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思想政治课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思想政治课研究
思想政治课研究

双月刊

思想政治课研究/Journal Sixiang Zhengzhike Yanjiu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思政课教学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

    叶方兴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既是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对思政课教学提出的具体要求.灌输性教育与启发性教育是思政课教学常见的教学形式,两者各有分工、相互配合.思政课教学要体现灌输性,要合理把握"灌输"的内涵,科学运用灌输性教育的实践形式.发挥思政课教学的启发性,就是要尊重学生对象的思想需求,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政课教学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需要坚持思政课教学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协同,要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引领性,创新使用多样教学方法方式.

    思政课灌输性启发性统一

    如何讲好思政课: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刘伟兵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方式,是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展现思政课建设新气象、新作为,回应思政课建设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有效举措.在推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进程中,既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还要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做到守好一段渠和种好责任田的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为了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进行制度化建设,还需要把握课程关联,明晰课程之间的规律,更要建构合力格局,充分调动一切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思政课隐性教育实践价值性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情认知观——以淮北根据地为例

    朱庆跃
    8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整党实践中对党建的总依据即党情问题,给予了系统化和条理化的认知.以当时的淮北根据地为例,这种成熟化的党情认知观体现在对党情价值的定位、对党情本质的揭示、对党情内涵的把握、对党情建设标准的明确、对党情评价原则的规定、对党情认知路径的思考等诸多方面.毫无疑问,它有效地推动了当时中国共产党自身组织的大发展,也为新时代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提供了启示性价值.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淮北根据地党情认知观

    困境、突围与平衡:中央苏区战争高压下的经济动员(1933-1934)

    宁叙通
    98-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央苏区后期,随着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开始,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内部的资源瓶颈与巨大的战争消耗犹如一把利剑悬在苏维埃政权的头上.建立高效的战时经济动员体系继而对中央苏区内部的经济力进行充分挖掘,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战争高压下的必选项.中共通过公债运动、节省运动、借谷运动等方式把经济动员进行到了极限.但由于战事的愈发紧急,这场经济困境下的突围逐渐陷入既要保护广大工农群众的利益又要为革命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补给的两难中.这就使得中共在动员过程中,一方面尽可能地压缩后方民用资源以支援战争,另一方面又要特别注重经济动员方式,不能丧失群众的支持,问题的背后是红色政权在二者之间不断寻求平衡点的努力.

    中央苏区经济动员公债运动节省运动借谷运动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的历史逻辑、实践原则与时代镜鉴

    郭少飞康华
    107-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初期调查研究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思想在中国的创新发展成果.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邓小平有效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调查研究作为重要方法与发展路径,以大无畏的气概和担当勇于开拓党和国家的战略新路,拓展了调查研究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实践价值.深刻探查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调查研究思想的历史逻辑及实践原则,有助于强化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思想的理论深度,也为新时代应对百年变局提供镜鉴思路.

    改革开放调查研究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怎么办?》对造就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启示

    许慎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造就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和优良传统,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迫任务.《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既是列宁批判俄国经济派观点、阐释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重要著作,也是列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以史为鉴,列宁阐释的重要思想对新时代理解和把握造就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具体体现在对造就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价值意义、主要方法和基本原则三个方面.

    《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政治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40年历史回顾与发展展望

    孙金玉
    12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立40周年之际,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也已走过40年栉风沐雨、硕果累累的发展历程,为学科建设注入许多生机与活力.以1984年至2024年已发表的相关期刊论文为数据,借助CiteSpace等可视化分析软件,研究发现:40年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术史可划分为领域初创、专题探索、体系建构、全面深化四个时期,显现出诸多"拓荒者"、"探路者"、"奠基者"、"创新者",形成了丰厚研究成果.截至目前,围绕"要不要认识他者"、"是否认识他者"、"如何认识自我",学界共形成倡导、描述、借鉴三类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向度.面向未来,需要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大力强化方法技术探索,持续推进研究向度创新,全方位集成资源平台建设.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立40年学术史研究热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需确立"四种意识"

    刘建伟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是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必须:确立问题意识,把握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指向、发现学生面临的问题困惑并提供高质量的问题索引和问题解答;确立历史意识,坚持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历史视野和历史自觉,阐释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创新理论和实践的历史依据;确立比较意识,在古今中外坐标下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优势;确立创新意识,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双向奔赴的教学体系,不断增强学生课程学习获得感的亮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问题意识历史意识比较意识创新意识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探赜

    魏荣杨嘉欣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驱动力,已然成为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的应然逻辑是契合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顺应教育数字化战略的政策导向以及践行科技创新惠及人民的价值目标.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需要辨识技术至上陷阱,以及技术异化和算法黑箱等带来的风险并积极化解.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虚实互补课堂新情境,搭建优质数字资源大平台开拓知识传递新载体,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打造教育数字化建设新队伍等实践路径,才能有效增强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实效.

    人工智能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实践路径

    《思想政治课研究》杂志征稿启事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