅不仅指喜马拉雅山脉,还包含喜马拉雅山脉所辐射的区域,是一个大地域概念范围,即喜马拉雅山脉及其周边地区.很早开始,西方国家围绕喜马拉雅地域开始了多样化的研究,建立起相关的研究数据库.其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欧文斯等编的《喜马拉雅地域历史和文化研究文献题录》为代表,为研究喜马拉雅地域提供了详细的西文参考文献,本文将阿萨姆地域中那加山地所居住的民族研究作编译记述.

    喜马拉雅地域阿萨姆那加族目录学

    湖北民歌村、故事村开发锁忆

    刘守华
    4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十余年来国家强劲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湖北的"三家三村"备受国内外关注."三家"即故事家刘德培、孙家香和刘德方,"三村"即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和青林寺谜语村.本文作者刘守华教授曾任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和非遗评审专家委员会主要成员,直接参与了故事村、民歌村的发现考察与评审推荐活动,这里对这两个民间文化村的发现与建设直接记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村故事村

    勃朗特之谜——夏洛蒂·勃朗特与乔治·史密斯的关系研究

    张静波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多利亚时期的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和出版社乔治·史密斯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夏洛蒂和出版商首先是作家和出版的职业关系,然而根据两人的通信记录,他们也有着智慧和私人情感的密切交流.两人的情感关系暗流涌动,含蓄地隐藏在夏洛蒂的小说《维莱特》之中.本文通过梳理夏洛蒂和史密斯的书信,分析《维莱特》中的约翰大夫,揭开勃朗特传说中情感的神秘面纱.

    夏洛蒂·勃朗特乔治·史密斯《维莱特》(Ville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