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畅引婷

双月刊

1001-5957

skxb1973@126.com

0357-2051149

041004

山西省临汾市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季刊。1973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学术第一的用稿原则,在学术界和出版界生产了广泛的影响。被评为:第一、二、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第六届华北地区优秀期刊;首届和第二届北方优秀期刊;1993年至今,连续多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什么是法理?

    邱本刘航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什么是法理?或法理是什么?这是法理学的首要问题,也是法学共同关注的问题.法理可以是法的原理、公理、条理、原则、美德、价值等等,但与它们相比,还有更基础的前提、更原本的意义和更内核的内容,那就是法的感觉(悟)、意识、观念、理念、思想、理论和诗情.法理要具备感觉、意识、观念、理念、思想、理论和诗情的属性和内容,法理是法化的感觉、意识、观念、理念、思想、理论和诗情.法理只有努力成为感觉、意识、观念、理念、思想、理论和诗情,才是基础前提、原本意义和内核东西上的法理,也才能真正发挥法理的作用.由感觉到意识、由意识到观念、由观念到理念、由理念到思想、由思想到理论、由法理兼诗情直至情理融合,这不仅是法理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而且是法理的一般发展规律.

    法理感觉(悟)意识观念理念思想理论诗情

    对近现代西方"民主"的批判性思考

    严存生
    1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西方的"民主"被人们视为榜样,但近些年来却引起了人们的质疑,因为它显露出许多弊端,如在其国内导致分裂和混乱,在国际上也留下干涉别国内政的恶名.本文就是想以批判的态度来思考,以使大家对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对它的盲目崇拜中解放出来.从而以客观和科学的态度思考"民主"问题,并正确地构建我国的民主法治国家.首先比较系统、简要地介绍西方国家近现代"民主"的主要观念和现实,然后揭露了其理论中深层次存在的许多缺陷.如在其人性论基础上,是以人的个性、自然性而不是以社会性、道义性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因而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把人的本性说成是"恶"的,并以此思考国家权力的源泉、性质和运行规律,得出执政者均为动物、"无赖",因而其执政活动,包括"民主"活动,均遵循的是"丛林法则"的错误结论.他们不懂得人除了具有自然性外,更具有社会性和道义性,而国家正是基于这一属性为了克服人的自然性缺陷而创造的一种社会机制、"民主"是国家运行中一种比较理想的原则和模式.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其民主理论的出发点错了,其"民主"的现实能不走向歧途!

    西方民主批判

    人民至上: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遵循

    吉志强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民至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制度规定.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根本生态利益和美好生活需要的最普惠民生福祉,人民性是其内在政治立场规定,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遵循.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遵循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建设依靠人民、建设成效由人民评判、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如此,才能真正让人民过上生态良好的幸福生活.

    人民至上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遵循

    论技术诠释学的文本转向

    吴国林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海德格尔对技术与器物的诠释学分析开创了技术诠释学的先河.但是,对技术进行现象学的诠释学研究是有局限的,还需要从文本的角度对技术进行诠释学研究.从文本来看,技术可以分为技知文本与技物文本.技知文本是技物文本的基础,技术文本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技术文本并没有固定且有待完成.技术文本的真理属于实践真理,是技术文本的本体论真理与技术文本的认识论真理的统一.

    技术诠释学技术文本真理实践真理

    如何通过语言分析的方法来消解"盖蒂尔问题"?

    徐英瑾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美国哲学家盖蒂尔对于柏拉图哲学的解读,在西方哲学史上,"知识"主要是被定义为"得到证成的真信念"的.这也可以被称为关于"知识"的"证—真—信"标准.但盖蒂尔却认为这样的标准无法准确定义"知识"的本质.他的反驳方式是:我们不妨构建出一些特别的场景,以使得目标信念符合关于"知识"的"证—真—信"标准——但我们的直觉却又会使得我们发现:这些信念并不是真正的知识.笔者则认为盖蒂尔的论证的基本预设就错了,因为他所给出的那些案例所涉及的"目标信念"其实都不符合"证—真—信"标准,因此与基于"证—真—信"标准的"知识"定义无关.这也就是说,尽管盖蒂尔的论证引发了后世知识论学界对于此问题的大量研究,他的论证本身却是在无的放矢.而要对盖蒂尔案例中的目标信念的真正地位进行澄清,研究者就不能仅仅在知识论的范围内获取学术资源,而要大胆地运用语言哲学的方法(包含理想语言学派所推崇的逻辑分析方法与日常语言学所推崇的语用学方法)来重新检讨盖蒂尔问题.在这种检讨过程中,甚至认知心理学的某些资源,也会产生裨益.换言之,由于任何的知识指派活动都必须预设语言与心理的界面的存在,因此,任何严肃的知识论讨论,也都必须先经受语言哲学与认知科学哲学的洗礼,才能继续前行.从这个意义上说,肇始于盖蒂尔的西方战后知识论研究,需要一场方法论上的革新.

    盖蒂尔问题可证实性归属性用法指称性用法捷思法

    论媒体深度融合的机制创新路径

    黄楚新许可
    70-7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体深度融合时期,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是传统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的关键.体制层面国家战略在持续深化,而作为媒体内部的机制创新具有自主性、开拓性等特点,需要结合政策与市场因素,朝着体系化的方向不断调整.主流媒体需要整合内部要素与外部资源,创新战略运行机制、内容生产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与综合运营机制,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机制体系,充分激发内部活力,以适应媒体深度融合"深水区"的要求.

    媒体深度融合主流媒体传媒机制

    彼方世界此方原型:我国媒体"2020美国大选"微博报道框架分析

    曾庆香肖孟乔
    76-8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社交媒体的新闻框架分析缺乏跨文化视角,也缺乏从我国文化原型理解涉外报道的研究.本文分析微博平台六家媒体对有关"2020美国大选"的新闻框架,归纳出两类不同的新闻框架:官方媒体的"双主角的冲突剧"和市场化媒体的"多元主角的独角戏"框架.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美国大选人物形象上,虽然两种类型的媒体所建构的框架不同,但其人物原型具有一致性.新闻框架由文化原型和更深刻的文化基因形塑,对国家宣传和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美国大选新闻框架文化原型文化基因

    媒介暴力的模仿效应论争及疏导策略

    艾诗根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模仿虚拟的媒介暴力并导致了多起真实的暴力伤害事件,由此引发了关于媒介暴力与儿童模仿媒介暴力行为之间关系的讨论.综观已有的论争,主要呈现出三种理论观点:一是因果论者认为,观看媒介暴力与儿童模仿暴力行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媒介暴力是促成儿童模仿暴力行为的罪魁祸首;二是催化论者驳斥了因果论者的观点,认为媒介暴力是诱发儿童模仿暴力行为的催化剂,儿童暴力行为的发生是基因、人格特征、家庭暴力等因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三是净化论者认为,媒介暴力是净化儿童模仿暴力行为的过滤器,儿童观看媒介暴力画面后能够宣泄自己的情绪,降低采取暴力行为的欲求和冲动,起到情感净化的作用.媒介暴力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必然存在,其目的不在于封堵媒介暴力的模仿问题,而在于采取应对策略来疏导儿童对暴力行为的错误性模仿.

    媒介暴力模仿效应媒介素养儿童

    文化心理学研究的当代走向

    葛鲁嘉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和演变体现出一系列重大的转换和转折,具有思想原则、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围上的不断扩展.就文化心理学的发展转向来看,从民族心理学到文化心理学的进程体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提升.文化心理学在自身的发展和进步的历程之中,最为关键的是从文化心理到心理文化的研究转向,最为核心的是从心理文化到文化建构的研究转向,最为根本的是从文化建构到文化创造的研究转向.这包括研究框架、研究原则、研究思路和研究预设的重大的转换、颠覆的革命、研究的跃进,涉及文化心理学理论框架从实证到实践、从描述到解释、从单元到多元、从分离到共生、从普适到本土的范式更替.文化心理学呈现出多元化、多学科、生态化的演变趋势.文化心理学的学科使命包括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范式、研究原则、思想框架、方向引导和学科规制等五个重要的方面.

    文化心理学历史进程当代复兴重心转换演变趋势学术使命

    "述"与文科学位论文质量的学理基础

    王坤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理是指蕴含于理论叙述深处的内核意识和自省意识.文科学位论文中的"述",其分量、价值、作用与地位,其实应置于"论"之上:"述"的质量决定论文水平,应重新认识"述"在学位论文中的角色;"述"的问题,如重复、抄袭、虚构批驳对象等,都导致论文的失败;精妙的"述"能够提升论文境界,述评交融、"大道至简"为精妙之"述"的两大特征."出口关"与"入手关"并重,外在约束与内在自觉结合,可保文科学位论文质量与可读性.

    文科学位论文质量述的作用重论轻述述者曰明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