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陕西林业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陕西林业科技
陕西林业科技

雷瑞德

双月刊

1001-2117

slkj@nwsuaf.edu.cn

029-87082763,87082721

712100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9号信箱

陕西林业科技/Journal 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林学会和陕西省林业科技信息中心合办的综合性林业科技刊物,被国内11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期刊固定转载和收录。主要刊登育苗、造林、森林经营、经济林、林业经济、调查设计、森林保护、林副产品深加工与利用、木材加工、花卉栽培等方面的科研论文、试验报告、经验总结以及实用技术介绍、国内外林业发展趋势和动态、译文、信息等,具有较强的指导性、技术性、知识性、实用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三叶草根浸提液对3种牧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俞靓谢治国董强杨波...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三叶草的防控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培养皿生物测定法分析,研究不同浓度(0、2。5、5。0、10。0 g·L-1)三叶草根浸提液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以及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的生长竞争力和成功入侵原因。结果表明,三叶草根浸提液对3种牧草种子萌发(发芽率、发芽指数)和幼苗生长(根长、苗长、根干重、苗干重)均有化感作用,且其化感作用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三叶草根浸提液对黑麦草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对高羊茅和赖草的种子萌发有"低促高抑"作用,对黑麦草根长和干重、苗高和干重均具有抑制作用,对高羊茅和赖草则表现为低浓度的促进、高浓度的抑制效应。从综合化感效应指数来看,随着三叶草根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对黑麦草具有抑制作用,而对高羊茅和赖草有"低促高抑"的双重作用。3种供试牧草对三叶草根浸提液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异,表现为:黑麦草>高羊茅>赖草。入侵植物三叶草根浸提液对3种牧草的化感效应较为明显,在入侵严重的地方,可选择补播耐受力强的牧草。

    三叶草浸提液黑麦草高羊茅赖草化感效应

    基于遥感影像的辽宁省清源县森林蓄积量估测

    王秋平
    7-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辽宁清原县为研究区,以2018年资源档案数据和采伐作业设计为基础,结合少量地面调查和同时期资源三号卫星遥感影像,提取与森林蓄积量有关的自变量因子,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构建森林蓄积估算模型,最后利用构建好的模型对无森林蓄积量小班进行估算。

    森林蓄积量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遥感影像

    陕北黄土高原人工混交林和纯林对干旱的适应性差异

    郑伟文郭敏张旭郑申达...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渭北黄土高原混交林和纯林径向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应对极端干旱能力的差异,以黄土高原典型丘陵区延安市安塞县油松、刺槐混交林和纯林为研究对象;依据帕默尔干旱指数(PDSI)选择2005-2009年和2019年两次极端干旱事件,使用156根树轮样芯,分别建立了 4个林分的树轮宽度年表并量化了树木的抵抗力和恢复力。结果表明,在极端干旱事件发生年和气候适宜年,油松混交林年轮宽度均显著高于纯林,但刺槐纯林的年轮宽度显著高于刺槐混交林;气候响应方面,PDSI对油松纯林和混交林径向生长的促进作用强于刺槐;刺槐混交林对干旱的抵抗力显著高于刺槐纯林和油松林,四种林分的恢复力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混交营林模式显著提高了刺槐对干旱的适应能力,营造刺槐混交林将有助于提高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林对日益干旱环境的适应性。

    陕北黄土高原混交林纯林树木年轮径向生长极端干旱事件

    基于MaxEnt模型的甘草潜在适生区预测

    薛浩博刘米利李林山周畅...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多年生豆科(Leguminosae)草本中药材植物。本研究基于MaxEnt模型与甘草野生分布数据,模拟了甘草当代的适生分布区,以及甘草未来(2050年、2070年)不同情景下在中国的适生区分布,包括中等社会脆弱性和中等辐射强迫的折中碳排放情景(SSP2-4。5)、高等社会脆弱性和高等辐射强迫的折中碳排放情景(SSP5-8。5),并利用ArcGIS软件分析未来甘草适生区的分布及变化情况,影响甘草潜在适生区变化的环境因子。结果显示:(1)当前,甘草适生区位于内蒙古中西部、甘肃、宁夏、陕西北部、新疆和吉林东北部,即降水量少的中高纬度地区;未来不同情景下(SSP2-4。5和SSP5-8。5),甘草高适应区主要集中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吉林、新疆等地,且适生区面积发生扩张。(2)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甘草适生区迁移路线整体呈现由东向西、由北往南偏移,且均有向低降水量地区移动的趋势。(3)最冷季度的平均降水量、年均降水量、紫外线季节性变化是影响甘草适生区变化的主导环境因子。

    甘草MaxEnt模型ArcGIS适生区迁移路线

    榆林沙区四种常见蒿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

    乔占国吴娇娇汪芳宛涛...
    26-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毛乌素沙地南缘榆林沙区的四种蒿属(Artemisia Linn。)植物花粉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镜(SEM)技术,对其花粉形态详细观察。结果表明:四种花粉粒的形态具有高度一致性,符合蒿属花粉的形态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种间差异性,经方差分析,极轴、赤道轴长度、其比值P/E及表面纹饰刺长差异显著(P<0。05)。极轴和赤道轴长度排序为大籽蒿>黑沙蒿>白沙蒿>黄花蒿;极轴和赤道轴长度比值P/E排序为黄花蒿>白沙蒿>黑沙蒿>大籽蒿;表面纹饰刺长及由密到疏的排列顺序为:黑沙蒿>白沙蒿>大籽蒿>黄花蒿,依次出现退化。这些种间细微差别可以作为古植物孢粉鉴别和现代植物种间分类的参考依据,也可为探索亲缘关系较近的四种蒿属植物种间进化关系及其过敏提供孢粉学依据。

    花粉形态花粉粒蒿属

    不同年龄尾巨桉人工林林分结构特征研究

    邓善宝华玉兰杨梅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6、8、10 a生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 × E。grandis)人工林的林分结构特征,了解尾巨桉林分竞争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为尾巨桉人工林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6、8、10 a生尾巨桉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相似,树高分布结构、胸径分布结构总体均呈正态分布;(2)三个年龄尾巨桉林分角尺度差异不显著,主要介于均匀分布与随机分布之间,与水平分布理想模式有一定的差距,林分平均大小比数依次为0。67、0。53、0。31,林龄大的林分相对林龄小的林分更具有竞争优势;(3)随着年龄的增长,尾巨桉人工林林分结构更加稳定、更加合理,林分竞争程度降低。综合来看,三个年龄林分均未达到理想林分状态,也未达到尾巨桉大径材的培育目标。在实际生产中,在林木不同的生长阶段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优化、调整其空间结构,促进林分结构稳定性,保证林木材性,有助于实现桉树大径材的培育目标。

    尾巨桉人工林林分结构空间分布

    基于第7至9次森林资源清查的宁夏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

    马振华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对区域碳收支估算和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宁夏第7~9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蓄积量转换函数和不同树种含碳率,分析了不同起源、优势树种、林种和龄组的碳储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森林总碳储量从第7次森林资源清查的556。29万t增加到第9次的774。30万吨,主要来自人工林碳储量的快速增加(占比从53。0%增加至63。7%),平均碳密度从10。02 t·hm-2增加至10。79 t·hm-2,天然林略高于人工林。人工乔木林中幼龄林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84%~92%,天然乔木林中龄林和近熟林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80%~85%。人工防护林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比例从第7次森林资源清查52。5%增加到第9次81。8%,平均碳密度也快速增加;天然乔木林主要以特用林为主,特用林碳储量变化相对较小,平均碳密度也逐渐增加。此外,优势树种中杨树面积的快速增加,提高了乔木林碳储量和碳密度。总体上,宁夏森林平均碳密度较低,新增灌木林面积大,乔木林中幼龄林比例较高,具有较大的固碳增汇潜力。

    森林资源碳储量碳密度碳汇宁夏

    基于改良当量因子法的汉中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李江月叶霖晓吴普侠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林地一张图年度更新调查成果、汉中统计年鉴、陕西省粮食收购价格监测系统数据等相关数据资料,采用改良当量因子法对汉中市2021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汉中市2021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 953亿元;在四大类森林植被生态服务价值贡献中,阔叶林(包括竹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1 353亿元、占总价值的69。31%;在四大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调解服务价值最大,为1 299亿元,占总价值66。51%。全市森林单位面积服务价值为10。09万元·hm-2。汉中市森林经营应在遵循其自身演替规律基础上,适当增加森林生物多样性,加强森林抚育、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复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森林质量。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价值当量因子汉中市

    新建天水至陇南铁路建设期对沿线野生兽类的影响

    杨震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准确了解穿越新建的秦岭山区天水至陇南铁路对野生动物分布、生活等造成的影响,给工程施工管理和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依据,分别于开工前(2021年)和建设期(2023年)对沿线60个主要施工点及其周边的野生兽类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开工前发现兽类21种,建设期发现18种,且建设期野生兽类实体或痕迹遇见频率比开工前全面下降;不同施工类型对野生兽类的影响显著不同,隧道出入口、斜井口等施工类型对野生兽类影响最大,弃渣场、新建施工便道影响中等,拌和站、污水处理站、路基等几乎无影响。林麝和毛冠鹿对铁路施工的反应最为敏感,黄喉貂次之,中华斑羚、中华鬣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遇见频率也显著下降。建议持续开展施工区域重点位置野生动物监测,及时了解铁路建设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以提出科学合理的补救措施,缓解工程对沿线野生动物的影响。

    道路交通野生动物栖息地破碎天陇铁路

    基于百度试验法和窑干试验法优化火力楠木材干燥基准

    谭长强韦鹏练文新苏子梅...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充分了解和合理利用世界珍稀优良树种、我国南方主要造林用材树种火力楠木材特性,给木材干燥工业生产提供较为科学和完善的指导性干燥基准,以48 a生人工林火力楠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百度试验法制定初步的干燥基准和木材干燥箱,对火力楠木材进行小试窑干试验并优化干燥基准,测定并分析火力楠木材干燥缺陷,结果表明:火力楠木材的干燥缺陷主要表现为初期开裂、扭曲和截面变形,无内裂,初期开裂为二级,扭曲特性为二级,内裂和截面变形均为一级;初期开裂和扭曲程度均为中等,截面变形程度较轻,不易产生内裂等严重的干燥缺陷;干燥速度为三级,干燥速度中等,属于容易干燥的树种。小试窑干工艺基本条件为:初期干燥温度为60~70 ℃,初期干湿球温度差为3~7 ℃,末期干燥温度为80~85 ℃。该条件下,火力楠木材干燥过程中未出现内裂和皱缩,平均最终含水率为7。9%、厚度上的含水率偏差为2。1%,干燥均匀度为0。6%,残余应力为1。4%,所有干燥质量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中锯材干燥质量等级的一级要求。为厚度为25~30 mm。

    火力楠百度试验法窑干试验干燥质量干燥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