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史学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史学月刊
史学月刊

李振宏

月刊

0583-0214

sxyk@henu.edu.cn

0378-2869623

475001

开封市河南大学东一斋

史学月刊/Jour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最早的一家历史学专业刊物,发表高水平的史学研究成果,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复印量、转载率及影响因子在国内史学类期刊中排名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农业与政治:环境史视域下汉代朔方郡的历史演变

    王方晗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朔方郡是汉代北方边疆主要的屯田区之一,地处干旱至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脆弱,其农业社会的发展与衰落均体现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借助黄河和湖泊水源,汉政府将朔方作为"屯田实边"的据点,引导大量人口迁入,发展旱作灌溉农业.但大规模密集型农业生产和农耕定居的生活方式消耗自然资源,影响原生植被.西汉时期,朔方地区还承担着为内附匈奴部族生产、输送粮食的任务,因而加剧了区域生态压力.人类的破坏与自然因素叠加,导致朔方垦区土壤沙漠化进程加快.东汉初期气候转向干冷,北方政局动荡,大批农耕人口弃垦南迁,荒地在风蚀作用下逐渐被流沙覆盖,朔方郡就此衰落.生态条件、农业活动与政治导向的交互,决定了汉代朔方区域社会的兴衰,而环境史的视角能够揭示生态因素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拓宽对汉代屯田史的认知.

    汉代朔方郡环境史屯田汉匈关系

    西魏蜀地的政区建设与治理

    王兴振胡哲
    1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萧梁末期荆益之争的趋势下,萧纪出蜀东征失败,导致蜀地势弱.宇文泰在西魏内部力排众议伐蜀,占据蜀地核心区.其后在"改置州郡及县"的方针下,以"剑阁-成都"一线为主轴,长江沿线为辅翼,大力改造、建设蜀地的政区,以削弱梁朝的影响.平蜀与蜀地政区建设,为西魏营造了巨大的权力空间.为杜绝武川"宿将"、长安魏廷染指蜀地,同州霸府通过垄断入蜀、出蜀的征调渠道,建立对蜀地地方行政系统的掌控权.但在此过程中,同州霸府内部围绕如何治蜀的问题产生了分歧."承制"治蜀的尉迟迥意图施行文治教化的路线,大概偏离了宇文泰的设想,被征还朝.资历深厚的宇文贵代镇蜀地,践行军国体制的治蜀路线.该路线的残存内容——都督治县,被《北周文王碑》保留下来,成为考察魏末周初蜀地治理的重要线索.

    北周文王碑蜀地政区宇文泰尉迟迥都督治县

    唐代武职事官阶官化论析

    张明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代武职事官阶官化是唐宋武官制度变革的先声.唐代官制的根本特点决定了武职事官需要广泛从事使职,以作为职官制度正常运行的补充.随着战争形势和军事制度的变化,武职事官兼任的使职长期化、固定化,造成了事实上的官、职分离,由此边军和禁军中普遍出现了将武职事官作为阶官的现象.唐代武职事官阶官化的发展与军赏形式转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并与文职事官阶官化的过程相联结.安史之乱期间,朝廷滥授高级武职事正员官,加速了武职事官阶官化的完成.

    唐代武职事官使职阶官化品阶

    宋代官衔带"新授"现象研究

    周佳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官员凡新授职务,最早收到省札后就可称"新授某官",这很普遍.其意义一则突显中央权威;二则官员提前注授职务并允许入衔,有利于稳定日益膨胀的官僚队伍.按道理新官上任后应去掉"新授"字样,直接称"某官",但地方官往往上任半年内,在与中央的往来文书中,仍称"新授某官".这一时段类似"试用观察期",一方面新官用来适应新岗位,亦享有"免责"的优待;另一方面所在机构、监司、台谏会监督新官的表现,及时淘汰问题官员,作为对以文书、资历为主要依据的选任制度的修正.

    宋代官衔新授徐谓礼文书省札告身

    近代中国进口替代问题再探——以广东土洋鸦片之争为例

    马光
    4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广东既是外国鸦片进口的最前沿地带,又是川滇黔土产鸦片消费的远距离市场,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土洋鸦片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盘根错节,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往学者认为,近代广东鸦片进口替代率较低,从而以寥寥数笔将之带过.事实上,约自1880年代开始,土产鸦片凭借低廉的价格和不断提高的品质,成为外国鸦片的有力竞争对手,逐渐赢得了广东的消费市场.面对残缺数据,通过采用新的推算方式可知,高峰时期,广东每年消费的土产鸦片可达2万多担,而非只有数百担,进口替代率可能高达66.61%,远非以往学者所认为的并"不显著".通过对广东这一特殊区域鸦片进口替代问题的研究,可一窥近代鸦片中"国货"与"洋货"互相竞争的复杂过程.

    近代中国广东土产鸦片鸦片走私罂粟种植进口替代

    庚戌新军起义善后与广州舆论的"悼惜"风潮

    李欣荣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庚戌(1910年)广州新军起义,作为清末孙中山领导的第九次起义,载入辛亥革命的史册.吊诡的是,起义被镇压后,官方与绅、商、学界围绕事件性质与善后问题产生了激烈的意见冲突.广东当局公布革命党人的口供和物证,力证其为叛乱行动,并解散涉事的七营全体士兵.以粤商自治会为首的多数舆论则认为这是粤省当局处置不善导致的兵变.特别是巡防营在镇压过程中军纪败坏,而由"良家子弟"组成的新军虽然失败但仍不愿扰民,引发"悼惜新军"的舆论风潮.可见粤省绅、商、学界对于革命态度暧昧,更重视保护本省与自身的权益.清廷在舆论压力下选择惩处镇压有功的粤省官吏,后者唯有掩盖新军既存问题直至皇朝倾覆,反映了筹备立宪语境下民意勃发,政局不稳,清廷却盲目推动新军建设的时代矛盾.

    广州新军巡防营袁树勋粤商自治会

    后征服时期英格兰郡守制与封建王权(1066-1215)

    刘畅
    7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066年诺曼征服至1215年《大宪章》的颁布,是英格兰封建王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封建王权与地方社会的关系以国王和郡守为典型代表,大致呈现三个阶段.首先,三次郡制改革体现了诺曼征服后国王加强地方统治的决心,且国王在二者关系中占据主动.其次,郡守的身份地位和职能属性反映了国王所推行的地方代理人制度,表现为封建王权对地方社会的主动介入.最后,郡守对国王的反抗代表了这一时期地方社会与封建王权之间的权力紧张.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国王和郡守的关系不仅透视出王室政府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博弈与妥协,也凸显了封建王权介入地方社会的最终口的和行为本质,进而二者在权力调适下趋于动态平衡.

    中世纪英格兰郡守封建王权地方治理诺曼征服

    宗教、法律和社会想象——1772-1864年英属印度盎格鲁-印度教法建构中的文本翻译

    杨清筠王立新
    8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殖民地时代的印度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典.殖民统治时期,为了对英属印度进行有效的司法管理,殖民当局决定组织东方学家和婆罗门梵学家收集和翻译梵文法律典籍,编纂一部所谓的印度教法典.1772-1864年,经过孟加拉首任总督沃伦·黑斯廷斯、东方学家纳撒尼尔·哈尔海德、威廉·琼斯和亨利·科尔布鲁克等人的长期努力,英国殖民当局最终编纂出他们想象中的"文本化的""权威的"、但同时也是"盎格鲁化"的印度教法典.盎格鲁-印度教法的编译不仅为殖民地时期的印度创造出现代成文法典,而且形塑了现代人的印度教概念和对印度传统社会的想象.

    英属印度印度教盎格鲁-印度教法文本翻译

    世界史与区域国别学的交融发展及其路径——"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世界史与区域国别学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洪洁
    99-103页

    试论古代中东多元文明的流变及其互鉴

    王方
    10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中东是多元文明汇聚、碰撞与融合之地.中东古文明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华夏和中东两大文明体的历史交往也是中东文明演进的动力,由此构成了古代中东多元文明流变和互鉴的宏大全景图.中东不同时期文明的流变主要借助物资和贸易往来、人口迁徙或流动、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传播为杠杆来实现.交往手段包括和平与暴力两种方式.中东文明流变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是,人类文明是人类的共同成果,文明的演化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变化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文明都需要在同异质文明的不断对话和交流过程中摄取养分,注入动能和活力,实现自我更新和文明的升华及发扬光大.因此文明交往的本质在于互补和共存,并在相互沟通与融汇中实现共同发展.

    中东地区三大古文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