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王作新

双月刊

1003-1332

sxltbjb@163.com

0717-6394048

443002

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8号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Journal China Three Gorges TribuneCHSSCD
查看更多>>《三峡论坛》是由三峡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服务。本刊立足三峡,面向全国,既重视对基础学术理论的研究,又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优先发表创新性和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尤其是研究三峡问题的最新成果。为突出本刊特色,我们将着力推出百家论坛、三峡文化研究、水电文化论坛、水文化研究、生态与环境资源、移民研究、武陵民族研究、三峡田野、屈原研究、昭君研究、杨守敬研究等重点专栏。本刊面向所有关注三峡问题的海内外学者,并优先选用独立署名作者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彭秋潭乡居期间交游考论——彭秋潭考证系列之二

    李建国钟季源
    1-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彭秋潭在乡居期间交游的主要对象是伯父暨嗣父彭商贤,生父彭祖贤,兄彭淦,弟彭湙,表兄饶觐光、饶锡光,友人李万华等亲友,这些人构成了一个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地方文人群体.父辈的孝友使彭秋潭兄弟笃于人伦亲情,彭祖贤的文化修养为培养他们的文学才华提供了启蒙.长期宦游在外的彭秋潭,一生创作了大量怀想兄弟亲友的诗歌.对亲情友谊的至诚抒写是彭秋潭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

    彭秋潭长阳地方文人文学交游乾嘉文学

    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评碑用语探析

    杨军会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守敬著《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四卷,品评先秦至唐代碑刻二百八十八种,所选碑目既突出名家,又兼顾各种风格流派,既有历史文献价值,又显示了文字演进和发展的轨迹.杨守敬评碑并非空谈,而是从实际出发,有选择性地对碑刻进行实地考察和细致地考证,所评有理有据,不失公允,且评碑用语简洁精练,品评的书风主要体现在古厚、峭劲、秀丽这几个方面,文章结合杨守敬的书法理论和书风实践对他的评碑用语进行探讨.

    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评碑用语古厚峭劲秀丽

    像真与生动:陶冷月的入川速写

    彭冰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开创中西融合的"新中国画"闻名的陶冷月,在1932年由上海登上了入川的轮船,一路摄影和速写并举,创作了一本入川速写册,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了此行的线路和见闻.通过这本速写册所体现的特征可以看出"像真"与"生动"对画家陶冷月一生创作的重要影响.

    陶冷月入川速写

    重庆西部清代民居初探

    秦畅杨华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年4月,应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委托,为完成潼南区铜车坝水库工程建设征地区文物调查勘探工作和大内高速工程建设征地区文物调查勘探工作,重庆师范大学组成的调查队对潼南区、大足区、荣昌区开展了野外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收集到一些当地清代民居材料,这些材料反映了该地区清代民居在分布构造及院落与"生基坟"的组合、历史沿革及保存现状等方面的特点;而以民族考古学和景观考古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从这些材料中可以进一步探索身份认同与物质文化的关系以及风水系统的意义.

    重庆清代民居民族考古学景观考古学

    宜昌市方言词汇集(十五)——习惯用语和谚语

    王作新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系"宜昌市方言词汇集"之十五.所集录为其熟语之惯用语与谚语.

    宜昌市方言惯用语谚语

    罗香林"客家民系"概念的实质与影响

    谢国先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上只有具体的民族支系,没有抽象的民族支系.汉族的支系可以称为汉系(汉族支系),不能称为"民系"(民族支系).客家人不是抽象的"民族"的支系,而是汉族中一个有地方特点的支系,所以,可以称客家人为汉族支系(汉系),而不可称客家人为民族支系(民系)."客家民系"概念在逻辑上、语用上都存在内在缺陷,是一个不能成立的概念.

    罗香林客家民系概念缺陷

    亦"蜑"亦"畲":闽南奎洋庄氏族群新探

    刘涛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奎洋庄氏并非大埔客家、永定客家,就族群而言,应是被贴上族群标签的"蜑"与"畲".不能以大埔、永定是客家县而推论其是客家人,应从文本产生的时间切入,置身更广阔的时空,揭示其"祖地"区域社会历史变迁,由此来推动新时期闽粤移民史的研究进程.

    奎洋庄氏粮户归宗潮盐祭祖仪式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湘西苗族包谷酸社交研究——以湖南省S村为例

    刘梦柯廖君湘
    3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包谷酸是湘西苗族传统辅食.根植于地方文化土壤而融洽于当地人的生活体系的湘西S村的包谷酸社交,以情感、礼仪、经济三个方面为表现形式,是联络私人感情、维护传统礼仪、达成双方互惠的重要途经.包谷酸社交互动具有情感联系、礼仪约束及互惠三个原则,它关键并不在于"如何吃""和谁吃",而是怎样利用其成事机制,发挥饮食社交的积极功能,进而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包谷酸社交村落文化人类学湘西苗族

    东北"叫卖语"的语言风格研究

    王舒闫炎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品叫卖是商人用来销售商品的一种口头广告,它起源早、存活长.商品叫卖语言是一种具有深远历史的商业语言现象,在人类进行商品交易活动的初期就已经具备,直到宋代,关于它的记载才出现在少数文人的笔记中.它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和语言,还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民俗风情.东北"叫卖语"大多源于历史悠久的北方,深受北京叫卖语的影响,作为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这种吆喝式的叫卖语有着别具一格的特殊性.

    叫卖语言内容情感体现风格特点

    安吉拉·卡特的日本想象

    杨春芳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吉拉·卡特的日本经历不但对其日本想象具有印证和激发的双重作用,而且对她女性主义思想的日趋成熟及其创作策略的日益精湛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卡特对日本文化的认知和书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她身为女性主义作家和批评家、英国左翼知识分子的归属性身份,及选择性政治立场.在多元复合的想象视域中,卡特营构的日本形象不啻为男权之邦、伪善之邦、压抑之邦、色情之邦和暴力之邦.卡特的日本想象虽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有别于历史上由来已久的欧美东方主义者的歧视性的成见、偏见与谬见,显现了鲜明的独创性.

    安吉拉·卡特日本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