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山西中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山西中医
山西中医

王晞星

月刊

1000-7156

sxzy.j@163.com

0351-4173499,4668082

030012

太原市并州西街16号

山西中医/Journal Shan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宣传党的中医政策,报道中医药科研成果,交流临床经验,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中医药人员素质,提高中医学术水平,促进中医事业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耳尖放血联合羟氯喹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临床观察

    史思怡王建锋卢晨张玉波...
    4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耳尖放血联合羟氯喹对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硫酸羟氯喹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耳尖放血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皮肤镜下表现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和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皮肤镜检查两组患者皮损背景颜色较治疗前更规律正常,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耳尖放血疗法联合羟氯喹治疗玫瑰痤疮安全有效.

    玫瑰痤疮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耳尖放血外治法

    基于八法论治《伤寒杂病论》之水饮病

    刘茂亿
    5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将《伤寒杂病论》的条文及方证进行总结,得出解表化饮法、涌吐痰饮法、攻逐水饮法、和解利水法、通阳化饮法、清热利水法、消痞制水法、温阳利水法八种水饮病治法,揭示张仲景对于不同病因病机所致痰饮水湿的不同治法,反映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伤寒杂病论八法水饮辨证论治

    从《医碥》探析岭南医家何梦瑶淋证辨治特色

    吴申强芦康健饶广何乐为...
    5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清代岭南名医何梦瑶《医碥》中淋证的辨治特色.何氏提出淋证的病机在于"虚"和"热",外邪诱发导致气闭涩,还提出了淋证的八种分型,即热淋、气淋、膏淋、劳淋、血淋、砂淋、痰淋、冷淋.治法上,何氏坚持调畅气血、清热通淋、敛汗滋阴的治疗原则,针对不同证型辨证施治,选方用药善用苦寒之药以清热通淋.在预后上他还提倡断盐饮食,从而淡渗利水,促排结石.

    医碥淋证何梦瑶岭南名医辨治特色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二次感染恢复期老年患者50例临床特征分析

    秦甜甜郭灵祥魏孟玲
    5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山西白求恩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二次感染恢复期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候特征,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感染恢复期老年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二次感染恢复期的老年患者50例,于入院第1日采集流行病史、血常规、血气分析等检查、临床表现及中医证候等信息,分析患者基本特征及中医证候特点.结果: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二次感染恢复期老年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63∶1,年龄平均(72.70±9.28)岁,78%的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且合并基础疾病越多,病情越重.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以白细胞正常者(64.00%)、淋巴细胞降低者(74.00%)居多,血气分析以氧分压降低者(86.00%)为主,约半数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增快(48.00%),细胞因子以白介素10(30.00%)、白介素6(26.00%)升高为主,凝血功能趋于正常,大多数患者25羟基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92.00%).胸部CT影像学表现以磨玻璃影为主(48.00%).临床症状以咳嗽(96.00%)、纳差(90.00%)、乏力(74.00%)、发热(58.00%)等为主.中医证候学分析病位证素最常见的是肺、脾、肾,最常见的病性证素有阴虚、气虚、湿、热.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二次感染的老年患者与年龄及基础疾病密切相关,中医证候以肺脾两虚、气阴两虚为主,兼有湿、热、气滞、痰、瘀等特点.

    新冠病毒肺炎二次感染恢复期老年患者临床特征

    生血通便颗粒对血虚肠燥型慢传输型便秘大鼠肠道运动、Cajal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及c-kit表达的影响

    周佳敏王真权陆文洪肖俐敏...
    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生血通便颗粒对血虚肠燥型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大鼠肠道运动、Cajal间质细胞(ICC)超微结构及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45只SPF级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药组、西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采用盐酸洛哌丁胺经胃灌服结合尾部放血法构造血虚肠燥型大鼠模型,经鉴定模型复制成功后,各实验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干预14天;观察记录各组大鼠治疗前后一般情况及相关指标追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及西药组大鼠一般情况明显改善,体质量、粪便含水率及肠道推进率明显升高(P<0.05),结肠ICC整体结构恢复或轻度异常,自噬小体减少,结肠组织c-kit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0.05).结论:生血通便颗粒可有效改善血虚肠燥型慢传输型便秘大鼠肠道动力,其机制可能与上调结肠组织c-kit表达、抑制ICC自噬、改善ICC超微结构有关.

    慢传输型便秘血虚肠燥生血通便颗粒实验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芩内治湿疹的作用机制

    邓冰冰刘彬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黄芩治疗湿疹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TCMSP数据库检索黄芩的活性成分及相应靶点,在Gene Cards数据库和OMIM数据库及TTD数据库中检索并筛选出湿疹对应靶点,利用Jvenn生成黄芩和湿疹的交集靶点,运用Cytoscape 3.10.0软件构建黄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通过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再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生物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将筛选出的化合物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结合能力的验证.结果:通过筛选,得到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36种,潜在靶点507个,通过3个疾病数据库检索获得湿疹的相关靶点687个,共生成33个交集靶点.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黄芩治疗湿疹主要涉及突触传递的负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负调节、精氨酸分解代谢过程、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T细胞凋亡过程等生物进程;可能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癌症的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蛋白聚酶、钙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得到验证,黄芩中活性成分黄芩素、莫索黄酮、β-谷甾醇均具有与VEGFA、MMP9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证实黄芩治疗湿疹具有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

    湿疹黄芩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中药治疗子宫腺肌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郑雪莹王信鸿王素霞
    6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总结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作用机制,认为与免疫炎症反应、新生血管异常及激素水平、细胞增殖与凋亡、血液流变等方面相关,可为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症提供理论依据.

    子宫腺肌症中医药作用机制综述

    中医药治疗特发性水肿研究进展

    任翊张志忠
    6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特发性水肿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激素、对体位变化的异常反应及饮食等相关,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中医认为其属水肿范畴,病机为肺脾肾肝功能失调,水湿内停.分析近年来中医治疗特发性水肿的相关文献,总结其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特发性水肿提供方向和思路.

    特发性水肿中医药综述

    《山西中医》稿约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