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畅引婷

双月刊

1001-5957

skxb1973@126.com

0357-2051149

041004

山西省临汾市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季刊。1973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学术第一的用稿原则,在学术界和出版界生产了广泛的影响。被评为:第一、二、三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第六届华北地区优秀期刊;首届和第二届北方优秀期刊;1993年至今,连续多年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安启念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称作新唯物主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提出系统批评.旧唯物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回答,强调世界的物质性,用物质概念解释一切.新唯物主义认为,这样的唯物主义是抽象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强调人们面对的是具有具体的形状、特性的物质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们是人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一道决定人的现实本质.劳动实践活动决定了人的环境的改变,改变了的环境改变人,构成人、自然、社会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历史.新唯物主义的理论中心是人,它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世界的解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旧唯物主义有别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但不是陈旧、过时的唯物主义.以往国内外学术界都有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乃至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其根源在于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以及它与旧唯物主义的关系,缺少深刻全面的理解.

    抽象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论本体以及对本体的研究方法——从哲学研究对象的视角看马克思思想中是否包含哲学

    王晓升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哲学的对象,从否定的角度来说是非实证的东西,从肯定的角度来说是超越的东西.这种超越的东西不能成为实证知识的对象,如果变成了实证知识的对象,那么它就被实体化.这个东西超出了知识的范围,对于它,我们没有任何"概念",它是不能说的,但是这也不意味着它不存在.哲学作为形而上学所研究的就是广义上的本体.康德把本体和现象区分开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体如海德格尔所分析的那样属于现相.但是,现相不能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完全脱离现象而自身显现,它要借助于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拘泥于现象,那么我们也无法把握现相,所以把握本体既需要借助于现象而又超越现象.马克思对于拜物教的批判就是预设了本体.马克思通过现象领域的批判来展现本体.由于本体不是实证科学的对象,不能直接描述,所以在马克思那里没有直接以本体为对象的哲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思想中没有哲学.

    哲学的对象辩证法本体本体论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的独特功能与当代传承

    张崇康武文风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把黑格尔倒立着的辩证法重新倒了过来,构建出以矛盾分析方法为核心的唯物辩证法,应用于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实现了方法论的革命性突破.透过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典解剖,提炼出该方法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中展现出其相互关联的四大独特功能,即系统挖掘社会矛盾、精准提炼社会本质、深刻揭示社会发展动力和科学预测社会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夺取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秉承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深入探究重大现实问题,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方法独特功能当代传承

    认真对待作风:民主党派作风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

    钱再见苏雅勤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主党派作风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简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其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的前提条件,也是其自身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党派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合作的作风、民主的作风和务实的作风.合作的作风是新型政党制度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民主的作风是统一战线一致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务实的作风是民主党派自身进步性和广泛性的辩证统一.新时代建设作风优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实践路径是多方面的.民主党派作风建设要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相结合,与民主党派发挥职能作用相互促进.具体说来,坚定合作初心,把准民主党派合作作风建设的正确方向;坚守民主传统,筑牢民主党派民主作风建设的坚实基础;坚持务实取向,彰显民主党派务实作风建设的独特优势.

    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作风建设合作作风民主作风务实作风

    中国青年群体政治价值观的现状与特征

    郑建君王舒琼
    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价值观是青年群体形塑其政治态度与行为的重要基础变量,也是提升其政治能力的必要保障.本研究运用自编的"中国公民政治价值观问卷"从群众导向、爱国主义、崇尚法治、公平正义、和平稳定、国富民强和政府有为等七个维度,在全国范围对3511名青年受访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我国青年群体在政治价值观的认同评价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存在明显的优先位序特征.同时,在代际、政治面貌等人口学指标以及性别和婚姻、户籍和收入的交互项上,其政治价值观各维度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青年群体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大样本调查

    习近平关于人的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许袖飞王文东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人的发展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中国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其根本目标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人的发展重要论述具体包括四个维度:一是以人民主体地位为价值立场,要求在各项工作中突出人民的主体性;二是以美好生活为导向建构人的发展的生存根基,通过物质、制度、生态等层面的建设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三是以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夯实人的发展的精神根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四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价值理想和实践指向,促进个性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推进理想人格和自由王国的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发展人民主体以人民为中心

    文化究竟是什么?

    韩东屏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社会对于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文化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未获共识性解决.这种状况导致一些人认为"文化不可定义"或"文化不需要定义".其实不然.文化难定义不等于文化不能定义和不需要定义.通过对各种既有文化定义的分类分析可知,它们或是犯了归类不当的错误,或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以此为鉴,拟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力的果实.这个定义有诸多优长,应该就是既好用又经得起推敲的确当的文化定义.

    文化定义归类文化之物非文化之物创造

    网络表达:美好生活现代化叙事的一种方式

    张彦魏颖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表达是现代化叙事的一种新方式,其交互性、感性化、聚合性等特征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发展叙事、情感叙事和价值叙事具有应然的耦合性与互构性.但这种耦合性也存在着某些消极面向,使美好生活的网络表达"嵌于"叙事主体代表性与真实性不足、叙事方式理性化程度不够与叙事结果民主化水平不高等困境中.回应和解决这些困境,要把美好生活的网络表达回归于人类社会现代化语境中,通过澄清前提性叙事、重建批判性叙事、创新建构性叙事,将美好生活的网络表达"脱嵌"于事实与价值的二分,使之真正成为具有价值引领和现实呈照的现代化叙事.

    网络表达美好生活现代化叙事

    哲学方法论视角下的学术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

    陈嘉明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高等教育中努力要加以改变的一种现状,是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学术训练方面的不足,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本文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针对目前这一不足在人文学科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分析,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不能发现与把握新现象;缺乏发现、捕捉新问题的能力;对文本的阐释能力不足;概念分析的能力有限;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的不足.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如何通过学习一些具有开创性的哲学家们的思维方法,从他们的思维经验中领悟并习得一些必要的学术训练.

    学术训练哲学方法论创新能力

    "妇女/性别与发展"在中国:历史语境、组织实践、理论反思

    宋少鹏高小贤
    7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对话体的形式,"以自己为方法",以高小贤的个体经历为对象,把高小贤及其参与的妇女/性别发展项目放置在更大的时代背景和更长的历史—文化脉络里,通过追随高小贤的视角、追溯她的思想历程来呈现她为何接受GAD,如何创建与改革组织让GAD落地,在什么样的事件与思想触发下不断地推动她反思,思考GAD的本土化、中国经验以及中国本土的"妇女/性别与发展".并以此来呈现1990年代初外来的GAD作为一种触媒,是如何激活与对接深嵌在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中的"妇女研究者/妇女工作者"与农村妇女工作经验,生长出不同于GAD的西方模式而极具有中国特色的"妇女/性别与发展"实践.

    妇女/性别与发展GAD中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