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钱荣钧

双月刊

1000-7210

0312-3822282 3822804

072751

河北省涿州市11信箱石油学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Journal Oi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学术性刊物。内容包括地球物理勘探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经验以及石油物探的装备制造、计算机技术、人物介绍、经验交流等。主要读者对象是石油、地质、矿山、煤炭、冶金、工程、水文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级技术管理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玛湖凹陷风城组岩石力学参数自适应权重组合预测

    唐俊方熊健刘向君甘仁忠...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岩性复杂,为准确预测其岩石力学参数,提出了 一种自适应权重组合预测方法.首先分析、对比传统方法和不同机器学习算法(BP神经网络、XGBoost、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卷积神经网络(CNN)、决策树(CART)、长短时记忆神经(LSTM)网络等)的预测效果,传统方法难以准确预测岩石力学参数,而不同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效果不同,其中抗压强度、抗张强度和脆性指数预测的最优机器学习算法模型为SVM,弹性模量为BP,泊松比为RF,内聚力为XGBoost,内摩擦角和断裂韧性为LSTM网络;单一机器学习算法难以实现对多个岩石力学参数的同步准确预测.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岩石力学参数选取不同预测基模型,再根据基模型预测效果赋予权重并进行组合,以开展自适应权重组合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机器学习算法的预测精度和泛化性能,可实现复杂岩性地层多个岩石力学参数的同步准确预测.

    岩石力学参数复杂岩性地层机器学习自适应组合预测

    基于Stacking集成学习的分频地震属性融合储层预测方法

    刘磊李伟杜玉山岳大力...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属性蕴含大量储层信息,融合多种地震属性可提高储层预测精度.由于地下地质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依据单一的地震属性融合方法难以精细刻画储层特征.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Stacking集成学习的分频地震属性融合储层预测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3个部分:①根据不同厚度储层的振幅与频率关系,利用多个频率的地震信息,降低地震属性的多解性;②联合相关性分析和无监督聚类技术优选地震属性,剔除冗余属性特征;③利用能够综合多个差异化模型优势的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融合不同频段的地震属性,提高地震属性的解释精度.将该方法用于渤海湾盆地埕岛油田,并使用线性公式定量分析法进一步评估Stacking模型的泛化效果.结果显示:与单类预测模型相比,Stacking模型的综合预测性能和可靠性均有显著提升;对应的地震属性融合结果高值区形态更加清晰,融合属性与砂体厚度的相关系数可达到0.92,这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地震属性储层预测Stacking集成学习分频智能融合

    基于量子衍生涡流算法和T-S模糊推理模型的储层岩性识别

    赵娅管玉李盼池王伟...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梯度下降法易陷入局部极值、普通群智能优化算法易早熟收敛,提出一种基于量子衍生涡流算法(Quantum Vortex Search Algorithm,QVSA)和T-S模糊推理模型的岩性识别方法,QVSA具有操作简单、收敛速度快、寻优能力强等优点,有助于T-S模糊推理模型获得最优参数配置,从而实现储层岩性的准确识别.首先利用具有全局搜索能力的QVSA优化T-S模糊推理模型的各种参数;然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降低获取的地震属性维度;再利用优化的T-S模糊推理模型识别储层岩性.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反映储层特征的8个地震属性识别储层岩性时,所提方法的识别正确率达到92%,比普通BP网络方法高5.1%,同时查准率、查全率、F1分数等指标也较BP网络方法提升明显.

    储层岩性识别量子衍生涡流算法T-S模糊推理模型模糊集地震属性

    应用小波通道注意力网络的地震数据重建方法

    刘沛王长鹏董安国张春霞...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建缺失的地震道是地震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近年来提出了多种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地震数据重建方法.然而,这些方法中常用的卷积运算只能捕捉到地震数据的局部特征,没有充分利用全局信息.另外,池化操作也会造成特征图信息的丢失,从而破坏地震反射的细节特征.为此,提出了基于小波通道注意力网络的地震数据重建方法.哈尔(Haar)小波变换能够有效提取信号的多尺度特征,并在上采样过程中避免信息的丢失;高效通道注意力模块通过对不同通道特征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建模,能实现全局信息的充分利用.合成和实际地震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具有代表性的深度学习方法相比,文中所提出的网络模型可以产生更准确的重建结果.

    地震数据重建随机缺失深度学习哈尔小波变换高效通道注意力

    知识图谱引导的沉积相智能地震识别技术

    杨存孟贺叶月明曹晓初...
    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沉积相识别方法依赖地质专家的先验知识,利用地震和测井数据,借助计算机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定性分析沉积环境.地震相的识别以地震数据为基础,因需大量的人工解释,准确率和效率均不甚理想.如何从地震数据中表征沉积微相的地质特征,实现沉积微相的三维空间刻画仍有待研究.近年来,知识图谱(KG)在地学领域中引起广泛关注,通过构建KG进行约束也可改进传统沉积相识别方法,但是KG、深度学习(DL)与沉积相地震技术识别需进一步融合,研发基于KG约束的沉积微相精细识别技术是目前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为此,将地质先验知识引入KG,构建了地下复杂沉积模式的计算机高层语义认知系统,利用KG对地质先验知识的计算机表征,作为约束条件和质控手段引导沉积微相的识别与建模,形成了 KG引导的沉积微相智能识别技术.利用所提方法将地质先验知识数字化之后,刻画了四川盆地川中地区灯影组碳酸盐岩微生物丘滩体以及多期次前积体沉积相微相的空间分布,预测结果与 目标工区的特定地质情况契合.所提方法适用于深层岩性圈闭预测和井位论证,为储层预测提供了有效依据,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应用、推广价值.

    知识图谱(KG)深度学习沉积相地震相标签智能识别

    基于观测系统退化的气云区地震资料采集参数分析与建议

    丁洪波徐德奎段新意马振...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浅层气云广泛发育,气云影响区在地震剖面上多表现为模糊带,无法准确描述构造和储层特征,但学术界针对气云区地震资料采集方面的研究较少.文中以渤海湾X油田先后采集的三套关键采集参数存在较大差异的地震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实际采集观测系统进行退化处理,在保证其他采集参数一致的前提下,分别研究采集方向、面元尺寸、覆盖次数等单一采集参数对气云区地震成像的影响规律.得到能够指导海上气云区地震资料采集设计的三点认识:①采集方向对条带状气云成像影响非常大,沿气云短轴方向采集时气云内部成像品质相对更好,而沿气云长轴方向采集时气云平面影响范围相对更小,对于方向特征比较明显的条带状气云,宜采用双方位采集及融合处理改善气云区成像;②不同面元尺寸气云区成像品质及气云平面影响范围差异均较小,缩小面元尺寸对气云区成像贡献不大,建议气云区地震资料采集时采用常规面元尺寸,不必过分追求小面元;③覆盖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继续增加对非气云影响区成像贡献不大,但对气云区成像仍然很有意义,建议地震资料采集时增加气云区的有效覆盖次数.

    气云区观测系统退化采集方向面元尺寸覆盖次数

    井炮同步激发采集技术在塔北—塔中沙漠区的应用

    杨连刚朱运红宋金鹏罗新生...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塔里木油田在台盆区沙漠地带采取"区带整体部署,集中高效采集"的方式加快该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全覆盖部署,地震资料采集面临工作量大、采集时窗短、多支队伍同时施工等诸多挑战.多支地震队施工距离较近造成的数据混叠严重影响深层有效弱信号,通过延长激发时间间隔和轮换交替施工方式势必大幅降低生产效率.为此,通过室内数值模拟定性分析及工区内大炮检距、长排列试验资料和现场录制的120s长背景记录定量分析,综合建立数据混叠分析时间—空间图板,明确了沙漠区数据混叠的类型及产生机理,提出不同距离条件下井炮激发方案,并成功应用于富满油田Ⅱ区2408 km2沙漠连片三维地震采集.生产实践表明,所提方法可有效地规避数据混叠,在此基础上,采集日效提高约35%,确保了项目优质、高效、按期完成,夯实了油气高效勘探开发资料基础,为大沙漠区连片三维采集提供了借鉴,也为改进防重炮装备系统提供了技术思路.

    三维地震采集沙漠区数据混叠同步激发井炮激发

    基于高阶TV正则化的叠前动校正域随机噪声压制方法

    张鹏郝亚炬朱云峰张红静...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规全变分(Total Variation,TV)去噪模型只考虑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一阶导数信息,处理存在弯曲同相轴的叠前地震资料时会严重破坏振幅信息,而且振幅的横向渐变特征会被压制,从而引起"阶梯效应".常利用地震数据的局部倾角信息提高TV模型的保幅能力,但局部倾角信息的计算会受到噪声的严重影响.为此,提出在动校正(NMO)域中利用高阶TV正则化去噪模型对叠前地震资料进行随机噪声压制.该方法首先将叠前地震数据转换到NMO域,NMO对噪声的鲁棒性强,同时避免了局部倾角的计算;在NMO域中弯曲同相轴被拉平,然后对其进行高阶TV去噪;最后通过反NMO还原叠前地震数据.以二阶导数为例构造了高阶TV正则化反演去噪目标函数,并在分裂Bregman优化框架下推导了快速优化求解方法.合成地震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压制随机噪声,而且可以消除同相轴弯曲和"阶梯效应"造成的振幅失真,提高了 TV去噪方法的保幅性能.

    高阶TV正则化动校正(NMO)域随机噪声保幅去噪分裂Bregman优化框架

    直光纤及螺旋缠绕光纤三维地震响应机制

    时志文杨继东王扬州黄建平...
    8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布式光纤(DAS)测量轴向应变或应变率,其中直光纤接收的是单分量信号,对垂直于光纤入射的波的响应不敏感,螺旋缠绕光纤可接收多分量信号,可以解决上述响应不敏感问题.首先,分析了直光纤及缠绕角分别为35.3°、54.7°的螺旋缠绕光纤的P波、SV及SH波的理论轴向应变率响应;其次,利用三维弹性有限差分模拟了轴向应变率响应;然后,在地表、水平井、竖直井布设DAS,利用均匀模型、双层模型及西南页岩气模型模拟直光纤、缠绕角分别为35.3°、54.7°的螺旋缠绕光纤的地震响应,并将DAS轴向应变率响应与常规检波器的速度z分量、压力分量对比.结果表明:①直光纤接收单分量信息,在垂直于光纤方向接收的波的响应较弱,而螺旋缠绕光纤接收多分量信息,因此在垂直于光纤方向接收的波的响应较强;②缠绕角为35.3°的螺旋缠绕光纤地震记录中无S波响应,其波形与常规检波器压力分量相似,在成像中可以利用声波方程成像.

    直光纤螺旋缠绕光纤缠绕角轴向应变率响应有限差分模拟

    VTI介质改进声学近似qP波交错网格正演模拟

    梁锴陈浩然孙上饶印兴耀...
    8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Alkhalifah提出的声学假设近似令沿TI介质对称轴的qSV波速度近似为0,建立了相应的qP波波动方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但存在两个不足:一是方程中存在退化的qSV波解,不是纯qP波波动方程;二是方程不适用于ε<δ(ε和δ为Thomsen参数)的介质.为此,在Liang等的工作基础上,将改进声学近似方法的思想引入qP波频散关系和一阶波动方程推导.令qSV波的精确频散关系中的圆频率为0,同时结合椭圆分解,推导了 VTI介质纯qP波解耦频散关系,利用改进标量算子的空间域渐近近似建立了 VTI介质改进声学近似qP波一阶速度—应力波动方程,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算法实现了基于改进声学近似的VTI介质纯qP波正演模拟.频散关系分析和数值示例表明,基于改进声学近似的qP波一阶波动方程不包含退化qSV波,是纯qP波方程,与弹性波波动方程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具有较高精度,并且该方程在ε≥δ和ε<δ的VTI介质中均是稳定的,同时也适用于复杂VTI介质.

    改进声学近似qP波VTI介质频散关系交错网格空间域渐近近似