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王作新

双月刊

1003-1332

sxltbjb@163.com

0717-6394048

443002

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8号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Journal China Three Gorges TribuneCHSSCD
查看更多>>《三峡论坛》是由三峡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本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服务。本刊立足三峡,面向全国,既重视对基础学术理论的研究,又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探讨,优先发表创新性和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尤其是研究三峡问题的最新成果。为突出本刊特色,我们将着力推出百家论坛、三峡文化研究、水电文化论坛、水文化研究、生态与环境资源、移民研究、武陵民族研究、三峡田野、屈原研究、昭君研究、杨守敬研究等重点专栏。本刊面向所有关注三峡问题的海内外学者,并优先选用独立署名作者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个概念与它的诸多涵义

    迪特·兰平王诗齐
    1-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具有历史久、传播广的特征,首先,它通过歌德的研究而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并被歌德赋予"交际性"的概念,即世界文学通过作家间的新式交流而被建构起来.其后,这一词语在发展中衍生出超越歌德研究范畴的其他内涵,尤其是"规范性"和"全球性"两个内涵,二者息息相关,但没有完全摆脱欧洲视野的桎梏.此外,这一词语还具备了"互文性"的内涵,即不同文本的对话及文本间关系的结构;且置身于互文系统中的文本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诗学网络.此外,这一概念还在全球化时代具有"分布性"的内涵,即跨越自身本土文化的范畴,而广为流传.最后,这一概念还具有"跨文化性"的内涵,即对全球化进行反思,并成为文化间平衡的媒介.总之,"世界文学"的概念具有历史性与实践性品格,依旧富有活性,并在持续流变之中.

    世界文学文学交流互文性跨文化歌德

    论今天的文学研究

    西蒙·杜林章辉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维斯和艾略特式的文学批评是20世纪英语世界中最有价值的智识成就之一,但它被1968年的解放运动所产生的身份政治批评消解.今天我们无法完全复兴艾略特式的文学批评,但应该同时继承布朗肖和艾略特的文化遗产,重视文学的自律性和世界性.

    细读身份政治世界文学

    现代艺术和科学中的抽象化趋势

    维尔纳·海森伯陈冠西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同在科学中一样,在艺术中也可以鉴认出一种对于普遍性的追求.自然科学家以一种统一的方式解释所有的物理现象,以一种单一的视角理解所有的有机体.艺术家呈现对地球上所有人都是共同的生命基础.对统一性和会聚性的追求必然导向抽象,这在艺术和在科学均无不同.但现代艺术看来还不属于这一层级的抽象.相反,它可能与科学那个混沌的初始阶段相一致.科学的本质是形式,艺术的本质是构型.科学由混沌到明晰的演变过程启示,抽象化或形式化将是艺术发展的未来所在.

    科学艺术抽象化构型

    时空一体化——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的学术理念与学术价值

    王兆鹏蒋晓晓
    20-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的核心理念是"系地",强调编年与系地并重.早在唐宋时代,白居易、苏轼、贺铸等人就有了比较自觉的编年与系地并重的观念,而郑樵首次将"系时""系地"并举.编年地图平台数据来源于唐宋人年谱、别集,但挖掘提取数据时注重补阙正误,尤其注重增补谱主的任职地、经行地、出生地、创作地信息,订正编年系地错误、来源文献的理解及引文错误等.地图平台可全景呈现文坛生态、做到大小并重、时地并重;又像是天眼,可从作家、作品、时间、空间四个维度全时空呈现作家的活动场景;可以改变对文学空间的认识,由静态的籍贯地理空间拓展到动态的作家活动地理空间,从而建构文学史研究的新范式和新格局.平台今后将扩大数据种类,使内容更丰富、功能更强大、使用更便捷.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系地

    论《西游记》中的"难簿"与"经谱"

    竺洪波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游记》中,有两个极具创意和象征性、趣味性的叙事标记:"难簿"与"经谱".情节虽小,可以喻大."难簿"与"经谱"无疑是《西游记》的两处纽结与作者吴承恩(?)的文心机杼.考察"难簿"的演化与"经谱"的内容,有助于进一步探究《西游记》的演化机制和某些隐藏于文本背后的"秘密".

    《西游记》"难簿""经谱"增补胡适鲁迅

    中国说唱文学在欧洲地区的翻译与研究

    苗怀明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说唱文学在欧洲各国公私藏书机构有比较丰富的收藏,相关翻译和研究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随着时光的推移,欧洲汉学界对中国说唱文学有一个从浅到深的认识过程,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敦煌变文、评书、相声、弹词等方面.与日本、北美等国家和地区相比,欧洲汉学界对中国说唱文学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呈零散分布的状态,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中国说唱文学欧洲翻译研究

    对痛苦要深怀敬意——简评张翎的《劳燕》

    谢有顺
    4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作家比较长于写家族故事,百年中国史多是所谓的社会冲突或伦理冲突.但人性有时候不仅仅是伦理,家族,甚至不仅仅是国族这个概念,人性具有人性所独立的东西.张翎就关注到了这个人性独立的东西,这个跟她长期在国外生活有很大的关系.《劳燕》借助牧师这一人物的设置,不仅仅教会阿燕生存技能,更重要的是引领她看见人性深阔的一面,即如何面对自己、面对苦难,如果借救赎的力量重新看待人和世界,会使她知道人性有另外一个方向.

    张翎《劳燕》人性救赎

    "小先生"的实践及形象建构——从《上海屋檐下》的林葆珍谈起

    金宏宇刘小雪
    49-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上海屋檐下》中众人失意愁闷,林葆珍这个孩童却成为了全剧的希望.通观全剧,这一人物的戏剧动作多围绕"小先生"的身份展开:四处教人识字唱歌,在高潮时,更凝聚其他小娃娃以勇毅精神启发了父辈.这个儿童形象的创作灵感源自陶行知倡导的"小先生"教育实践.结合相关记述发现,"小先生"这类教育者不但有着具体的实践路径,也在战时大众教育中发挥着联结动员的作用.不同于五四儿童的天真无辜,"小先生"这类儿童在个体实践中主动体认了教化与救亡的责任,并接续了启蒙教化的父辈精神.同时,他们的实践也使匡复等父辈"发现"了儿童的能量,启示父辈一同投入到"抗战建国"的时代浪潮中.至此,成人启蒙与儿童成长的五四悖论被转化成了儿童与父辈合力实践的乌托邦叙事.

    小先生《上海屋檐下》儿童形象林葆珍

    "黄祸论"与晚清民初知识界的国民性焦虑

    罗义华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国民性问题视阈中,"黄祸论"既是景深,更是国民性批判的触发因素.在晚清民初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黄祸论"与进化论在中国近代个体的觉醒之维中绾结纠缠,催生了近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国民性问题.考察严复、鲁迅等人与"黄祸论"的关联史实可知,具有鲜明种族主义色彩的"黄祸论"始终作为一个凸兀的文化镜像而存在,在客观上加剧了中国知识界的精神焦虑,并被纳入进化论和国民性探索的总体视阈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引了国民劣根性批判这一总体取向.

    "黄祸论"进化论国民性鲁迅

    光影论——中国电影史前形态的文化寻踪

    贾磊磊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电影的史前形态,要比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史前时期"(1896—1904)遥远得多.那是一个被篝火,被烛光,被灯影所映现的世界.中国古代的文化灿若星辰,浩如烟海,其中有许多对于光影的论述.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电影史前形态的思想宝库.其中包括如何判断实体与光影的相互关系,如何认识光影的变化规律,如何利用光影来表达人的意念.对于这些思想资源与中国电影理论的内在联系的研究,是我们研究中国电影的史前形态不应忽视的内容,它也是我们研究中国电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新时代传承、创造性转换的必经之路.

    电影前史影戏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